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圆滑

 国学话乾坤 2024-05-01 发布于湖南

随着年龄的增长,棱角不再那么尖锐,而是慢慢变成n边形,然后变成圆形。就犹如宇宙中的星辰,本来是各有形式的,然而看似人畜无害的太空,却它们打磨成了椭圆或圆形。

我们说“圆者合语,方者错事”,其实这也是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来说的,倘若直言不讳,你说得爽了,对方觉得恶心,这下可就好心办坏事了。不过这是建立在对方是个世事通明且能言善辩的人的前提上,若果对方理解能力有问题,那么就要明白“与愚者言依于锐”的道理。你说话委婉晦涩,对方那神经的顿感又怎会懂得你的意思。所以与这类人说话最好直爽一点。当然即使是前者,“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示之”,一堆寒暄,彼此也是知道对方来意,此时,可以表露自己来意了。如果是熟人,那绕圈子太多,也是“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倒是显得生疏了。

“圆”≠“圆滑”,前者是根据具体情况,“因事而裁之”,从而让自己避坑;后者是避坑之外,想着法子给对方挖坑。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有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以“圆”,但是拒绝“圆滑”,不然狡黠之下,聪慧也会被“污染”。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意思是“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抵”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这或许是在大势面前,能够度权量能,圆者策略的表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因为天赋、勤奋、年龄、阅历、格局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世界大小是不一样。假如原生家庭是一个小世界,那么在选择治理还是离开,这里的决策角度,从趋吉避凶的角度来说,应该不难作出了。

当然,人的感情往往在最终的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左右,所以让一个刚成年或进入大学才觉醒(原生家庭对自己深深地伤害)的人,往往会很难抛弃原由的家庭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所以总想着如何改变家人,让他们那些错误的思想和那些错误的行为扭转过来。己身本身就是受害者,因为亲情的原因去强行渡家人,希望帮他们进步的同时,自己也少了原生家庭的烦恼。人到中年,可以试试,毕竟父母养育之恩,还是要报答的。但也要明白“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的道理。也就是说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时候,那么为其出谋划策。

然而渐渐地发现,一开始对于他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抱有期望,渐渐地发现它们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最后才明白“见了棺材也不落泪”。于是渐渐地远离原来的窝,这也像无数的哺乳动物一样,会在成长道路上越来越远离出生的地方,越来越独立生存,然后组建自己的家庭,最后远离自己亲自已经组建好的家庭。这个过程犹如雄鹰折翼换喙锥心之痛,倘若一直长不大,躺在父母给予的温暖中,巨婴般的娃,又如何哺育后代。

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十回中说“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很多时候是有个缘分和机遇在那里的,很多时候有些阴影伤痛很可能是一辈子,缘分到了又可能瞬间解脱。负重而行之人,“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强大力倍”的背水一战的勇气固然值得称赞。但若,因为这个自己精神焕然,有抑郁和精神分裂的趋势或已经患有,那么远远地看着就好。这个“怡然自乐”的世界,同时也是个“众生皆苦”的世界,不做玻璃心的瓷娃娃,也不做冷血无情的行尸走肉。不管世界怎么了,都要给自己的世界留有仅存的一丝温暖与希望,做真正的自己。

岳云鹏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这或许告诉我们,走好自己的路,同时也对他人的事情,管好自己的嘴。生活中所谓的眼见为实,绝大多数是断章取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就只有自己,其他人即使是犹如镜子般的他或她,其实也只是能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而已。

治理得了,就选择恰当的时机解决问题,一起成长;治理不了,你就自己当家,直接洗牌或掀桌子。这何尝又不是人生成长中的“圆”而非“圆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