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亚洲经验(一):引言,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线地图 | 研究进展

 新用户5269HLL 2024-05-03 发布于宁夏
各位读者,大家好!
张世民教授受邀撰写的命题综述: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Treatment in Asia: what we know and 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亚洲经验:我们知道哪些,世界能学哪些),现已在北美矫形外科临床(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正式发表
【相关阅读:张世民教授团队研究获国际认可】
我们邀请作者团队,将这篇英文综述译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系列文章,全文介绍这篇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经验总结。今天是第一部分:引言,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线地图。

文献介绍

图片北美矫形外科临床(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是仅发表骨科最新前沿临床综述的特邀约稿杂志,每年出版4期。

该杂志编辑部邀请我国张世民教授,为其20204月的第51卷第2期(主题:环球骨科概览Global Perspectives)撰写命题综述: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Treatment in Asia: what we know and 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亚洲经验:我们知道哪些,世界能学哪些)。

【相关阅读:张世民教授团队研究获国际认可】

图片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在过去的20年取得了革命性进步,主要表现在3个新概念的提出(尖顶距、外侧壁、皮质支撑复位)和髓内钉器械的成功应用。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团队总结了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的10个最新进展,包括:

①骨折线地图

②股骨近端外侧壁与前壁

③后内侧小转子股骨矩骨块

④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

⑤滑动后的骨折复位改变与二次稳定

⑥头髓钉入钉点与楔形撑开畸形

⑦尖顶距与股距尖顶距

⑧股骨前弓与髓内钉器械改进

⑨在宽大髓腔和巨大后侧冠状面骨块时选用长钉

⑩术后稳定性评分

下面,我们将系统介绍这篇综述涉及的主题和内容,今天是第一部分,首先是:引言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线地图


文献内容


引言


  • 严峻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髋部骨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老年髋部骨折对世界各国骨科医生均是一巨大挑战,是严峻的社会公共卫生课题[1-3]

根据2012年的一篇系统综述,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这主要与亚洲的老年人口基数巨大和预期寿命显著延长有关[4]

据估计,我国老年髋部骨折的每年新发数量,将从2013年的70万人,增加到2050年的450万人,增加6倍。日本的统计资料发现,超过50岁的人,在剩余的生命时间中发生髋部骨折的比例,男性为5.6%,女性为20.0%[5]

  • 骨折原因和人群

老年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和日常生活中的跌倒。男女发生比例约为1:4[6]。老年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其发生比例大约为40%:60%[7]

转子间骨折在高龄老人中的发生率更高,同时其骨质疏松程度更严重,内科合并症比例和疾病程度更重,行走能力也更差。

  • 骨折的治疗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为了缓解疼痛和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目前均主张早期外科治疗。多学科合作的共管模式能使患者快速进入手术流程,争取在48小时甚至24小时内完成骨科手术,进入术后的加速康复进程。

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关节置换和内固定[8]。目前,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选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髓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线地图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复杂性

股骨转子间(AO/OTA-31A)在解剖上属于股骨颈与股骨干的干骺端交汇转换区,近侧起自髋关节囊外的股骨颈基底,远侧至小转子下缘股骨干髓腔起始处。

转子间骨折破坏了局部薄弱的皮质骨,以及松质骨的压力骨小梁与张力骨小梁的交汇区,可以形成众多复杂的骨折块及各种组合,包括:头颈骨块、股骨干骨块、小转子股骨距骨块、大转子骨块、外侧壁、前壁、内侧壁、后侧转子间嵴、延伸至转子下区等。

转子间骨折尚受到股骨近端特殊结构,如颈干角、前倾角、扭转角、肌肉韧带关节囊附着等因素的影响,碎裂的骨折块将遭受多平面多方向力量的影响。

因此,股骨转子间骨折要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稳定的内固定并不容易。

  • 骨折地图技术

采用3D-CT图像的骨折地图技术,能将骨折线信息的大数据,精确直接显示在骨骼的视觉模型上,提高医生对骨折形态特征和损伤机制的理解,为骨折的诊断、术前计划、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准确的知识。

  • A2型骨折的特征分析

不稳定型顺向转子间骨折(31A2)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转子间骨折的60%-70%2017年,张英琪等[10]采用3D-CT骨折线地图描绘技术,收集了59例平均年龄73岁的A2型骨折。

作者将头颈骨块与股骨干定义为主要骨折块,是手术治疗中骨折复位内固定的对象;而其他骨折块均为游离骨块,并不追求复位与固定。

骨折地图从5个方位描述其特征(1

>> 从前方看,前侧骨折线通常为沿着转子间线走行的简单骨折线,没有游离骨块的形成,即转子间前壁很少发生粉碎骨折;

>> 从内侧看,头颈骨块的前侧与后侧骨折线在小转子前方汇聚在一起,然后向后下方走行,小转子总是成为一个游离的骨块(即A2型骨折的特征),通常有2个游离骨块;

>> 从后侧看,骨折线聚集在转子间嵴的中1/3部,70%的病例形成至少一个游离骨块;

>> 从外侧看,骨折线通常起自大转子前部,沿与水平面平均成64.6°角(±14.5°)向后下方走行至小转子下方,从冠状面看,A2型骨折的外侧壁几乎均都有部分损坏;

>> 从上方看,大转子顶点几乎全部均有骨折,在70%的病例有1-2个游离骨块。

图片

▲ 图1 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线地图(从左至右:前,内,后,外,顶部)
  • 依据骨折地图的分类研究

2019年,唐佩福团队[11]504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的患者进行了骨折线分析,并依据该骨折线地图,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按骨折的粉碎程度递增,依次为:

>> I,简单骨折,外侧壁与大转子完整,占21.4%

>> II,简单骨折,外侧壁完整,伴或不伴小转子分离,占16.9%

>> III型,后方转子间嵴分离,涉及到小转子和大转子,但外侧壁完整,占29/2%

>> IV型,转子间嵴大块分离,形成大的小转子骨块和大转子骨折,部分外侧壁损伤,残留较小的内侧壁皮质,占22.4%

>> V型,转子间骨折伴外侧壁骨折,外侧骨折线累及到整个外侧壁,伴小转子分离。

  • 前内侧简单骨折线及其意义

A2型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线地图研究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前内侧是简单的骨折线,不存在游离骨块,而且只有前内侧的骨皮质才能被用做骨折复位,获得对头颈骨块的直接支撑稳定。图片


— 待续 

敬请期待第二部分

「外侧壁与前壁」


文献来源:

Chang SM, Hou ZY, Hu SJ, Du SC.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treatment in Asia: what we know and 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Orthop Clin N AM., 2020, 51(2): 189-205.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