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提前三个月,也就是1934年7月,红七军团6000人奉命出发,带着大量抗日宣传品大张旗鼓的北上宣传抗日。当时,粟裕任红七军团参谋长。6000人的红七军团,有2000人是非战斗人员,他们是后勤和伤员,还带着大量的坛坛罐罐各种物资设备。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偶然情况下粟裕才弄明白,当时中央让红七军团提前三个月先行北上宣传抗日的真正目的,是让这支队伍通过大张旗鼓的抗日宣传,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主力红军后来北上减轻压力。 6000人的队伍,2000非战斗人员,还带着大量物资设备,还要公开的大张旗鼓搞宣传。因此,红七军行动迟缓,并很快被大批敌人盯上,数次战斗后损失严重。 红七军团后来又奉命转移到方志敏负 责的闽浙赣苏区休整,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 博古率中央红军主力向湖南突围途中,发来电报,命令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依然称“北上抗日先遣队”,下辖3个师,兵力达两万余人。 军团负责人也进行了变更,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黄埔一期生刘畴西任军团长,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乐少华为军团政委,寻淮洲则被降为19师师长,粟裕也先是被调到地方部队,不久后才担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当时的蒋介石也是焦头烂额,坐卧不 宁。他一面重兵“追剿”长征途中 的红军主力,一面又先后调集20余万人“围剿”红10军团。十比一,二万人的红十军团被蒋介石二十万人围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红10军团不久奉命离开重兵压境的闽浙赣苏区,转到外线作战,12月13日经乌泥关抵达黄山东麓的谭家桥。 “国剿”的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严厉催促下,如影随形,蜂拥而至。补充第一旅旅长、黄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是蒋介石一员悍将,带领所部一马当先,甩开友军,成为追击红军红十军团的急先锋。 刘畴西很快获悉王耀武孤军突出,与他的友邻部队相距至少有8个小时路程。机会难得,他决心打掉补充1旅,改变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参谋长粟裕随即拟订了初步作战方案,但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队上,粟裕和刘畴西产生了分歧。 粟裕认为红七军团缩编而来的19师野战经验十分丰富,师长又是骁勇善战的寻淮洲,应该负责主攻;20师和21师则是闽浙赣军区升级不久的地方部队,担任主攻不大合适。 刘畴西坚持让自己的老部队担任主攻。粟裕只好更改部署,将19师改为打穿插,预备断敌后路。 随后,红10军团各路人马遵令埋伏在王耀武必经之路两边的丛林中。粟裕还精心指派了一些侦察员化装成当地老百姓,像往常一样砍柴、种地,甚至装作寻常外出的行人,在路上自由来往。 12月14日,邀功心切的王耀武率部追到乌泥关,迫近伏击圈。他见道路两边山高林密,急忙命令部下仔细搜索,一步一个脚印谨慎前进,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 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了。因为没有经过正规对阵的场面,20师一个士兵紧张不安,手中的枪支忽然走火,而且一连3枪,暴露了全军的意图和目标。 王耀武颇为能干,知道大事不好,立即下令火速散开,抢占路边高地。一场近乎完美的伏击战,瞬间成为最不划算的攻坚战。 时为红10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刘英后来回忆说:“此时我高级指挥员已饬各部待敌行进时才开始动作,不料部队走火三枪,引起敌人注意,于是敌人立即集结部队并加派部队占领沿马路的阵地。” 丛林中的红20师、21师官兵只好一跃而起,呐喊着杀向敌阵,以血肉之躯展开殊死硬拼。开始攻击还算猛烈,让王耀武有些被动,但他们不擅野战,很快抵敌不住,四散溃败。 红20师、21师打响后,埋伏在另一处的19师迅速出动,但也很快失利,师长寻淮洲中弹牺牲。刘畴西只得下令撤退,带残部向北转移。多年后的1978年5月,古稀之年的粟裕在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刘奎陪同下专程重返谭家桥。 他遥望四周崇山峻岭,似乎还能见到当年那悲壮的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尽管他不是战斗决策人,作战部署时有过保留意见,后来又指挥华东野战军活捉了王耀武, 给九泉之下的战友们报了仇,他还是自责地对刘奎说:“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 谭家桥战斗后,蒋介石闻报空前大捷,大喜过望。他一面通令嘉奖王耀武,一面下令其余国民党军乘胜追击红10军团余部。 1935年1月,仅剩3000余人的红十军团返回赣东北,先休整后分兵。 军令如山,粟裕只好再次服从。为摆脱蒋介石30个团的追兵,安全返回赣东北,他又一次运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将国民党追兵主力引开后,突然掉头南下赣东北。粟裕带800余人在前面开路,主力则由军团长刘畴西率 领跟进。 粟裕深知形势险恶,敌人很快就会醒悟过来继续疯狂追击, 必须赶在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前突破封 锁线,靠拢赣东北苏区越近越安全。他将800余人的队伍编成3个战斗连队,在荒山野岭中艰难前进。 官兵们披荆斩棘,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有人请求休息一下。“慈不掌兵”,粟裕断然制止了。直到冲出尚未合拢的封锁线后,他才下令休息,焦急地等候主力上来。 跟进的刘畴西却疏忽大意,几次中途下令住宿休息,甚至在离粟裕部队只有5里路时,还觉得部队太疲劳了,决定再次安营住宿。 粟裕听说后大吃一惊,找到跟随自己行动的方志敏说,情况这样紧急,决不能再迟疑延误了,部队今天晚上必须通过封锁线。 方志敏认为有道理,让粟裕以他的名义写信给刘畴西,限令今夜迅速跟进。信送走后,粟裕心里还是不踏实,向方志敏建议说,还是由他回去协助军团长连夜通过封锁线。 方志敏想了想,觉得粟裕职务低,说服不了刘畴西,决定让粟裕带队先走,自己前往主力部队,以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身份和政委的最后决定权,将部队带出险境。 刘英后来回忆:“志敏同志坚持自己随主力行动,要粟裕同志率领先头部队进入基本地区”, “于是粟(裕)、刘(英)、乐(少华)三同志随前卫部队行动,志敏同志回去随主力行动”。 当天晚上,粟裕奉命带队通过封锁线。方志敏却没有能够说服执拗的刘畴西,再次耽误了时间,主力很快被包围在风雪弥漫的怀玉山区,弹尽粮绝后全军覆没。方志敏和刘畴西也先后被捕,惨遭杀害。 焦虑中等待他们到来的栗裕,结果等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只能久久地凝望远山尽头,悲愤不已。 又见八百哀兵又见八百哀兵: 粟裕带出来的800余人,成为红七军团和红10军团最后的“血脉”和火种。凄风苦雨、飘摇板荡中,粟裕如同当年朱德大庾整编一样,他又一次悲壮地站在了800余名哀兵行列。 突围后不久,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指令以这800来人为基础组建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为政委,任务是到浙江境内打游击,创建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行动。 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保甲严密,重点设防。到那里去活动等于投身虎穴,生死难料,但粟裕慨然说:“请转告苏区中央分局和党中央,坚决完成任务。” 他迅速选定了山高林密的浙西南为第 一个开进目标。 多年后,时为挺进师3纵队战士、不久又担任粟裕和刘英警卫员的张金发,还记得粟裕在动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我们这支部队要穿插到敌人的后方去牵制敌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我们的任务是打到蒋介石的老家去,打到陈诚的老家去!” 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不仅横跨两个省,山高路远,而且沿途关隘重重,重兵围堵。粟裕率领挺进师闯重围,攀峭壁,跨信江,躲叛徒,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辗转向前。 1935年,任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的粟裕时为第一大队大队长的余龙贵后来回忆这次行军时说:“我们翻山越岭,走的是羊肠小路。天下着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一不小心就会滚下山去。粟裕同志走着,走着,也滑倒在山沟里,幸亏下面没有大石头,才没受重伤。” 他说,粟裕的手、脚皮肤磨破了,腰也跌伤了,痛了好几天。“我们担心首长跌伤了,不能行走,他却安慰我们说:“不要紧,我可以自己走。咱们走吧!” 这时大家才放心了。时为三支队副政委的张文碧也回忆粟裕说:“行军时,他跑在最前面。部队疲劳了,他前后来回奔走照应战士,还站在路边喊鼓动口号:'同志们,加把油!大 家比比看,谁先上山头!” 他还说:“粟裕同志兴趣广泛,会吹口琴,当部队休息宿营时,他常常吹起口琴为大家歌唱伴奏,鼓舞大家的斗志。有时还亲自指挥部队唱国际歌、红军歌,或者坐在士兵中间,给战士们解释歌词的内容。” 1935年4月,挺进师终于到达浙西南庆元县的斋郎地区。作战中,唯一一部电台被损坏,从此和远去的中共中央失掉了联系,一如断线的风筝飘荡天际,只能独立自主,绝处求生。 斋郎村红军挺进师卫生部驻地斋郎是一个三县交界的小地方,崇山峻岭,林深草密,路险沟深。 蒋介石的福建、浙江两省保安团一路狂追,也很快赶到这里。他们从东北、正东和东南三个方向实行分进合击,准备一举吃掉挺进师。 红军只有劫后余生的区区数百疲惫之师,蒋介石眼里早已没有了粟裕,“追剿”的部队也从正规军换为保安团,甚至还有自诩为“刀枪不入”的地主武装“大刀会”。 粟裕自然不会等着束手就擒。他带上几个人,穿山过岭,登上海拔高达1248米的主峰,仔细勘察地形,很快想到了一个破敌之策。 苍山如海,松涛阵阵。粟裕将部队埋伏在丛林深处,静静地等待国民党军的到来。 4月28日早晨,山间的浓雾尚未散尽,漫山遍野的大刀会“神兵”出现了。他们认为红军不堪一击,披头散发,袒胸露乳,口念“秘诀”,争先恐后冲向挺进师的阵地。 他们不知道,保安团之所以让他们打头阵,并非好心地把“肥肉”拱手送给他们,而是利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消耗红军有限的弹药,然后从容进兵,坐收渔翁之利。 与蒋介石精锐嫡系部队对阵过多年的粟裕,收拾大刀会算是小菜一碟,小试牛刀。出击命令下达后,挺进师官兵一如猛虎下山,三下五除二便将“大刀会”打得哭爹喊娘,腿长的人瞬间跑得无影无踪。 接着,粟裕派出一支小部队,边打边走,将浙江保安第一团诱入伏击阵地。 双方短兵相接,各不相让。 一天激战后,挺进师大获全胜,打掉保安团500多人,几乎与挺进师全师人马相等。 更让他们喜笑颜开的是,缴获了150多支长短枪,5挺轻重机枪,子弹万余发。 浙江保安第一团丢盔弃甲, 落荒而逃,原计划一道合围挺进 师的福建保安第二团顿时慌了手 脚。他们知道红军不好对付,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很快撤出了浙西南。 挺进师终于赢得喘息机会,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粟裕率领一支只有800人的队伍,开始着手建立新的根据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