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书铭秘传太极拳谱⼗篇

 竹影红尘 2024-05-05 发布于福建

宋书铭秘传太极拳谱⼗篇

有宋书铭者,⾃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过从,获益匪鲜。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姜殿⾂等多受业焉。'许⼜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七势⽽得名。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势练熟,再授⼀势,⽆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谓之长拳。其要诀有:⼋字歌、⼼会论、周⾝⼤⽤论、⼗六关要论、功⽤歌。

传宋远桥。'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

第 1 页

杨式为基础,改成三⼗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辞,开合⿎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著,托始于唐⼈。宋书铭不知陈⽒太极拳另有长拳⼀百⼋势⼀路,故以⾃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于拉扯唐⼈为远祖,亦为⽆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虚,初⾮偶然。刘彩⾂学⽣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供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清朝末年袁世凯执政的时候,幕宾中有⼀个叫宋书铭的⼈,年七⼗岁,精通易理、善长太极拳,⾃⾔为(明代武术家)

第 2 页

宋远桥⼗七世孙,所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笔者按:“三世七”取“⼈有三世,拳分七品”之意为拳名。“⼈有三世”为天前、地后、⼈今三世;拳分七品为门外、⼊门、阶及、当堂、⼊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共有三⼗七个拳势,⼜名长拳。与太极⼗三式拳势名⽬⼤同⼩异,但趋重单势练习,推⼿⽅法则相同。当时纪⼦修先师,以及吴鉴泉、许禹⽣、刘恩绶、刘彩⾂、姜殿⾂诸师,在北京(平)提倡练太极拳,他们都是名重于世的太极拳专家,听说宋书铭也精通太极拳,便⼀起去拜访请教。他们与宋书铭推⼿时,皆随着宋⼿所指⽅向⽽跌倒,奔腾旋转在宋的⼿腕下,⼀点办

第 3 页

法也没有,最使⼈感到奇妙的是宋⼀举⼿,总是顺着宋的⼿腕、肩背被掷⾄寻丈以外。于是纪、吴、刘诸师皆叩⾸拜宋书铭为师,从学于宋。当时纪(⼦修)⽼师年近古稀,年龄和宋书铭相近,也愿意成为宋的弟⼦。宋与(纪⼦修)⽼师定约“拳为祖传之密,学后不能传⼈”。(纪⼦修)⽼师说“我学拳技,就是为了传⼈,如果学会不能传⼈,我就不学了”。由此可见宋书铭的拳技⾼精妙深,和(纪⼦修)⽼师年近70依然好学、⼼胸坦率。宋书铭所传拳谱,名《宋⽒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派考》,为宋远桥⼿记。“宋谱”论太极拳原理精辟详细,并且可以证信太极⼗三式确为张

第 4 页

三丰所传,为太极拳之⼀种。“宋谱”家传本,于民国初年宣露于世,前辈们多有抄传、珍藏,我于民国七年(1918)才得到它。今天学太极拳的⼈,守⼀师之传⾃以为是,却不知道还有个宋书铭,总是以⾃我考据⽽标榜,使我写这篇⽂章的时候感到惭愧。宋书铭先⽣在清季为词林巨⼦,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流⾏于世,被称为杰作,可惜晚年困病在家,以练拳填词⾃娱,写出书稿装满了箱⼦。许公禹⽣数次聘邀他到“体育研究社执教,皆坚辞不受,继⽽⼜以重⾦收购他写的书稿,也不应允。仅仅(在向他学拳时)承其⼼传⼝授得到⼀鳞半⽖。后来,宋书铭隐居保

第 5 页

定⼀直到死,其遗著也不知流落到何处,实在令⼈遗憾。

《⼋字歌》

捋挤按世间稀,⼗个艺⼈⼗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粘连黏随俱⽆疑。

采列肘靠更出奇,⾏之不⽤费⼼思。

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离。

《⼼会论》

腰脊为第⼀之主宰丹⽥为第⼀之宾辅

猴头为第⼆之主宰掌指为第⼆之宾辅

地⼼为第三之主宰⾜掌为第三之宾辅

第 6 页

《周⾝⼤⽤论》

⼀要⼼性与意静,⾃然⽆处不轻灵。

⼆要遍体⽓流⾏,⼀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猴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缘何得? 表裹精粗⽆不到。

《⼗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

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

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第 7 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