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石膏-口干舌燥、薄白苔、白苔发燥不水滑】

 昊晟堂 2024-05-05 发布于山东

胡希恕老先生:石膏,既不止渴也不解表

五味学苑 2024-05-02 08:36 广东

今天整理的内容,是胡希恕老先生通过研究《伤寒论》原文及自身临床实践得出的,关于临床应用石膏的基本指征及经验。

胡希恕老先生结合《伤寒论》原文分析了石膏的临床功效,认为石膏并没有止渴和解表的功效,而且其配伍麻黄可以治疗汗出,在用量上也很有讲究。

下面让我们花3分钟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吧!

01

石膏没有止渴的作用


在《中药学》统编教材中,把石膏的功效归纳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很多医家也把止渴作为石膏的主要作用之一,而胡希恕先生则认为,石膏并没有止渴作用

石膏止渴的说法,多根据白虎加人参汤证,如《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但胡希恕先生通过对比发现,同样是以石膏为主药的白虎汤证,所有条文无一有渴证,加人参后却均有渴证,这只能说明人参有止渴的作用,不能说明石膏止渴。

在讲解《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时,胡老注解到:


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过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

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证。

而白虎加人参汤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

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的要药。

至于石膏,功在除热,口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症状。

02

石膏没有解表的作用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为医家共识,其解表作用,也被很多医家认可,如《名医别录》谓石膏“解肌发汗。”

张锡纯在其石膏解中云:“石膏……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热者用之亦效。”

而胡希恕先生则认为,石膏只甘不辛,并无发散作用,不能解表。

石膏解表,是对《伤寒论》第168条及169条的误读。

《伤寒论》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声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68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条的“时时恶风”及169条的“背微恶寒”,很多医家认为是表证未解,并因此得出石膏解表的结论。

其实,此处的“时时恶风”及“背微恶寒”都是内热盛的一种表现,是机体内外温差较大时的一种主观感觉。

仲景为防读者误解,紧接着的170条,就做了如下的解释:“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表证者”正是对前“时时恶风”及“背微恶寒”的注解。

03

石膏配伍麻黄可以治疗汗出


石膏与麻黄配伍治疗汗出,主要依据麻杏甘石汤及越婢汤方证,

如《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对比这两个方证,除了都有汗出外,石膏与麻黄的配伍也有共同的特点。

麻杏甘石汤中,麻黄四两,石膏半斤;

越婢汤中,麻黄六两,石膏半斤,汉代为十六两制,半斤即八两,两个方子的石膏用量都明显大于麻黄。

而同样是石膏麻黄配伍的大青龙汤证,却是典型的无汗,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方中麻黄的用量是六两,约90g,石膏如鸡子大,约40~50g,麻黄用量约为石膏的两倍。

由此可见,石膏与麻黄配伍治疗汗出时,石膏的用量必须明显大于麻黄。

04

石膏可以解凝

胡希恕先生认为,生石膏可以解凝,即解除因热而形成的凝结,具体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局部的红肿热痛等。

细读胡老的医案,不难发现,只要见到上述情况,胡老常用生石膏。

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

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

05

应用的石膏基本指征

胡希恕先生把石膏的应用指征归纳为:口干舌燥,薄白苔,白苔发燥,不水滑。

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征,热重苔黄者当然可以应用,但很多人只有见到口渴苔黄燥,才敢用石膏,苔若不黄燥,便畏之如虎,其实临床只要见到上述指征,便可放心应用石膏,这大大扩展了石膏的应用范围。

后人对此也有认识,如赵氏即认为:“胃病因热所致,而见心烦不眠,口渴舌干,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即使有虚赢、少气、欲吐也不应避用石膏。”

病案举例

01

患者甲,男,35岁,

初诊日期1965年4月:

感冒3天,咽痛,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痛,

舌苔白,脉弦细稍数。

证属少阳阳明合病

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方证。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

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牡蛎各五钱,服三剂诸证已。


按:

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胡老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

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加重,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

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也要辨证论治。

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

笔者按:

此案舌苔并不黄燥,也没有口渴,但胡老却用了石膏,其实这里用石膏的依据,就是口干、舌苔白,不水滑。


02

患者乙,女,7岁,

初诊日期1965年9月:

发热、两腮肿痛1周。

近几天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经同仁医院腰穿确诊为“腮腺炎合并脑炎”。

因是病毒性感染,西药无对症药物,嘱其找中医诊治。

近症:

两腮肿痛,左侧肿甚,红肿而硬,头晕、头痛,时恶心、呕吐,不欲食,往来寒热,体温38.2℃,大便干燥,

舌苔白黄,脉弦数。

大柴胡汤加银花、连翘、公英、甘草、生石膏: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

枳实三钱,生姜三钱,白芍三钱

大枣四枚,大黄二钱,银花四钱

连翘五钱,公英八钱

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

上药一剂,煎两次,分为两天服。

服后,腮肿减轻,头痛已,仍头晕,恶心减,近两天仅呕吐一次,发热减,体温37.4℃,上方去大黄继服一剂,呕吐已,头晕减,但自汗、嗜卧,

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

柴胡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

党参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炙甘草一钱,生石膏一两

服三剂诸症已。


按:

本例脑炎,来诊时呈三阳合病,故以大柴胡和解三阳,加银花、连翘、公英、甘草、生石膏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着重祛邪安脑。

当邪却症减,正气也衰,故见自汗、嗜卧。

因此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建中和胃,使中和而神安。

笔者按:

此案虽无口舌干燥,但两腮肿痛,左侧肿甚,红肿而硬,加之脉数、邪热内结无疑,故用石膏解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