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苓汤,治疗痛风有良效

 率八戒 2024-04-26 发布于广东

蔡元培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一起学习关于猪苓汤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与思考,很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 作者:蔡元培(肖相如师门四期弟子)

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下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午夜和清晨出现突然性的关节剧痛,发病急,数小时内受累关节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持续数天或几周不等,影响工作和生活。

痛风患者还常出现痛风石,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四肢形成的痛风石,不仅严重影响肢体外形,甚至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神经压迫、皮肤破溃、窦道经久不愈。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对于痛风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两种方法: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有非甾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但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饮食疗法包括控制饮食总热量,限制饮酒,减少食用高嘌呤食物、高脂类食物,如肉类、野味、海鲜、含酵母食物和饮料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暴饮暴食、恣食肥美、饮酒等伤胃滞脾,湿热内生,蕴于关节,发为痛风;

二是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湿浊内蕴,复感风寒,寒湿之邪蕴而化热,流注关节而成痛风。

辨证时需注意分清虚实,一般来说,急性发作多属实证,久病反复多属虚实夹杂。急性发作时需辨清湿与热孰轻孰重,湿重于热,治以化湿通络,湿热健脾;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化湿,泄浊通络。病程久者,应分清痰浊阻滞、瘀血阻滞和肝肾阴虚之不同,分别选用祛痰化浊通络、活血化瘀通络、滋补肝肾、通痹和络等不同治法。

临床上痛风的中西医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上述中医治疗辨证繁琐,难以掌握,取决于医生辨证的准确程度,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西医治疗的主要药物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存在停药后复发及症状“反跳”。

本人在临床上治疗了数十例痛风患者,发现这类患者证多属虚实夹杂,湿浊痹阻,湿热内蕴,兼夹痰瘀。治疗上选用猪苓汤为主方合大剂土茯苓加减,均取得了满意的确切疗效。以下举三则病案的治疗过程进一步分析:

病案一

经方

刘某某,男,46岁,因“痛风反复10余年,再次发作3天”2021年11月5日诊。就诊号0000250895。

患者近10多年来反复出现痛风,常在饮酒及进食海鲜辛辣厚味时易发作,每次发作时经口服“双氯芬酸钠、秋水仙碱”及静滴“抗生素”、“地塞米松”等多种方法治疗,但停药后仍经常反复发作。

平素夜寐欠安,口干口渴,尤在晨起时口干明显,且晨起时小便量少颜色偏深。3天前患者应酬后再次痛风发作,用上述方法均无效,双手关节肿胀感明显,双足踇趾关节红肿疼痛,不能行走,痛苦异常。

今日来诊,查肾功能:肌酐112.2umol/L↑,尿酸753.0 umol/L↑。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

处方:猪苓汤合大剂土茯苓加减

猪苓10g 泽泻20g 滑石30g(包) 黄芪30g 当归10g 楮实子20g 土茯苓120g 粉萆薢30g 生薏仁50g 苍术12g 僵蚕10g 威灵仙30g

14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分温服。

方进3剂时痛风已不甚疼痛,服12剂后于2021年11月17日复查肾功能(含尿酸测定)完全正常。此后随访,半年内痛风未复发。

病案二

经方

李某某,男,61岁,因“反复痛风30余年,再次发作1月” 2022年5月21日诊。就诊号0000315221。

患者自30岁时即患有“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30多年来反复发作痛风,先后口服“布洛芬、秋水仙碱、地塞米松”治疗仍反复发作,此后长期口服“地塞米松”控制痛风,地塞米松停用或稍一减量痛风即发作,以致出现肥胖及药源性糖尿病等并发症。也曾用过“非布司他”治疗,服药时可以好转,稍一减量或停药即发。

1年前痛风发作时经本人予以中药治疗后明显好转,且激素能减量维持。近1月患者痛风再次发作,双手、肩背、脚踝及足趾多处疼痛。遂来诊,可见患者面色红赤,满月脸,水牛背,体肥肚圆,口干渴,睡眠差,小便短赤,大便偏溏。舌质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浮滑。

处方:猪苓汤合大剂土茯苓加减

猪苓10g 泽泻20g 黄芪30g 当归10g 土茯苓90g 粉萆薢30g 生薏仁50g 防己10g 滑石30g(包)楮实子20g 僵蚕10g 葛根30g 威灵仙30g 川牛膝20g

14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分温服。

经治后痛风未复发。

病案三

经方

李某某,男,31岁,因“双手指酸痛1月余” 2022年5月21日诊。就诊号0000576330。

该患者为病案二李某某的儿子,既往有高尿酸血症近3年。双手指酸痛1月余,2022年5月20日在当地县第二人民医院查肾功能提示尿酸701umol/L↑。遂与其父一同来就诊。诊见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浮滑。平素口干寐差,小便短赤。

处方:猪苓汤合大剂土茯苓加减

猪苓10g 泽泻20g 黄芪30g 当归10g 土茯苓150g 粉萆薢30g 生薏仁50g 炒白术30g 楮实子20g 僵蚕15g 枳壳20g 生麻黄5g 桑枝20g 滑石30g(包) 生甘草10g

14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分温服。

经治后双手指酸痛缓解,在当地医院多次复查尿酸在420umol/L-450umol/L左右。

按:

猪苓汤是治疗少阴阴虚水停,水热互结的一首名方。见于《伤寒论》第223条、224条、319条。原方适应证为治心烦不得眠,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或咳、或呕、或下利。

痛风患者来就诊时往往以关节的疼痛为主诉,以致临床医生大多会重点关注患者的疼痛症状,对于其他症状或是询问不够仔细或是忽略,遣方用药时常以四妙为主加以具镇痛作用的中药,并据舌脉加减。

本人通过观察发现痛风患者平素嗜烟好酒、喜食厚味鲜美之品者居多,哪怕饮水亦喜咖啡浓茶饮料之类,细问之下发现他们中绝大多存在口干口渴、心烦难眠的现象,小便也较常人偏少且颜色偏深,在上述的三则病案中均存在这些现象(病案二、三均写到小便赤,并不是真正的红色血尿,而是患者口诉小便颜色很深的样子),部分患者有大便稀溏。

而这些除了关节疼痛以外的特异性症状均与“口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的描述相似,所以可选择“猪苓汤”为其特异性方。

正如肖老师在《肖相如伤寒论讲义》的前言中所说“如果一个方能够升华成特异性方证……,运用的时候辨证的过程就可以省略了”,这样才能看病又快又好。

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写到猪苓汤的方解“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渗脾肺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泻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通行上下表里之湿;阿胶甘平润滑,以疗烦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则热邪皆从小便下降,而三焦俱清矣”。据此结合现代医学来推测,猪苓汤通利小便,增加小便的分泌和排泄,对整个泌尿系统起到“冲洗”作用,可以促进尿酸的排出。

猪苓汤中阿胶价格昂贵,且使用时需烊化后兑入,很不方便,这样会使得部分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不愿意接受中药治疗。楮实子,甘寒,主要功效为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名医别录》云楮实子“主阴痿水肿,益气充肌明目”;《大明本草》言楮实子“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健腰膝,益颜色”。由此可见,楮实子有部分与阿胶类似的作用,可以说是物美价廉的“阿胶”替代品。所以,本人在临床上使用猪苓汤时常以楮实子代替阿胶入方同煎。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药性歌括四百味》曰“土茯苓平,梅毒宜服,既能利湿,又可解毒”。

朱良春、任继学、黄和等众多名老中医将其用于痛风、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疗效。而痛风患者不仅有关节炎的症状,且常常因高尿酸血症导致肾脏损害,正因土茯苓具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临床功效,故可将其作为治疗痛风的专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擅长以通泄化浊法治疗痛风,对降泄浊毒药的选择特别推崇土茯苓、萆薢二味,每方必用,且多重用。

《神农本草经》中认为萆薢“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廖,热气”。朱老认为用土茯苓与萆薢既能降泄浊毒,又可通利关节,不但降低血尿酸,还能解除骨节肿痛,一般土茯苓用量为30-120克,萆薢用量为15-45克。

另外,在治疗痛风时也要注意引经药的使用。如上肢关节疼痛为主者,治宜选用麻黄、桂枝、姜黄、桑枝、羌活等;下肢关节疼痛为主者,治宜选用独活、五加皮、威灵仙、千年健、木瓜、牛膝等。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特异性方证的体会》,作者蔡元培。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