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敏|文 王伯群、保志宁夫妇与子女合影 1908年,23岁的王伯群与兴义县乡绅周绍虞的次女周光帼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人生三大不幸事: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王伯群都遭遇到了。他18岁时,父亲因病辞世。他42岁时,17的儿子不治身亡。他43岁时,45岁的妻子撒手西去,这一年他身任政府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公务缠身,即使万分悲痛,也只能独自承受,既不能耽误国事,也不能影响学校发展。 子亡妻故后,母亲对他没有后嗣深感忧虑,希望儿子抓紧时间娶妻生子,延续香火。最好娶个贵州女子,即便西南女子也行,不料最终娶进门的却是个有蒙古血统的儿媳。 两人相识于上海大夏大学的开学典礼。这所大学1924年创办时,王伯群曾慷慨捐款赞助,被公推为董事长。 1929年春,学校发展到学生逾千人,租房不能容纳,王伯群于是自出白银7万两,贷款三十多万元,于次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的校舍,包括教学大楼、群贤堂、理科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医疗室、教职员宿舍、男女生宿舍、饭厅、浴室等建筑群落,以及一条蜿蜒秀丽的校河。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大夏大学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 新校舍落成,全体师生员工迁入,自然要庆祝一番。按开学典礼程序,校长讲话之后,学生要上台献花。 保志宁(前排右)与社会学系师生合影 选谁合适呢?大家看来看去,女生中只有保志宁最漂亮了,非她莫属。 献花那天,保志宁走上台去,令王伯群眼前一亮,这活生生一个美人,比鲜花还要美丽。 王伯群当时就被吸引住了。庆祝会一结束,他就找人打听保志宁的情况,很快就了解到,保志宁的三叔是上海教育局的局长,与副校长欧元怀两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 说起来彼此都认识,但提亲这种事,还得找人牵线搭桥,所以中间人就由欧元怀来担当了。 但真要牵线搭桥,还得稳重而行,毕竟保志宁的身世背景非同一般。 保志宁是蒙古后裔,她家祖辈如果要往上翻的话,据称是元朝蒙古宰相脱脱氏的后代。因为家庭条件不错,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17岁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考入了上海沪江大学。 一年后,转学到大夏大学二年级社会系就读。 读书期间,保志宁亲眼看见这所学校由一千多人扩大到两千多人,一跃而为上海非常著名的学校。不能不对校长的魄力深感钦佩。 大夏大学1930年代的群贤堂 因为事情涉及到婚姻大事,不能草率,所以这牵线搭桥,也费了一段时间。等到学校放暑假了,这才搭好。 此时,保志宁已经回南通度假去了。三叔于是写信给她,让她赶紧回上海,有要事商量。见到三叔后,保志宁才知道王伯群看上她了,找人上门提亲。 三叔对这桩婚事是同意的,就看保志宁的态度如何了。为慎重起见,三叔早从欧元怀处了解到,王伯群有一妻二妾,妻子两年前去世了,其中一妾已经离家,给了一笔离散费。眼下身边只有一个小妾。 更主要的,是王伯群自从唯一的儿子死后,没有后代,母亲催他续弦,找的就是正室。 于是双方决定见上一面。欧元怀是牵线搭桥的中间人,所以由他做东,将保志宁和三婶请到家里吃饭,王伯群也同时到场。 第一次见面后,来往就渐渐密切了。通过交流,双方对彼此都有了深入了解。 趁着这个机会,三叔又从侧面调查了一下王伯群,对之前的信息做了一个核对,看看了解的情况是否和实际一致。免得有欺瞒的事情发生,否则到结婚时再冒出来,那就麻烦了。 至于说家里还有一个小妾,王伯群答应给她一笔钱,好说好散,和平了结。 剩下的最后一道关口,是保志宁父亲的态度。保父因为是加拿大温哥华的总领事,长年在外,所以女儿的婚事,主要看家里人的意见。但他特别提醒说,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一个46岁,一个22岁,会不会产生代差? 他担心这样的婚姻走不到头,难免中途分手,所以他的态度是不赞成。不过这位开明的父亲也说,只要女儿愿意,他也绝不阻拦。 在年龄问题上,保志宁的三婶是个美国人,对年龄这样的差距,并不怎样看重,她通过观察,倒是很赞成双方的结合。 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1931年,保志宁从大夏大学毕业之后,双方就确定了结婚的日期。 王伯群保志宁夫妇 消息一传开,整个上海都沸腾了,无论大报还是小报,成天都是王保二人的新闻。毕竟这个时候,王伯群还兼着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职务,这可是各类报纸的新闻热点。 小报更是突发奇想,编造了什么威逼利诱,聘金十万,戒指两万,各种想当然的新闻都出来了。一时间,真真假假的消息搞得满天飞。 尤其是《申报》不嫌事大,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与王伯群和保志宁的婚礼做对比,说王保婚礼的奢华胜过了蒋宋。 另有一个口实,就是王伯群为了这场婚礼,新建了一栋豪华别墅,造价达到五十万元(也有说四十万的),而且还建在租界。 举办婚礼这天,来了二三百人,外宾有几十人。宾客中黑白两道都有,三大亨中,杜月笙、张啸林都赶来贺喜。 也因为办得如此张扬,王伯群受到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的弹劾。弹劾的依据来自坊间传说,保志宁嫁与王伯群之前提出过三个条件:其一,需赠嫁妆十万元;其二,婚后供其出洋留学;其三,为其购置一幢花园别墅。这三个条件被《生活周刊》等媒体报道后,经《大公报》大肆演绎,众口铄金,推定王伯群有贪腐行为。迫于舆论压力,监察委员提起弹劾,王伯群权衡利弊,在1931年年底辞去交通部长职务。当时有人戏称王是“娶了一个美女,造了一幢豪宅,丢了一个官职”。 但据华师大档案馆汤涛先生的考证,报上所言许多都是无稽之谈。 但不管怎样,这栋为婚礼建造的豪宅,确实非同一般。 几年后,抗战爆发,王伯群、保志宁夫妇不得不离开上海,王公馆被随后进入的汪精卫侵占,用来做了行辕。 王伯群率领大夏大学西迁贵阳,一路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在极短时间内,建起了新校园,举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办公室无一不备。1940年,他多方募款,择定贵阳城郊2000余亩土地作为固定校址。这样大面积的校区,在抗战后方的大学中,可谓一枝独秀。 在贵阳期间,王伯群还极力筹办实业,先后发起组建永仁两岸川盐运销处、聚康银行、聚康公司、利民公司等。 当年,大夏是内迁贵州最早、办学最长的一所大学。到1946年返回上海,大夏办学8年,在贵州有毕业生1576人,迁入贵州时仅有300余名师生,离开时师生达到1800余人。 在长期的操劳中,王伯群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于1944年12月20日,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59岁。 1946年,大夏大学迁回上海旧址。与王伯群共事20年,后来继任大夏大学校长的欧元怀说:“伯群校长后半生是牺牲自我,功成不居!” 他给妻儿留下的就只有那栋愚园路1136弄31号花园洋房。保志宁回到上海后,通过王伯群的妹夫何应钦的关系,把房子收了回来。 因为王伯群没给保志宁留下多少遗产,为解决生活问题,保志宁就把宅子租给了黄慕兰夫妇,自己留了一部分使用。 黄慕兰喜好交际,经常利用宽敞的洋房、客厅和美丽的花园举行聚会,招待各界朋友。1946年2月,黄慕兰小儿子满双月时,举行汤饼宴,盛邀文化界名人田汉、阳翰笙、翦伯赞、熊佛西、冒辟疆、梅兰芳等100多人前来聚会。当天,一伙人又唱又跳,好不热闹。 这样的聚会多了,令保志宁不胜其扰。有次黄慕兰举办宴会款待来客,保志宁的仆人故意剪断电线,并出言不逊,声称他家的花园并未出租,不留情面地驱赶客人,搞得宾客不欢而散。黄慕兰夫妇和保志宁因此发生了纠纷,黄慕兰觉得保志宁做法过分,但站在保志宁的角度,原本说好的出租房子,并不包括花园部分,自己也留了一部分居住。想不到热情好客的黄慕兰却把这里完全变成了公共空间,三教九流频繁出入,对于喜欢安静的保志宁来说,实在难以忍受,不能不出面阻止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才三两年,就到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保志宁不敢怠慢,立刻跟随何应钦夫妇去了台湾,再后来定居美国,进入商校学习会计,毕业后她应聘到一家服装公司工作,独自一人抚养五个子女。令她欣慰的是,五个孩子都顺利长大成人,各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1981年,72岁的保志宁回大陆探亲,去重庆培修和祭扫了王伯群的墓地。她可以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她和他仅仅生活了13年,却替他养大了五个孩子;35岁守寡,但从此没有再婚。 1985年,保志宁再次回到大陆,特意去了上海愚园路,在故居前拍照留念。虽然房子是要不回来了,但拍照纪念总是可以的吧。 1980年代,保志宁在故居前留影 《这幢特别的建筑里,为何会发生这么多轰动上海的离奇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