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北情怀的由来

 牧哥 2024-05-1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作者:楼鹏飞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城市记忆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让新慈溪文脉绵延,生生不息

现在,慈溪市委市府要在新城河创造更具魅力的现代城市文明,同时又要体现千年福地的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让新城河焕发出独特的人文活力。

新慈溪是从哪里来?根又在何处?与老慈城的关系又怎样?

这些问题其实都与三北有关,只有了解“三北”一词产生的缘由,才能把握住城市发现的脉博。

“三北”作为地域名词与民间称谓用词,就是在三北虞洽卿手中诞生、成名。并被三北虞洽卿当作团结凝聚人心与掀起商战的工具,这也反过来促进了三北共同体的形成,为后来新慈溪的成立奠定了初步的地域文化基础。

【一】
三北名称形成前的状态
图片
图片

1954年行政区划调整,慈溪现区域由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因此慈溪又称“三北”。

古书中慈溪曾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民居也”的记载,在上千年的地质变迁中,杭州湾南岸滩涂淤涨,慈溪先民从唐代修筑第一条海塘大古塘开始,步步为营向海洋推进,经过一代代先民的勤劳付出,沧海变成了桑田。

随着围垦北移、慈溪一直处于持续成陆的状态,因此迁入的移民延绵不绝。清乾隆时期,政府的盐税由“按丁输银”,改为“摊丁入亩”,盐民的赋税由人头计征改为滩涂面积起征,由于税负合理,绍兴移民纷纷东迁至杭州湾南岸,从事煮盐业和棉花种植业。

慈溪是一个典型的移民集聚之地,由此酿生出浓重而独特的移民文化。移民为了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到处充满着分割和争斗。原先的三北是条块状式分布,无论从语言特点、风俗习性,是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三北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特点;首先三北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与各县城地理距离较远,跟主流文化相差很大。山南县城中人称山北人是:民风悍强,勇武好斗,人怀利刃,家陈刀枪,为“几等异化”。

图片
龙山所

其次是驻军多。慈溪的观海卫、龙山所、淞浦司等,皆设于明洪武年间,如观海卫5630名守军是由福建福宁卫调而来,龙山所守军1175名从乐清蒲岐所调而来。六百余年来,这些军队后裔多成“慈溪土著”,观海卫和临山卫军事上属绍兴府管辖,驻守将官级别较高,反而瞧不起县城人。龙山所、三山所、不受地方管辖,由卫直管,因此,也变成圈地为王,自成一体。

第三是内河纵横、海运发达,庵东的运输业曾一度繁荣,称之为“小上海”。庵东盐场在1949年前一直是省府直管的一个特区,其税收占全省三分之一多,盐的税率较高,“官盐”和“私盐”两者售价相差甚大。为制止私盐贩买,搜查极严,导致纠纷不断。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慈北、姚北棉区地带均为灶地,每当夏末时成旱灾,一旦秋雨骤降,又泛滥成灾,境内民众为争灌溉水源,或为排水寻找出口,经常与毗邻地区的农民发生纠纷,甚至闹到聚众械斗的程度。

在清末,因受行政区域和自然环境的的影响,三北各地多称为“慈北”、“姚北”、“镇北”等,三北作为特定的地域名称一词并未出现。

1954年前的慈溪,分山北与山南二块,山北与山南地区自成水系,人流、物流只能通过翻山陆路。翠屏山丘陵宛如一道屏障,阻隔着山北与山南地区的交往。其中,雁门岭坡缓岭短,路面平宽,越过雁门岭四里就到河头市(今九龙湖镇),那里有大路和航船分别通达慈城和宁波。山南地区向北运货物大多先送至河头市船埠,由挑夫挑到至龙山所,再运往山北各地。当年虞洽卿15岁离开龙山去上海学生意,也由此翻过雁门岭走到河头市再坐船到宁波。

这条大路将镇北、慈北、姚北大多数村庄串联在一起。光绪《镇海县志》称翻越雁门岭的路“为北乡旧之塘,昔时所以御海潮,今则为交通要道”。县志通称三县之北为“北乡”。

范观濂原为镇海县北乡灵湖永桥(今慈溪范市)人,1853年受聘到余姚双河(今慈溪桥头镇)教书,在此期间作乡风诗二百余首,书名叫《山北乡土集》。如有首《物产》诗写道:“关头茶叶数旄尖,水埠杨梅松浦盐,范市黄瓜香味蕴,凤浦卜葡脆还甜。”我们从诗中可看到那个年代的一幅幅山北农村色彩斑斓的风俗画。范观濂在诗作中仍称镇北和慈北为山北。

当时余姚隶属绍兴府,与宁波府管辖的镇海、慈溪交流更少。余姚以姚江为界分江南、江北两地,江南山区以木材为主,江北以稻区为生,大古塘至海边,以棉、盐为主。所以在清末以前,三北尚末形成,那么“三北”一词怎样出现的呢?其实“三北”最早既不是官方称谓,也不是当地人的约定俗成,而是虞洽卿从上海开始叫响的外来词。

【二】
虞洽卿是“三北”概念首创者

1.三北最早是虞洽卿在上海喊出来的。

图片
虞洽卿

根据史料查询,最早正式使用“三北”一词是虞洽卿,现在虞氏旧宅的厢房内立着一块“三北轮埠公司”石碑,这就是历史的见证。

1913年底,虞洽卿投资20万元与宁绍商轮公司在镇海合资设立“三北轮船公司”。1914年8月24日的《申报》上有则报道“宁波镇海口有华商三北公司之镇北汽船……”的消息,这是目前可以查询到的第一次在中文报刊上出现作为特定专用名称“三北”一词,此后“三北公司”逐渐出现在沪甬报纸上。

当年镇北,慈北和姚北等地盛产棉花。乡民一般是先将棉花通过内河几次翻越水坝才能运到宁波,然后再海运至上海。途中,还要多次缴纳关税,严重影响了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虞洽卿为了家乡的物产能够更方便的运出,在龙山开辟商埠购置轮船,由海运至宁波,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

虞洽卿还为家乡进行的改造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甚至邀请法国专家要将龙山山下村规划建设成为“小上海”。虞洽卿在慈溪伏龙山下建码头,铺铁路,购轮船,同时引进了电报、电灯和自来水,伏龙山下成为三北地区货物吞吐、人员流动的中枢,相当繁荣兴旺。虞洽卿在龙山浩大的投资,极大地吸引了三北人的眼球,也使原先贫困的三北人有了自豪的底气。

1913年,虞洽卿先购得90吨“镇北”小轮船一艘,行驶龙山、镇海、宁波,1914年又购进120吨的“慈北”轮和97吨”姚北号”。这三艘小轮船人称“小三北”。

图片
三北轮埠公司石碑

1914年,虞洽卿将与他人合资的三北轮船公司改制为三北轮埠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由虞姓的同族组成,并将原设在镇海的总部迁往上海广东路93号的三北大楼。到抗战前,经过20多年的经营,虞洽卿拥有大小轮船82艘计9.1万吨,成为一代船王。

1937年“八一三”期间,三北轮埠公司的四艘轮船,免费遣送同乡回籍二十余万人。虞洽卿的三北轮埠公司的轮船成为每个三北人在危难时的救命船。

1936年10月1日,为了庆祝虞洽卿七十寿辰及其旅沪五十五周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举办隆重“虞洽卿路”命名庆典。三北虞洽卿站在花车上在上海主要街道上渐行,接收沿街数十万人欢呼,在1936年6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上海数百家报刊每天都有大量篇幅在宣传赤脚财神虞洽卿的传奇故事,“三北”一词达到空前美誉度。

上海外滩广东路93号,在1914年到1949年曾叫做三北大楼。1914年,虞洽卿从英商手中收购该大楼,作为三北轮埠公司的总部,长期称为“三北大楼”。此大楼是中国第一座全部用花岗岩石块砌筑外墙面的建筑,石柱都用红花岗石磨光,其内部装修十分精美。大楼虽只有四层,但那些华丽的柱头,精美的大理石,花般美丽的帆拱,光彩夺目的彩窗,到今天仍呈现着尊贵和华丽。当年的“三北大楼”是上海政界和商界的中心热点。有很多碰到困难的三北人在这幢大楼里找到了生存的力量,又有多少三北人高傲地从这幢大楼走出来变得腰缠万贯。

2.为选票,虞洽卿筹建三北同乡会

三北成为官方认定的区域名称,最早为三北旅沪同乡会。

要谈三北旅沪同乡会,首先要讲镇海旅沪同乡会,镇海旅沪同乡会成立于1921年。首任会长是方椒伯。

镇海旅沪同乡会的实权长期为一些世家大贾所把持。如镇海方家是旅沪宁波人最有势力的大家族,有一段时期,方家开办的方镇记商号成为镇海同乡会议事的场所。家族势力在同乡会的活动中不可避免与新兴力量产生矛盾。

在镇海旅沪同乡会里,虞洽卿只不过为一理事,但虞洽卿作为镇海人(龙山原属镇海),又不能去参与邻县的慈溪旅沪同乡会。
图片
报纸刊登虞洽卿
早已成立的宁波旅沪同乡会规定的选举方法是仿西方的一人一票直选制。因此虞洽卿大胆决策组织一个跨宁绍两区,行政区域模糊的同乡会,以吸引更多会员,保证其在宁波旅沪同乡会选举时的绝对选票,于是便产生了三北旅沪同乡会。

在1921年下半年,为筹备三北同乡会,虞洽卿与掌起陈邦瑞作为主要发起人,投入了很大精力。陈邦瑞以其阁僚大臣的影响力很快得到旅沪三北人士的积极响应,1922年1月1日,陈邦瑞与虞洽卿借劳合路的一处房子,召开了第三次预备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虞洽卿宣读了征集会员宣言书。宣言最后认为:“我宁三北,僻处海隅,人民操业,除农工外,大半经商。知上海为通商巨埠,接踵而至者,不下十万有奇。何以商业竞争反落人后?团结力薄弱故也。属在三北,联为一体,庶几众志成城,众擎易举,运其全力,不难与欧美侨商决胜于沪上也。”这份宣言书颇具现代商业意识,号召余姚、慈溪、镇海三北地区的旅沪商人必须团结才有力量,才可稳操胜券。同年3月28日,三北旅沪同乡会成立。大会选举陈邦瑞为会长,虞洽卿、黄玉书为副会长。会员有近万名。到1923年底,首任会长陈邦瑞因病提出辞职。全体会员一致拥推虞洽卿为会长。

三北旅沪同乡会成立后,人数虽多,但有记载的活动并不多,原因是虞洽卿与宁波同乡会关系非同寻常。在宁波同乡会存在的40年中,他历任副会长、会长,直到1941年离沪,主持会务将近30年之久,为宁波同乡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虞洽卿从筹建会所,调停纠纷,举办教育、赈济募捐,几乎都事必躬亲。同时,对同乡不论来访者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当时在上海滩,上海总商会、宁波同乡会和三北同乡会可以讲同为同一人领导,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因此有些应属三北旅沪同乡会解决的事务,大都有牌子更响亮的上海总商会、宁波同乡会出面了。

三北旅沪同乡会会员人数上的优势使虞洽卿在上海总商会、宁波同乡会的选举上屡占优势。虽然三北同乡会一直受到宁波少数世家的责难,但仍阻止不了三北同乡会的成长。1923年,宁波旅沪同乡会经过直选,选举朱葆三、虞洽卿为正副会长。1926年9月,虞洽卿升任会长。1924年虞洽卿当选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依靠三北同乡的力量成为沪上的商界领袖。

余秋雨在2009年10月《我理解的“宁波帮”》一文中写道:宁波帮的鼎盛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期各个县、市级同乡会的成立,其中最有潜力的是以虞洽卿、吴锦堂、黄玉书、陈邦瑞等人领头的“三北同乡会”。极盛期,也就是虞洽卿成了中国各商帮的共同领袖,而宁波帮也就成了“天下第一帮”。

3.“三北”作为行政区域,最早由新四军划定

抗战爆发后,三北沦陷,在上海近郊抗击日寇的900多名新四军战士从杭州湾北岸南渡,来到了三北地区。

图片

1942年8月19日,浙东军政委员会在鸣鹤宓大昌成立,对浙东抗日武装实行统一领导。同月,在鸣鹤金仙寺成立了三北游击司令部。为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中共浙东区委对浙东的中共地方组织进行了调整,建立了三北工委,辖区及活动范围打破原来的行政界线,让三北成为独立的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比目前三北地域概念扩大了数倍。

1943年初,三北游击队攻克了梁弄,控制整个四明山地区。从此,以四明山地区为中心的浙东三北抗日根据地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三北大地战斗过新四军老同志、老领导都十分关心和支持三北大地的经济建没。谭启龙同志曾讲过: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是发展最快,伤亡最少,上交延安财政最多的抗日根据地。这说明三北人民为三北游击队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三北人把热爱家乡的情怀与国家抗击日寇的行动统一起来,并与国家利益实现了有效的沟通。三北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把爱乡与爱国意识的高度统一,表明一个地域群体,只有把爱乡情怀升华到国家利益层面,只有与国家命运建立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关系才能让三北这个小地方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三】
认同三北情怀的原因分析

三北能形成一个共同体,主要原因有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抗击外侵及精英文化等四方面的因素决定。

1.任何文化都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

从自然地理环境分析,三个县的北部地区地形都存在丘陵、平原、海涂三级阶梯式类型。都是海为限,山为界,形成天然的屏障和界限,与宁绍主体城市隔绝,成为偏于一方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三个县北部都有发达的水系交通。由南向北形成一张大大的水网,汇入东海,这也是三北文化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地理原因之一。三北地区因为河网稠密,码头、埠头众多、终年不冻,航运利用率较高,在没有汽车普及的时代,航船促进了三北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2.移民文化的因素。

移民可以说是最快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各地移民先后迁入,带来不同文化的冲击、碰撞,从而使原来的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形成文化的多样性。每一次的移民都给当地的文化带来新的震撼、碰撞、融合。因此,也养成了三北地区善于兼容与开放的特点。移民文化对当地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移动才有发展,才有开放,才会带来文化上的多样性和融合性。

3.由于三北地区土地大都围垦沉淀而来,在历代围垦实践中,三北民众攻坚克难,众志成城,团结合作精神比周边地区更显著。

盐民与棉农的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部要从市场上去购买,因此当年(现在的329国道两则)就形成的集市带,成为三北平原农村社会的核心区域。所以三北人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闯天下意识领先于周边地区。市场的交流,必然导致人员离开原居住地而流动。因流动而不得不跳出宗亲关系,而以居住地域片区为纽带而结社抱团,所以三北人更明白也更容易突破宗族界限,抱团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抱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外界频繁接触和交流中,三北人的头脑也变得更加灵活,这使得他们思维开阔,眼光长远,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求变的文化性格。形成了善于突破传统,超越自我,敢闯敢折腾的心理。

4.近代西方文明的因素

14世纪后,西欧文明首先是在三北沿海地区登陆,然后由沿海向内陆辐射。在清末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时候,宁波依然是全国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三北人民都有抗击倭寇的经历、都有和太平军周旋的经历、都有和日本鬼子浴血战斗的经历。在大是大非面前,三北人更是抛弃狭隘家族宗亲观念,合力保家为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碰撞、改革、磨合之后,三北意识既树立了强烈爱国爱乡的热忱,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粹,也吸收和融合了西方文明的先进部分,从而使三北融入了近现代的先进文明之列。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使得三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三地的历史因素、文化水平、风俗民情等存在一定差距,在拥有共同的特色之下,存同去异,一致认同并高举“三北情怀”有着浓郁乡土味的这面大旗。

精英文化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而那个特定的年代,一代精英虞洽卿就把“三北情怀”这面大旗摇曳得虎虎生威。

虞洽卿眼光远,魄力大,为人仗义,上海产业界但凡风吹草动,有他就有个护身符。家乡三北人在上海但凡碰到困难,虞洽卿便“闲话一句”轻松解决。诗人与三春草木有缘,虞洽卿与全上海的所有产业皆有缘,与历届政府高官皆有缘,与家乡每个三北人都有缘。

虞洽卿主持的宁波同乡会做到三北人在上海没有一个流落街头的,也没有一具灵柩不能回乡的,没有一个商人因破产而跳黄浦江的,三北人的儿女在上海没有一个跨不进的学校大门。因此,同乡会由于有了虞洽卿这面大旗,成为每个在上海的三北人心目的家园。

虞洽卿的成功,不仅增强了三北人的自我意识,使其更具独立和自豪的倾向,同时又加深了当地人们对三北人的仰视程度。在以虞洽卿为首的江浙财团雄厚的财力映衬下,使三北人从一群乡下人变成傲视上海滩不可或缺的新团体。

时间逝而不返,它湮没了壮观,淘尽了英雄,留下的只有三北情怀这个概念。虽然先人在这片热土上的创业故事经过时间的磨洗,多已沙沉石销,但仍令新时代三北人心驰神往,浮想翩翩。当我们徘徊在杭州湾海涂滩头,或者徜徉于国道两侧一个个集市商场里,就可以领悟到三北人心中的“三北情怀”。虞洽卿在分析成立三北旅沪同乡会时讲过,“谓宁波同乡会与三北同乡会并不重叠,而实有并存之必要,因三北地段跨宁绍二府属,民情、风俗亦多与宁属中部不同。”从三北大地走出来的虞洽卿,站在上海外滩的高楼上俯瞰,充分解读了这一特定地域中特定人群的“生命信息码”。

【四】
新慈溪的再次崛起必须依靠“三北情怀”

虞洽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上海大马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同时也对家乡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虞洽卿充分利用家乡的地理优势和文化资源,在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城市,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但爱家乡爱故土的情怀始终极具张力和韧性。虞洽卿那种浓烈的三北情怀也深深感召着每个三北人。

虞洽卿为家乡三北的富强努力了一辈子,这份苦心已在今日的三北大地上逐步修成正果,由慈北、姚北、镇北组成的慈溪市,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慈溪市名列前5位。

未来的新慈溪怎么能够在周边雄心勃勃的杭州湾经济圈中,重新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呢?我们认为只有弘扬“三北情怀”,才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三北情怀”是慈溪传统文化的“骨骼”,从根本上决定着慈溪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架构起慈溪儿女的心灵空间。“三北情怀”是慈溪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慈溪儿女的共同情感,激发了慈溪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今天,我们传承发展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用“三北情怀”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慈溪人的精神世界,用“三北情怀”丰富智慧提振当代慈溪人的精神力量,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实力强劲的新“三北”!

作者|楼鹏飞
图片网络
整理编辑太阳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