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的经典文章。这篇文章既是序言,也是史论,被清代诗人沈德潜誉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以散体写史论,其中既有丰富的叙事内容,也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征,是欧阳修“六一风神”的典范。《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选材精炼、组织巧妙、论证有力、主旨明确,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极具帮助,是一篇值得深入剖析的好文章。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跳出以往着重探讨历史意义的框架,针对文体特征,以史论教学为起点,由“史”及“论”。通过诵读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领会作者匠心,取法行文特色,以读促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穿越者避雷指南,一个绝对不能穿越的朝代——五代十国,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通过视频了解)引出课题——《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题目解读 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述的对象是伶官吗? 不是,作者论述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因宠幸伶官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 三、历史背景 关于这段史实,请就下面这段文字,进行断句,再翻译(投影 ):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日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 此部分可视学情而定。) 文字的意思是“庄宗喜好优伶,又能够自己作曲直到今天汾、晋一带民间还能歌唱他所作的曲子,称之为“御制’。庄宗的小名是“亚子’,当时有人说是“亚次’,庄宗还为自己起了个艺名“李天下’。他从称王直到成为天子,常与伶人们在宫廷里演戏。伶人因此而掌权,直至庄宗败亡”。 (此环节旨在通过断句与翻译训练梳理文章历史背景。) 在“二十四史”中,欧阳修曾参与修订《新唐书》,又自撰《新五代史》。《宋史·欧阳修传》高度评价他的史传类文章,说他“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也说其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些都是极高的评价。 主问题:作为“法严词约”的史论文典范,《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如何在短小的篇幅中记史实论大道,做到史论、史据有机结合的呢? 任务一:研读章旨,赏鉴史论 1:史论具有什么特点? 解读:史论,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我们已经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以秦国通过几代经营,统一四海,最后却因“一夫作难”而导致“七庙隳”的历史事实,阐发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史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史家由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史实又是史家观点和结论的有力支撑。史实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必须关注。第二个特点是叙写史实简练概括,凸显对论证观点有力的内容。第三点,史论还具有借古讽今的目的,以史为镜,给人以借鉴。 2:请大家通读全文,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所写的史实。 师:请大家通读全文,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所写的史实。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师:好,同学们对于本文的观点有几种不同的看法。那史实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来回答。 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对史实,同学们应该没有什么异议,文章第一段已点明。那么,作者的观点到底是哪一句呢?我们暂且放一下这个问题,先来细读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任务二、品析盛衰,解读史实 解读“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提前布置角色扮演: (此部分可大胆交给学生,文科班同学直接贡献一场精彩的大戏) 学习任务:用短句的形式概括“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内容包含人物、事件等。 文化常识补充 解读“得天下”的史实 1、请大家找出庄宗与矢相关动词?分析一下庄宗的形象特点? 明确:受、藏、请、盛、负、驱、纳、系、函、入、还、告 表现了庄宗不忘父亲的遗愿,子承父业,雄姿英发,励精图治,冲锋陷阵,打下后唐江山的过程。 抓住“负而前驱”重点分析。(文本解读已省略) 改写三字句的示例已省略 设计思考:文本的语言形式给了学生改写的启发,以读促写的言语实践促成了知识点的强化,也加深了学生对庄宗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尽管这样的改写破坏了欧阳公行文跌宕起伏、顿挫有致的魅力,但学生改后的文字融入了他们对文章节奏、情感、气势和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读写结合练习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唤醒了学生走入文本核心去体会句式变化、用词选择、语言品鉴的感知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是“昂”;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是“低”。 重在写“昂”还是写“低”呢?为什么? 一昂一低,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抑一扬,作者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论证 “逼肖龙门”是说这篇文章像谁的文风?司马迁 结合所学的《屈原列传》,说说这篇史论文的文风与司马迁的《史记》有何相像之处。 在描写中暗藏作者的态度。比如《屈原列传》(内容已省略) 司马迁写《史记》时本就广采史料,又有自己的艺术加工。那这篇文章是如何通过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态度的?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这既是写李存勖的狼狈,也是对他可悲下场的感叹和批评。 拓展:(视学情而定) “伶人伴君,酒醉奢靡”的场景描写,体现了学生兼具现实与想象的融合、诗文并举的匠心以及对文本揣度研磨的投入。这样的以写促悟训练,是学生通过读写体悟映射出的言语实践的真实效果,是文言文教学的意外收获。 任务三:研读观点,梳理层次 1、通读课文,合作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2、根据思维导图,梳理观点句之间的逻辑层次。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并点明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为例,接着叙写史实,展开论述,然后在“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强烈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忧劳”和“逸豫”恰是“人事”的两种表现,国家的兴盛衰败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是“忧劳”还是“逸豫”,兴衰也对应着“兴国”和“亡身”,因此结论是观点的进一步阐发。 在得出结论之前,作者用选择性设问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引发思考,并与开篇的“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相呼应。 紧接着以《尚书》中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作为引证,表明庄宗之前的“忧劳”是谦虚谨慎的表现,而之后的“逸豫”是骄傲自满的表现,由此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用“自然之理也”将庄宗的成败之因上升到普遍意义。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任务四、明确意图,借古讽今 北宋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实际上暗流涌动,内忧外患,范仲淹、欧阳修等有志之士屡屡上书,力图改革,却无济于事。而作《新五代史》之前,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中也多宣扬许多君主“受命于天”的思想,欧阳修觉得它不足以“惩劝诫,示后世”,因此通过《新五代史》否定天命,强调盛衰在于人事的思想。以此来告诫当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享受安逸。 本文仅为个人备课笔记,整体框架为原创设计,部分内容借鉴了网络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末赞赏10元可获取《五代史伶官传序》完整版课件及教学设计下载链接,感谢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