《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是道家哲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其中心思想强调了“知”与“守”的和谐统一,以及通过这种和谐与统一达到的“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知”指的是对世事明白清楚,“守”则是指保持一种谦卑、柔和的态度。 为天下溪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雄,守其雌”:意味着要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同时保持谦逊和柔顺的态度。雄指事物的外在表现,雌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就人而言,雄代表外在王者形象,雌指内在的圣境界,知雄守雌便是内圣外王之道。怎么知、怎么守呢?先要知“为天下溪”,也就是要像溪流一样,包容一切,与众不同却又能融入大同。然后要守“恒德不离”,意指守持恒定的品德和道德,不离开正道。最后是“复归于婴儿”,意味着回归纯真、简单、无私的状态,像婴儿一样没有私心杂念。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谦逊、包容、恒德和纯真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内心平和,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保持恒定的品德和道德,回归纯真无私的本性。 回归纯真无私的本性 原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白,守其黑”,讲的是要理解一切明亮与黑暗,但又坚守内在的纯真与深邃,成为“天下式”——即世间的模范和规范。“知其白,守其黑”这一理念诠释的是内圣外王的和谐人生观。“知其白”说明对自己清楚,心志高尚明;“守其黑”是说安身处事的外在表象应该是大智若愚的暗黑,因为,黑色的深邃能够包含一切色彩,这同样代表了恒德不失其真,所以,因循守旧于常道的无为,而内在思想有明亮的追求与醒觉,体现了黑与白的圆融通达。“知其白”是一个主体求真的过程,“守其黑”是一个处事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着“内圣外王”之道,成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社会治理模式。 “为天下式”是说此理念成为治理天下的范式,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智慧,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恒德不忒”是说此理念能够恒久地保持社会的道德水准,不出现大的偏差。“复归于无极”是说回归到道的至高至极之境地。社会治理得法,人们都自觉自愿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德行敦厚丰厚起来,社会就趋于和谐了。 天地无极 原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意为:明白什么是荣誉,却安于受辱的地位,成为众人的低谷。“为天下谷”,即成为众人的低谷,这里的“谷”象征着容纳、包容,意味着能够承受并包容一切。“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意为:只有成为众人的低谷,永恒的德性才能充足,进而回归到淳朴的本初状态。这里的“恒德”指的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和德行,“朴”则是指原始、本真、简朴的状态。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应该明白什么是荣誉,但不应过于追求荣誉,而应该安于低调、谦逊的地位,成为众人的低谷。老子认为,谦卑、居下才是永恒的德性,无私、无我才能使自己回归到淳朴、本真的状态。这里的“复归于朴”意味着去除世俗的浮华和杂念,回归到最基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能做到这样的统治者才是老子心中最理想的圣明君王,内圣而外王,知道无功为功,无名为名,无荣为荣,能知其荣、守其辱之王才算是真正的王者。 内圣外王 原文:“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朴散则为器”:这里的“朴”指的是原始、未加工的自然状态,它可以象征人的天然本性或者宇宙的初始状态。当这种原始状态“散”开,即展开或发展时,就可以变成有用的“器”,即各种具体的形式或功能。“朴散则为器”这句话在诠释“有无相生”之理,道经第一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朴”本质是“无”,器代表形体世界之“有”。老子认为最初的、未加雕琢的自然状态(朴)散开后,可以被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器具。这句话在人的层面上,这可以理解为人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即以人的天然本性为基点,顺应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接着说:“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老子认为圣人,即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们能够识别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益部分。在这里,“官长”不单指字面上的官员,更代表了一种领导和管理的职能。真正有智慧的人(圣人)在使用这些器具时,能够将其特点和用途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使这些器具成为管理他人的官长。 “夫大制无割”:这里的“大制”指的是理想的政治制度或社会治理方式。“无割”意味着不应该强行切割或改变人的本性,而应让事物按照其自然状态发展。因此,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大制)不应该强行分割或改变人们的天性,而应该顺应每个人的自然本性,使社会和谐统一。 老子这句话仍是诠释内圣外王之道,他强调了顺应自然和人的本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领导和管理应该能够发掘和利用人的天然潜能,而不是强行改变或控制人。这样的社会治理方式才能达到最为和谐与稳定。 和谐统一 本章的宗旨在于表达一种理想的治理哲学和人生智慧:即通达“知”与“守”的和谐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要“知”的是: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才是“外王”;更须“守”的是:复归于婴儿、无极、朴之本性,这才是“内圣”。知与守的统一也就是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的圆通,即使处在最高的地位,也要保持一种谦逊、柔和和包容的态度,这样才能实现恒久不变的德行,并最终回归到最初的纯真状态。这种哲学认为,真正的领袖或圣人应当能够超越世俗的荣辱,以一种包含万物、顺应自然的方式存在,从而达到和谐与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