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 “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庐山演说也标志着中国放弃对日妥协政策,采取对日空前强硬的政策,与日本全面开战。那么中国为何会在七七事变后放弃对日长期妥协政策呢? 卢沟桥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痛定思痛,开始积极准备对日作战。战略上,以蒋百里为代表的战略家意识到日本在远东夹在美苏两大国之间,难以兼顾,对华最佳的入侵策略就是逐步蚕食。反之,如果中日全面开战,日本除非能速胜,否则必然会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成为第一个参战的大国。 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是不轻易选择与日本决战,积蓄实力,抓紧时间进行法币改革、军事改革、外交周旋,谋求各大国将中国问题与太平洋问题打包解决。 但中国也为日本设置一条红线—如果日本策动华北五省独立,中国即使准备不充分,也要和日本打一场全面战争,强制将日本拉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中,不再和日本再打长城抗战和一二九事件那样虎头蛇尾的战役。 八十八德械师 按照这一设想,在战术上,中国最高统帅部准备不管日军是否从华北进军,中国军队都要先发制人进攻上海日租界和日军,开辟第二战场,扩大日军的战线和用兵规模。 在华北地区,中国军队以山西山岳地区和山东丘陵地区为战术支点,避免和日军在平原地区决战,引诱日军在山地与我军作战。 山西战场由于八路军、晋绥军和中央军相互配合,基本达成了迟滞日军进攻的目标,日军再未能渡过黄河进入陕西。 而山东战场由于韩复榘的畏敌后撤,导致山东丘陵地带被日军轻松攻占,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要杀韩复榘的重要原因。 华东战场,中国最高统帅部计划先发制人打击在沪日军后逐步后撤,将敌人诱至长江太湖蜂腰地带与敌决战。 长江太湖蜂腰地带 中国军队将依托战前构筑的吴福、锡澄防线,集中重兵结合步兵堑壕体系阻挡日军正面攻势,以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三个最精锐的德械师为核心机动兵团部署后方。 待日军进攻受阻,企图沿北长江、南太湖地区从侧翼迂回包抄中国军队时,三个德械师便可以以逸待劳,重创日军。待大量杀伤日军后再逐次将防线退至南京周边的山地防线,再消耗日军有生力量。 为此,1935年国民政府组织了著名的民国二十四年度秋季大演习,演练在淞沪—南京一线与日军模拟作战。 可惜的是,淞沪会战开始后三个德械师进入战场过早,先后被打残,而淞沪会战初期我军进展出奇的顺利,迫使日军陷入苦战,引发全民极大的抗战热情,舆论的挟持下导致最高统帅部不敢轻易放弃在淞沪一线的阵地,而又低估了日军两栖登陆作战的能力。 最终日军在金山卫和白茆口登陆,淞沪会战以中国失败告终。 日军在金山卫、白茆口登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