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罗河遗失的支流,或解开埃及金字塔长期谜团

 激扬文字 2024-05-19 发布于四川
收起

Djoser阶梯金字塔,建造于埃及第三王朝

尼罗河曾经的一段河段,现在被埋在撒哈拉沙漠下,这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埃及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并适应干旱的环境的。

在埃及撒哈拉西部沙漠的一个岩石嶙峋的干旱高原上,矗立着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的最后一个:吉萨大金字塔。该地区的455英尺高的石头结构和几个较小的金字塔长期以来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材料,这些科学家们致力于破译古埃及人的碑文,以弄清楚他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巨大的纪念碑的,并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在远离尼罗河的地方建造这些纪念碑,尼罗河是他们伟大文明的命脉。

地貌学家Eman Ghoneim说,她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最后的谜团。她说:“我在埃及出生并生活了大半生,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会在这个特殊的、奇怪的地方建造金字塔——为什么离水这么远?’我有一种感觉,那里有更多的东西。”

达赫舒尔墓地的弯曲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时期

北卡罗莱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的教授高尼姆最近表明,在建造金字塔的时候,金字塔实际上离水更近。(如今,它们距离尼罗河最近的河岸有5英里多。)通过分析从沙漠表面深处收集的卫星图像和沉积物样本,她和她的研究小组找到了一条消失已久的尼罗河古支流,它曾经穿过吉萨金字塔附近的山麓。高尼姆说,这条被研究小组命名为Ahramat(阿拉伯语中的“金字塔”)的通道很可能是建造者将材料运送到金字塔建筑场地的通道。了解它的过程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在广阔的尘土飞扬的平原下寻找潜在的古代人类定居点。研究人员在周四发表在《通信、地球与环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尼罗河——从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向北延伸约4100英里,直至地中海——曾经有过几个支流。过去的研究表明,在全新世中期,大约1万到6000年前,尼罗河洪泛区是一个郁郁葱葱的沼泽栖息地,在全新世晚期,经过长时间的降雨不足和干旱加剧,尼罗河洪泛区变得狭窄,基本上变得贫瘠。

Eman Ghoneim的研究小组组织收集到的土壤样本

今天的撒哈拉沙漠被烧焦了,无情的,这是一个棘手的地方,很难进行田野调查,寻找以前的河道。在冒着恶劣的环境进行挖掘之前,研究小组利用雷达卫星探测了地球表层的下方,并制作了地下的图像。这些发现揭示了金字塔附近的地层中微妙的图案和纹理,这些特征与沙漠的其他地区不同,并暗示了很久以前有流水的存在。高尼姆说:“我们正在观察这些靠近[金字塔]田地的蜿蜒的自然特征,比如长长的洼地和沟槽,现在完全被农田和沙子覆盖了。”“如果你不知道要寻找什么,就很难发现。”

Ghoneim和她的同事随后前往埃及,在那里他们使用大型钻机挖掘了两个“岩心”,即地下数十英里的圆柱体。当钻机从地下深处挖出沙子时,高尼姆知道科考队找到了一条消失的河流的遗迹。“表面当然有沙子,”她说。“但地表下存在的沙子和其他粗沉淀物——而不是粘土或淤泥——表明该地区曾经有过流水。”

古Ahramat分支的河道与大量金字塔接壤,这些金字塔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埃及王国到第二个中间时期

研究人员追踪了Ahramat号之前的航线近40英里。高尼姆说,它可能运行的时间更长,更多的研究可以确定该通道的总体深度和宽度。水路干涸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小组推测,构造板块运动、风沙和全新世晚期的严重干旱共同导致了它的消亡。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地质学教授德夫·尼约吉(Dev Niyogi)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他说,了解古代社会是如何被不断变化的景观和水道塑造的,可以帮助指导在气候变化时代明智地发展基础设施的现代努力。古尼罗河支流也提醒我们,“有弹性的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僵化的,”亚当·拉比诺维茨(Adam Rabinowitz)说,他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考古学家和古典学教授,目前正在进行一个项目,旨在让德州人做好准备,应对未来25年气候导致的该州水资源急剧变化。“我们必须探索过去的社会是如何应对类似的气候相关挑战的……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经历和适应重大环境变化的经历。”

Ghoneim说,她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Ahramat河和其他可能消失在沙漠下的河道,继续拼凑出尼罗河过去生活的地图。她说:“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我们讨论的不是水如何帮助建造金字塔,而是人类文明如何依赖水并适应它的变化。”“当我们从过去吸取教训时,我们就可以为未来做好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