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卷 有人说,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解读材料,首先要抓住并准确理解其中的关键词“人情世故”“立身之本”。“人情世故”:指在社会交往中习得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普遍的方法和经验。“人情世故”并不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而是需要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察言观色,且具备一定的情绪敏感性和思维灵活性才能习得的能力。比如求人办事要塞红包、朋友结婚要给份子钱、参加饭局不能比领导先动筷等,种种行为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懂得一定的人情世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立身之本”:指人在社会上立足安身的根本原则或基础。“本”即事物的根本或根源,是我们生存在这世间不可或缺的依据。 对此,材料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前者认为人情世故是立身之本,后者则认为人情世故不能成为立身之本。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人情世故是/不是立身之本呢? 诚然,在有些情况下,懂得人情世故能够对个人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比他人提前获得机会,可以让自己拥有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我们也该认识到,过分强调人情世故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过分追求人情世故可能导致个人忽视真实的自我,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原则和立场。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诚信和尊严,甚至可能涉及到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其次,当人情世故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准则时,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的表面化和功利化。人们可能更多地基于利益考虑来建立和维护关系,而非真诚的情感和共同的价值观。这种现象不利于建立长期稳定和深入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由此可见,将人情世故上升到“立身之本”的高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立身之道应该是多元化的。人情世故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的原则、能力和贡献。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仅仅取决于他如何与他人交往,更应该看他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工作成果和道德品质如何。同时,现代社会强调法治和公平正义。在法律框架内,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个人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通过诚实劳动和创新创造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综上所述,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更不能让它成为立身的唯一准则。我们应该在坚持原则和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人情世故,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身之道。 写作时,可以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先适当地阐述认识到人情世故的重要性的合理之处,比如可说人情世故的确是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因素,懂得人情世故能对我们有所裨益,比如能帮助我们维持体面的个人形象,获得更多资源和发展机会,而且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习惯和情感需求,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意图,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减少矛盾冲突与误解。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过分讲求人情世故的弊端,来阐述相反或相异情况。比如,可说一个人即便通过人情世故建立了表面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了体面形象、获得了更多资源机会利益等,但他也可能人品低劣、道德败坏,也有可能把握不住获得的资源机会,白白浪费。或者,过分追求人情世故,容易忽视真实的自我,失去立场和原则;并且,一些过于复杂的规矩和礼仪会给人带来心理负担,造成压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阻碍公平和效率等等。然后直观地展现自己的观点——人情世故不是立身之本。此后,则应当针对“什么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这一问题展开分析,说明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可能不同。但真正的立身之本只能是一个人的思维、品德、态度、能力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最后,则可再次回顾总结“人情世故”这一话题,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更不能让它成为立身的唯一准则。我们要做到的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为人处世,我们应真诚待人,坚持个人原则并提升自身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身之道。 【参考立意】 1、踏实做事,真诚待人。 2、以真诚为核心,合理运用人情世故。 3、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佳作展示】 知世故而不世故 有人说,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人情世故,从远古到现在,一直存在,自有其合理性,也有其意义。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古老经验,人情世故相当于润滑剂,能融洽人际关系,让人与人相处时,少一点“摩擦阻力”,多一点“平顺丝滑”。因此,了解人情世故,大有价值。对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杨绛也在《将饮茶》中说:“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然而,了解人情世故,并不意味着要变得世故,甚至“深于世故”。对于人情世故,我们或许做不到古代禅师的“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但也要尽量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换言之,就是要了解人情,懂得世故,却尽量不变得世故。 毕竟,世故意味着圆滑,意味着偏离本心,在人际关系中浸染,将原本洁白的初心染上各种颜色。如果待人处事表现得世故,会掩盖自己本来的真性情,显得世俗,甚至虚伪。这样做,自己内心会抗拒,别人也会抵触。当下,一些中年人之所以显得油腻,就是为人处世太世故。这样的人,并不为人所喜。估计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对自己的世故有所厌倦。毕竟,每个人生来都是赤子,都曾以真性情、真面目示人,一点都不世故,也会对世故的人充满反感。只是,有些人活着活着,就变成了当初自己所讨厌的人。 这样的状况,令人同情,也值得反思。如何才能做到懂人情世故却不世故呢?首先要坚守初心,不忘本性,要像钱钟书、汪曾祺一样,保留一点孩子气,用真挚、真诚的方式待人。其次,要进行断舍离,让人际关系简单、纯粹一点。人际关系是一张大网,你接触的人越多,被网得越紧,而每一条网住你的线绳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人情世故。因此,想要不世故,尽量让自己少被网住,多挥动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切勿增加人际关系,尽量减少人情往来。最后,就是一定要积极上进,让自己变强大。当你只是一株藤蔓,需要攀附,人情世故对你而言或许不可或缺;可当你变成一棵大树,能靠自己顶天立地,独自面对风雨,便能摆脱世俗人情的桎梏,以撑天立地的姿态,一展大英雄的本色、真名士的风流! 大先生说:“说一个人不通(人情)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人情)世故也不是好话。”此言甚是!愿你我都能像钱钟书、汪曾祺一样,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这样的我们,即便走出半生,归来时依然不染岁月风尘,仍是不失赤子之心的白衣少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