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淮海中路那所学校

 guozy0318 2024-05-02 发布于上海

原创 冯艾弥 上海老底子

回 望:

淮海中路那所学校

作者:冯艾弥

2020年初夏湿润,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来到上海衡复地区和武康大楼,漫步、摄影、遐想。我们则捡拾童年岁月里散落四周的碎片,回眸所有的经历,感伤,浅喜,深爱。

上海年轮的深处有世界小学。童年的脚印一串串,围绕着武康大楼,记忆的碎片散落在衡复地区优雅的欧式建筑里,今日重拾这些碎片,串成属于我们班级的一首歌——阿拉是上海世界小学1962届学生,曾经是这些住宅的少主。
上海世界小学的前身是世界学校,隶属于上海世界社。1929年李石曾在淮海路上创办世界社,成为上海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李石曾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他还是中国留法第一人,对中国青年勤工俭学运动付出极大的心血。1936年李石曾与张静江创办世界学校,办学初衷是为中国培养通晓中外科技文化的人才。当时他们就已经将上海看作是中国通向世界文化的城市,世界社与世界学校作为一个窗口,可开启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上世纪20年代起,中外文化使者在这里多次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刘海粟赴欧前的画展也曾在此展出。
世界社和世界学校延续到40年代。1947年的上海地图显示,当年世界社及世界学校占地面积很大,世界社在武康路上,世界学校在淮海中路上,有中国学典馆和私立世界中小学。实地察看,即把现在的淮海中路1788号与武康路393号全部囊括在内,彰显其博学雄视之气魄。
1947年上海地图上的世界社和世界学校
淮海中路1788号世界学校旧址 现在有两家机构乌南幼儿园和湖南街道办事处
武康路393号现在是徐汇区老房子艺术中心及部分民居

上海世界学校的校徽图案是一个地球,体现了当年学校的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和博览广学的意识。

世界学校是贯穿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体制的学校,还开设学前班即幼儿园大班,得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现今国内出现一些国际学校如北京王府学校、君诚国际双语学校、爱迪国际学校,上海国际学校、美达菲学校等等,被人们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新潮流。其实在80多年前,上海世界学校就已经引进欧美学校12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立足上海,面向世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服务,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人才。
世界学校出过不少名人,最出色的是物理科学家高锟。高锟10岁时进入上海世界学校,读完小学及初中,1949年随父母迁移香港,后去英国读大学,到美国工作,开发和应用光纤技术,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光纤之父”,享誉全球。
昔日世界小学

据现有世界小学校史记载,著名校友有三位:著名画家杨之光、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兼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君石、海派油画家汤沐黎,他们均是在上世纪民国时期进入世界小学,属于50至60年代毕业的学生。前辈才华杰出,儒雅博学,丰功伟绩,享誉海内外,后来者只能瞻仰,无敢望其项背。

国画人物肖像画家杨之光
营养与食品专家陈君石
海派油画家汤沐黎

随着历史的变迁,淮海中路上这所学校的名称渐次演变:世界学校、世界中小学、世界小学、淮海中路第二小学、淮中中学、南洋模范中学(初中部)、乌南幼儿园(境内部)。而现居武康路280弄2号的世界小学,是由两个小学合二为一。那是在1962年我们毕业离校之后的事。

时间的转折点是在1956年。那一年世界小学招生一百多人,分三个班级甲乙丙,我们班级是乙班。不久,学校即改名为淮海中路第二小学,简称淮二小学。我们作为上世纪世界小学最后一届(1956-1962)毕业生,同时也是淮二小学第一届毕业生。

世界小学的教育以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为重,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成绩达不到及格就要留级,一个学期下来留级生不少。学校里还开设不少课外兴趣小组,美术、朗诵、舞蹈、天文、航模、小动物饲养等等,常年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让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

1962届乙班学生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是吕月珍老师,三四年级是李玉娟老师,五六年级是姚兆奎老师。学校周一到周六上课,每天四节课。
学生都住在学校附近,就近入学。因为地段的缘故,我班大部分同学都住在现在称谓的衡复地区,同学的父母大多为社会精英,家庭贫困的不多,但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老师和家长都对同学一视同仁,并无歧视。

放学后,小学生们背着书包,在校门口分手,自己走回家。还有半天班主任老师就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让邻近的同学在一起做功课和自习。学习小组都是由班主任事先踩点,上门与同学家长商榷选定,家里比较宽敞的往往成为首选,家长们也都热心积极,对小朋友很友善,家中安排好相应桌椅,备好茶水、水果和糕点,供小朋友享用。

世界小学旁边是淮海中路1754弄,1920年由西班牙商人建造,起名霞飞别墅。霞飞别墅小区绿化很好,终年草木葱茏,一幢幢洋房错落有致。据说不少明星及作家曾居住此地,有作家兼出版家邵洵美,还有著名影星周璇。这个花园小区前通淮海中路,弄口宽敞,俗称大弄堂,后通武康路,弄口狭窄,称为小弄堂,前后弄口均无大门,也无门卫。无论上学还是放学,许多学生喜欢抄近道,在这条大弄堂里穿进穿出,乐此不疲。
2001年房管所将这个别墅区的原居民全部迁走,由台湾一家房产商接手重新改造,建有27幢花园洋房的别墅区,前后弄口都装上大门,设有门卫,一般人不能通行。为讨新贵们的欢心,门牌号也从1754弄改为1768弄,现在挂着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铭牌。
下午在各个学习小组功课做完之后,同学们就开始玩耍。男生会在附近弄堂到处乱窜,打乒乓、弹皮弓、集香烟牌子削刮、滚铁圈,女生则集糖纸头、造房子、跳橡皮筋、掷麻将牌。我们也喜欢看电影,衡山电影院是首选,国产电影花一毛多就能观看,主要是学校组织去看。有时也会掏出自己的压岁钱,跑去电影院,花两角钱看香港电影,记得看过夏梦主演的《新寡》、石慧主演的《垃圾千金》等。男生们喜欢看《三剑客》,看了就模仿电影中的侠客,头戴草帽,手拿一根竹棍,相互挑战,跑在女生面前鞠躬致礼。
当年住在淮海中路东段及其附近的同学比较多。班上有一个女生住在学校对面的宛平路口,一幢西班牙式小楼,她家属于困难户,被分配在底层汽车间,如今这个底层街面房变成餐饮店,生意兴旺,羡煞多少人!
当年部分女生合影
班里有三位同学住在吴兴路上,女生琏虹与另一位男生是邻居,住在沿街楼房里。但他们童年时代的旧宅现在已觅无踪影,连门牌号也消隐不见,仅剩一处绿化地带。琏虹年轻时被分配在街道工厂,她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能干,因工作出色,1988年起连续两届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那位男生经营企业,成为公司老板。
不远处是女生品红的旧宅,原先是优雅的花园洋房,后来也被拆迁,现在变身为中汇花园。改革开放初期这类拆迁很常见,不少老建筑被迫倒在推土机下成为废墟,然后再重新建造新楼,成为新贵们的豪宅。
康平路17号与21号是一幢连体公寓楼,原先是树木葱茏的花园洋房——女生为民的老家是17号,文革中这幢房子也成为某些人的目标,花园被夷平。为民小学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考进上海市五十一中学,这所重点中学与众不同,实行初高中五年学制,她因此避开后来兴起的上山下乡一片红漩涡,按照分配进上海工厂,就此踏上人生坦途。
淮海中路1487弄——上海新邨,新式里弄住宅区,环境幽静。女生慧珠曾经住在这条弄堂里。改革开放期间,上海新邨保持原貌,但其东边的花园洋房入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边的牛奶棚拆除,变身为上海图书馆,从此这一带在全市闻名遐迩。
泰安路120弄1号,这里有一幢漂亮典雅的花园别墅,女生小芹一家曾经住在这里。小芹的父亲黄佐临是现代话剧的创建人,海派话剧及影视的杰出导演和艺术大师,母亲丹尼是著名话剧演员。

那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下午经常去小芹家里开小组会做功课,功课做完后就在她家里玩耍。小芹家是一幢英式二层楼洋房,前面花园芳草如茵,底楼客厅布置极其洋派,不仅有成套西式家具,还放着一座大冰箱,靠窗有一架三角钢琴,她二姐有时会在那里弹琴。吾印象最深的是两幅风格不同的画,大幅国画是石白齐老人为黄家画的全家福——公鸡母鸡带着五只小鸡,小芹说其中一只最小的小鸡就是她自己,另一幅是印象派肖像油画,酷似小芹的妈妈丹尼。二楼书房文化氛围更浓厚,书架上堆满各类杂志书籍,纸质印刷精致,我们功课做完随手拿起那些精美剧照影册翻看。小芹的父母对小朋友都很友善,和蔼可亲,从不加干涉,到她家学习或游玩是童年莫大的享受。

小学四年级时小芹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毕业后在上海任职钢琴教师。女生石洪回忆:“我长大后,与黄小芹、刘宏也是很好的朋友,那是因为我喜欢听她们弹琴,崇拜极了,直到现在小芹弹琴时灵动的手指仍在我的脑海里。”
武康路57号在武康路与安福路交界的路口,也是一处花园洋房。中队文体委员刘建华在这幢花园洋房里度过她的童年时光,小学毕业后她以优秀成绩考进南模中学。
五原路上梧桐青翠,蔷薇处处开。我班大队长罗达苓、班长高以亮,还有好几位同学都住在这条幽静的路上。
五原路288弄3号,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寓所,近旁有一幢白色的自由公寓,男生聂强的家在里面。
五原路84弄

五原路84弄是新式里弄住宅区,1937年建造,有主弄及支弄,砖木结构,现代风格。

男生刘用骥住在主弄1号,里面是一处大院,别有洞天。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每天早晨上学,我走到武康大楼底下常常会看到一辆三轮车缓缓而来,踏到校门口时,穿着背带西装短裤的小用骥利索地从车上跳下,他姆妈身着旗袍袅袅婷婷从车上下来,嘱咐几句后再回转身上了三轮车。

用骥年轻时去安徽插队,70年代回沪做工,不久进入青年话剧团。80年代与母亲去了澳洲,白手起家,进入悉尼华文报社,渐入佳境,历任澳华文联剧务总监、澳中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成为悉尼华人侨界领袖,为澳中两国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中队学习委员德宏住支弄16号,女生张同学住18号。男生汪同学住在附近98号,阳台宽大,铁门钢窗,很规正的沿街老房子。

德宏的父亲是交大教师,他在小学时功课一直很好,年轻时去江西农村插队,艰辛农作之余自学医术,被当地推选做赤脚医生,再去山东泰安县医院进修,后来调任回沪,在徐汇区中心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以工代干),不久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在瑞金医院外科工作数年。1985年德宏去美国留学进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职的同时,从事外科整形工作,2019年正式退休。他是我们班同学中退休最晚的一位。

五原路走过去是湖南路,上海交响乐团曾经入驻这条路的105号。过去,这里经常会有旋律铿锵有力的管弦乐或优美动听的轻音乐传出来。这家交响乐团的前身是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1879 年创建,连续聘请德国以及意大利的著名音乐家担任乐队指挥,由各国乐师担任乐队首席,形成正规的管弦乐队,每到周末在上海高档场所演奏欧洲古典名曲,自30年代起在上海滩声名遐迩。

上海交响乐团旧址
小号博士朱起东教授

男生朱同学与他的父母住在湖南路福园,就在上海交响乐团对面。朱同学从小性格文静,他的父亲朱起东是上海音乐界大名鼎鼎的“小号博士”,早在三十年代去美国学习进修音乐,接连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沪上罕见,回沪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小号教授,著书颇丰,学生弟子桃李满天下。朱同学自小也有音乐天赋,从小跟着父亲学吹小号,改革开放后与家人去美国,就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淮海中路上的三角花园

不远处有一个呈现三角形状的小花园,正面贴边的一条路是淮海中路,另两条是乌鲁木齐中路和复兴西路。男生纪恩的家在复兴西路与永福路交界处的弄堂里,女生淑芝、男生瑞良等好几位同学也曾住在这一带。

我们班的中队长沈苏宁,眉清目秀,品学兼优,住在五原路乌鲁木齐路转角处。她在文革中去世,来到世间才24年。刘建华至今谈起沈苏宁,仍是唏嘘不已。

“小时候,我与苏宁、达苓一起上学和放学,在一个课外学习小组,很开心!作为班干部,无论学习还是文体各方面,苏宁真的是很优秀,还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最后一次与苏宁见面,是文革中她与小兰来我家。老同学久未见面,自然高兴,妈妈对她也是熟识喜欢,还特意下了馄饨来给她俩吃,其实她俩是来躲避追捕的。多年后才知苏宁已经自杀身亡,她和小兰是我们班的骄傲,也是我班同学中最悲摧的……”

复兴西路有几处遗迹。四年级时金捷从外校转到我们班,他个子很高,肤色白皙,当时也住在这一带。记得有几天金捷没有来上课,老师嘱咐大队长孙小兰为其补课,放学后我跟着小兰去金捷家,遇见他的妈妈、阿姨和姐姐。
金捷的母亲——著名演员秦怡,容貌秀丽,气质优雅,演技精湛。她见小朋友来总是笑脸相迎,轻声细语嘱咐儿子几句,然后脚步轻轻走出客厅。近百年来,秦怡老师经历诸多挫折磨难,为中国观众留下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同时她也是一位为儿子奉献了一辈子母爱的伟大母亲。
淮海中路与常熟路交界口有一座美式装饰艺术派风格大楼——淮海大楼,主楼高高耸立,两边连续水平延伸。远远望去,恰似大鹏展翅振飞,气势恢宏。
男生啟敏与他的哥哥住在淮海大楼,兄弟俩当年就读世界小学。啟敏的祖父柳中浩,上个世纪30年代投资电影,在沪创建金城大戏院、金都大戏院,以放映国产电影为主,被誉为上海电影“教父”。
啟敏小学毕业后,与德宏一同考进南洋中学。改革开放后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在当地从事房地产工作。巧的是后来德宏也去美国留学,两人的同学缘延续半个世纪。
淮海中路到华山路为止,住在这一段及其附近的同学也不少。再过去是淮海西路,那时还比较荒僻,记得学校里圈养的小动物有小猪,我们还去淮海西路水塘捞水葫芦。
女生小砂住在武康大楼,她家的阳台位于大楼船舰头部的五楼,视野开阔,居高临下。那时我上学要经过武康大楼,放学后也经常去小砂家。到了她家,总要去她家的阳台站一站,望望天,吹吹风,俯视底下五条马路,感觉豪爽又威风。

记得武康大楼底下的紫罗兰理发店,不少同学与家长们经常去光顾,理发店作为店招的红蓝白三色相间的转轴,永远不知疲倦地旋转。大楼底下的药房、洗染店以及背面的肉摊,还有对面的食品店,可满足附近居民的日常需求,小朋友经常会被家长差遣去“九层楼”买东西。

小学毕业后我与小砂见过几次面,还一起去小芹家探望。后来小砂去了大庆油田,我则去了东北农场。有一次回沪探亲,在武康大楼的底廊里遇见小砂妈妈,得知小砂也探亲回沪,两人见面,惊喜交加,曾经的小学生已是68届高中知青,有说不完的话。那时小砂已上调大庆油田,结婚生女,我做了几件小衣裳给她,我们还相约去王花照相馆拍照留影。过了一周我们分手,后来刘家搬离武康大楼,从此音信杳无。
淮海中路1950弄不长仅1号到5号,公寓与别墅错落有致,旁边就是工商银行。
女生淮南家在1号四楼。淮南站在自家阳台上可以望见武康大楼。淮南小学毕业后,考进南模中学。文革中淮南下乡插队,1973年进入上海机械学院读书,毕业时成绩品德皆优,留校工作至2004年退休。
5号是男生孝荃童年的家。罗马旋柱,穹形内廊,长条形门窗,典型的欧式花园洋房,堪称豪宅。多年前旧宅的主人迁走,现在是一家国内企业。
淮海中路1984弄是新式里弄住宅区,里面是好几排的联排别墅,于是就有一个好听好记的名称——淮海别墅,远近闻名。班上两位同学住在这条弄堂里。
26号底楼曾是女生石洪的家,宽室钢窗,颇显大气。石洪祖籍天津——有上溯百年历史的杨柳青石家大院;石洪的叔叔是著名演员石挥,三十年代有中国“话剧皇帝”之美誉,她的父母也在文艺界工作。记得石洪在小学里总是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朗朗动听。石洪年轻时显现不凡的文艺才华,成为上海工业行业里出色的文娱骨干,曾经获得沪上朗诵比赛一等奖,退休后热心各项文娱活动,成为众多爱好朗诵者的导师。
回忆起小学时代,石洪与淮南均有亲切的回忆——“我小时候经常与淮南同行,总是在她家的楼下叫她,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与回忆,真的,太美好了!”“我经常去石洪家玩,把你妈妈的首饰耳环拿出来,夹在自己耳朵上臭美,咿咿呀呀……哈哈,你还教我唱什么李小红……带有京味的歌谣,很有趣!”
淮海别墅37号是一幢典型的西班牙公寓,男生善达在此度过少年和青年时光。改革开放后,他去了澳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创业成功,立足墨尔本。
贴近淮海别墅弄堂有一幢沿马路的白色四层楼公寓很出跳,有一位男生曾住在三楼。
四层楼的对面是草木青葱的花园小区,一幢幢洋房隐约在绿荫中。男生严同学经住在里面,他与他的姐姐都就读世界小学,据说后来也去了澳洲。
从武康大楼底下穿过,再过马路即是余庆路。有四位女生的家在这条路上。宛杰和莉兰住在余庆路13号,一个楼上,一个楼下。她俩上学结伴而行。
余庆路朝前走,107弄是一条深长的弄堂,几幢欧式公寓和花园小洋房联袂排列,错落有致。这条弄堂呈L字形状两头通,穿到头就是康平路172弄。
女生丹芸的家在36号一楼。丹芸在世界小学从幼儿园大班直接升到一年级,学历长达8年,堪称1962届学生中的元老;她从小喜欢芭蕾舞,父母着重培养,至今同学们还记得她当年的靓丽舞姿。不幸的是文革中,她家被“扫地出门”,如今重提老宅旧事,同学们都唏嘘不已。
余庆路上三个女孩到退休后才有机会重逢,见面感叹万千,如今都做了阿奶和外婆。
女生瑠瑠住在爱裳新邨沿马路一幢楼的二楼,这幢三层楼房原先都是她家的,解放后被没收大部分,分配给干部家庭。后来瑠瑠去了香港,这幢楼重新翻修,现在属于一家深圳企业所有。
余庆路与康平路交界处,有一幢白色的七层高楼。大队长沈小兰与她的母亲、哥哥和弟弟住在最高层东间。那时我经常去小兰家做功课玩耍,偶尔会遇到她的母亲孙兰。

孙兰当时是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谦虚,抗战时期曾被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称为“共产党的女才子”、“红色中国第一任女县长”。文革中造反派举行万人批斗市委大会,她倔强不肯低头,被造反派残酷殴打达一百多次,伤痕累累,最后被迫跳楼自杀。

上图是孙兰 下图上海中学初中学生合影 前排右起第三人为孙小兰

孙小兰是四年级转到我们班上,圆润红脸,聪明活泼,来了不久就成为学校的大队长,她功课极好,热心助人,确实能力出众。班上好几位同学回忆,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是孙小兰,无论是语文、算术,还是朗诵及文体活动,各方面都是顶级水平,简直是完美无瑕。小学毕业后,她考进上海中学,改革开放后,小兰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在当地成家立业,但母亲之死的阴影一直郁结心里,后来患抑郁症自杀,不幸去世。

男生杨晓明的家原先在常熟路,后来迁到康平路“康办”大院。晓明大头圆脑,整天笑嘻嘻的,非常可爱,他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同学,也属于元老级学生。他与哥哥晓光都在世界小学就读。
晓明的父亲杨西光——原上海市委教育卫生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候补书记。文革遭到四人帮的迫害,被非法扣押监禁达七年,文革结束后调任北京,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他目光敏锐,行动果断,主持发表了向“两个凡是”宣战的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受到伟人邓小平的称赞,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杨家兄弟俩的家庭合影 青年杨晓光

晓明的眉眼酷似父亲,正直善良,热心助人而从不求回报,改革开放后任一家公司经理。晓明的哥哥晓光比我们高一届,小学毕业后考进复旦附中,文革时期当过工人也做过水手,改革开放后任远洋轮船长,后来去香港工作,担任中船总公司属下华联船务公司总经理。这位前辈才华出众,业绩斐然,也是世界小学的杰出校友之一。

男生李同学与另一位女生也住在康平路上。那位女生自小学习钢琴,考进音乐学校,因琴结缘知音,后来结婚去了美国,据说她的父亲是原上海市副市长。李同学是班里公认的好学生,年轻时去浙江插队,后来调到城镇担任教师,90年代末返沪,历任中学教师、教导主任。
康平路到底转弯就是天平路,这条路很早就有法商开通有轨电车,直驶外滩。国泰新邨也是历史悠久的新式里弄住宅区,我住在前面弄堂,男生姚允涛住后面弄堂。

允涛小时候腼腆文静,开口说话会脸红,小学毕业后他考进徐汇中学,文革中下乡江苏大丰农场,回沪后曾在居委工作,因能力出众,经验丰富,成为指导青年择业就业的导师。

我高中进入市二女中,下乡黑龙江农场再转安徽插队,回沪辗转生产组、石化翻译室、合资企业,退休后成为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的编外科技翻译,前年完成一部叙述老上海的长篇小说,自感欣慰。

女生咪毛的家原先在淮海中路1754弄出口在武康路的小弄堂里,后因家道中落迁移至国泰新邨住了很久,最后还是搬走了。她在改革开放初期做房地产,掘得第一桶金,从此风生水起。

小学毕业时女生们在学校附近留影
1958至1960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天平路55号里面办了一个大食堂。班里许多同学都在这里用餐。刘用骥至今还有回忆,“那时,我表兄经常带我去国泰新邨寻个大食堂吃饭,最好吃的是红烧大排和冬瓜小排汤,回忆往事,回味无穷。”
时光飞逝,童年结束,人在无法抗拒中长大成熟。坎坷动荡的青年时代,同学各奔东西,远涉南北。文革结束后,络络续续返沪,此时立足上海已经变得艰难,因为许多家庭都遭受风霜打击,苟喘残延,难以顾及子女。80年代开始,大部分同学先后搬离了淮海中路及周边地区。有很长一段时间,彼此没有联系。
进入21世纪,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怀旧意识趋强,允涛利用自己在居委工作的优势寻找同学。2000年部分同学来到武康路280弄2号世界小学,与当年老师合影。时光荏苒,老师风采依然。前排坐者是教导主任刘伯琴老师,旁边立者是大队辅导员孙老师。
以后,海内外络络续续有同学归来,2008、2009、2010、2011……一年又一年,同学们重逢聚会,回忆叙述,问候彼此的家长,乐此不疲。成长真的是以失去为代价,父母会老去,同学会散落,但是今生竟然又聚到一起,是因为学生对学校的眷恋。
世界小学华诞80周年部分同学来到武康路280弄2号
2018年夏季,同学们在兴国宾馆聚会,也为用骥同学归来庆生,这是2019年底疫情前我们最后一次的同学聚会。

生逢1948、1949。我们的童年是人生初始的一段阳光,少年风起云涌,青年雷电风雨,中年苦苦打拼,经历风雨交加,认识人间,看透世事,得到许多,失去也不少。老了返回母校,回顾以往,至今还有追忆和回味,梧桐青青,庭院深深。

世界世界曰大同,

现世崎岖多阻障,

移山应效古愚公,

具宏大愿,

学世间事,

身心锻炼自童蒙,

庶将来参圣功,

世界理想曰大同。

——30年代世界学校校歌

读过的学校,住过的旧宅,走过的风景——点点滴滴留下的是记忆。重拾历史的碎片,努力还原镜像,与过去进行对话,感恩学校师长的教育,感恩我们的父母和前辈,对照现实,也指向未来。尘世千帆过,前头还有希望和暖阳,美好的童年回忆伴我们继续前行。

(作者冯艾弥,撰写于2020年6月。在此感谢同学们提供故事线索,特别感谢好友王时娃提供珍贵照片,得以完成共同的上海回忆。)

鸣谢:冯艾弥老师赐稿分享!

冯艾弥老师热文

冯艾弥老师力作

长篇小说:海上落雨

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

一部有关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老上海中产阶层的长篇小说,民国上海,租界华界,犹如彩虹七色纷呈,每一段故事皆有史实,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风吹过,云飘去,雨落地,水归海,逝去的每一段时光,每一寸青春,值得你去阅读品味。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回望:淮海中路那所学校(作者:冯艾弥)》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