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略讲》第一回4、四个悟道公案

 新用户86028838 2024-05-22 发布于内蒙古
嵇尚强
嵇尚强
2024-05-04 11:31

下面我们趁热打铁,跟大家谈一谈什么是《圆觉经》中的“清净觉相”。只要把“清净觉相”的含义弄清楚了,明心见性就有点影子了。

什么是“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就是《西游记》第一回标题所讲的“灵根”,这个“灵根”也叫“灵知”、“心性”。“灵知”、“心性”就是我们要孕育或观照的那个对象,在道家,它的名字叫做“正念”。

东汉时期的神仙魏伯阳著作《周易参同契》,此书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也是集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大成之作。因此,《参同契》这本书被后世尊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真人亦在佛法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成圣成真。因为《参同契》将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三方的学说融于一体,其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众多,艰深晦涩,所以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天书”。《参同契》这本“天书”自诞生以后,历代对此注解的人可谓多如牛毛,但是能够参透此书者却如凤毛麟角般寥寥无几。

时间到了清朝,道家北宗龙门派道士朱云阳,因早年由此书入门,入门以后遍访三山五岳修练有成。成就之后回过头来用功十年,对《参同契》进行注解,终于在康熙八年,创作出了《参同契阐幽》。朱云阳的这本《参同契阐幽》一扫几千年来对《参同契》的误解与邪见,可以说达到了一正视听的效果。这次我们讲《西游记》,关于道家修练部分的解释,所依靠的,就是他在《参同契阐幽》中做作的注释。

请大家把《参同契阐幽》打开,翻到中篇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看正文下面的小字,小字部分是朱云阳真人对《参同契》进行的注解。朱真人在谈到“正念”的时候说:“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正念时时现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药之时。”什么叫做“正念”?“无念之念”,就叫做“正念”。那么什么又是“无念之念”呢?是不是有一种心念,这种心念的特点是无念,换句话讲就是这种心念它没有心念?所以,要想凭字面的意思体会“正念”,真的十分困难。

古德云:佛法无你用心处,你一用心就错了,一用心就不是那个味道了,所以要想体会“正念”,感悟“灵知”最好是用参禅的方式去悟,悟到了,你就晓得了。下面我们讲几个禅宗公案,通过对这些公案的分析,帮助大家体会“正念”,感悟“灵知”。

第一个公案是德山悟道公案。德山常年在龙潭禅师那里学禅,一天晚上,德山找上门来,问了老师龙潭很多问题。夜色渐深,龙潭被德山问的有些不太耐烦,催促道:“夜已经很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休息?”德山于是向老师告辞,当他撩开门帘,发现屋外已经伸手不见五指,实在是太晚了。龙潭见状,从屋内递了一根蜡烛出去,给站在屋外的德山照亮,烛光点亮夜色,德山伸手去接。就在德山接过蜡烛的刹那,龙潭吹灭了它,当下,德山悟道。

德山为什么能悟?如果你是德山,老师把蜡烛吹灭,你会不会因此悟道?因为大部分人都难以回首返观,所以见蜡烛熄灭,不但不能悟道,说不定还会反过来责怪老师。

德山悟到了什么?他悟到当烛光熄灭,一切归于黑暗,在一片黑暗中,有一个灵光独耀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每个人“能知能觉”的功能。阳光照亮了白天的景色,烛光照亮了黑夜的景色,自己的心光则照亮了一切的景色。如果把白天的景色还给阳光,把黑夜的景色还给烛光,当阳光消失,当烛光熄灭,只有自己的心光独自闪耀。有它,在白天的时候你可以看见白光,有它,在黑夜的时候你可以看见黑光,这个既不是白光也不是黑光的灵光,正是自己的心光。自己的心光用百丈禅师的话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在“心光”独耀的时候,此时无有杂染,干干净净,了了常明。这个毫无杂染,干净常明的心就是“正念”。“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正念现前,心光正在“独耀”。

接着看第二个公案,这个公案是黄山谷(黄庭坚)悟道公案。

宋朝有一位诗人名叫黄山谷,曾经跟随晦堂禅师学禅。尽管他的学问很好,跟了老师三年,可是依旧无法悟道。有一天他忍不住了,直接问晦堂禅师:有什么窍门您可以告诉我的?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想要用个取巧的方法从老师那里求出一个秘诀,好让他马上悟道。晦堂禅师经黄山谷这么一问,便反问说:你读过《论语》没有?

黄山谷毕竟不是普通人,师父的这一句问话对他来说简直就是羞辱。以他的才学可以与同朝的苏东坡媲美,怎么会没有读过《论语》?但是师父既然问起,黄山谷也没有办法,只好说:读过!晦堂禅师接着问:《论语》上有两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你还记得吗?“二三子”就是你们这些学生,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不要以为我这个当老师的留了一手,我什么都没有保留呀,全传给你们了。

黄山谷听师父这么一问,脸都红了。是呀,这个师父是天下有名的大老师,道理应该早就告诉我了,可是为什么自己还是悟不了呢?黄山谷哑口无言,心中很是苦闷。师父拂袖而去,他也只好紧紧的跟在后面。晦堂禅师走到了山上,秋天桂花开了,香气扑鼻,见黄山谷也跟了过来,回头就问: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黄山谷先是被师父一棍子打闷,现在经这么一问,便把鼻子翘起来,闻啊闻的,然后说:我闻到了。师父又说:“二三子,吾无隐乎尔!”这一下黄山谷悟道了。

黄山谷悟道,悟到了什么?他悟到自己的心里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把所有的见闻觉知呈现了出来,不论是老师刚才的话语,还是现在闻到的花香,一切就像镜子里的光影一样一览无遗。当我们竖起心中的这面镜子,这个时候就是“正念”现前。

下面讲第三个公案,这个公案是《六祖坛经》中惠能的师兄惠明悟道公案。话说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之后,六祖去逃难了。尽管惠能一路都没有耽搁,但还是被从后面赶来的师兄惠明追了上来。惠明跟六祖说,自己赶来不是为了夺取衣钵,而是希望六祖为他说法,引他开悟。六祖听惠明说是为了法道而来,便从躲着的草丛中走了出来,盘腿而坐。惠明向六祖顶礼,等待他的开示。

六祖说,既然是为了法道而来,那么你先请坐下。现在你不要去想过去的事,也不要去想未来的事,因为我将为你说法。等了一会儿,六祖看惠明的心念已经平静,开示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nà]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你现在不要期待我所说的法能够让你开悟,也不要担心我所说的法对你毫无益处,就在这既不期待成功,也不担心落空的时刻,你体会看看,在这空荡荡的境界里,自己的心并非如木石般毫无知觉,自己的心是明明了了的,是寂然不动的,那个明明了了又既然不动的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六祖告诉惠明,当前念断开而后念未起,此时并不会落入断灭,而是了了灵知,一尘不染。这个了了灵知,一尘不染的心是什么?禅宗把它叫做人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也就是先前所讲的“正念”。

接着看第四个公案,这个公案是夹山禅师悟道公案。

唐代有一位禅宗大师叫船子德诚,又名船子和尚。船子和尚得道后,便与其他师兄弟们一起下山,准备传道。大家在下山的路上谈起了各自的去处,有的说要去湖南,有的说要去江西,说到最后便问船子和尚要去哪里。

船子说:师兄啊!我看你们的福报都很好,将来都会是名震一方的大师。但我自幼就是个苦命人,下山后我还是做一个平凡人吧,多做一点好事,多积累一点福报再说。如果哪位师兄将来遇到了不错的人才,拜托你送一个给我,来接一接我的班。师父把学问传给我,我也要交代下去,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满足了。

与师兄们一别之后,船子和尚来到江苏华亭,在一个小地方,摇船摆渡。乘船的给他钱,他就收两个,遇到没钱的,不给也没有关系。

后来佛门里出现了一位名叫夹山的法师,这位法师佛法讲得很好,听众很多,名气很大。船子和尚的师兄道吾和尚听说以后,顿时想起了师弟船子的请求,船子还没有学生,他还在天天摇船呢。于是道吾和尚穿了件破破烂烂的僧衣,言不压众,貌不惊人来到夹山的道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等待机会。不一会儿,道场中有人提问:“如何是法身?”夹山回答:“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又答:“法眼无瑕。”答得真好。

可是坐角落里的道吾听完,却“嘻”的冷笑了一声。夹山一听有人冷笑,受不了了,法也不说,赶快下堂,就去找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道吾和尚顶礼。老前辈啊!我刚才答话,哪里错了?道吾说:错倒是没错,可惜没得师承。换句话讲,你理论是对,但工夫没有证到,所以不要瞎说。夹山询问道吾,当今天下,哪一位是明师,哪一位可以指导我呀?道吾说,明师是有,可是你的名气太大,除非你把名气丢掉,否则明师难遇。

夹山果然是法器,见真的有明师,招牌也不要了,马上关了道场,准备好行李去找船子和尚。夹山能在盛名一方的时候放下名利,这就证明他后来的大彻大悟是有道理的。

后来,夹山来到了华亭,见到了船子。船子和尚见面就问:“大德高栖何寺?”您住在哪座寺院?这句话虽然听上去普通,但是话里面有话,大德不仅是指夹山,也代表形而上的道体。询问大德住在哪里,不只是问夹山从哪里来,更多的在问形而上的道体所在何处?“道”哪里会有一个来处?《金刚经》里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来,这个自性清净的本体,这个本体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它不去也不来。夹山当然懂船子的话,来之前这些理论他就已经非常清楚,所以夹山回答:“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大德我所住的地方,并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我是从哪一所庙子里来的,住在哪一所庙子,那么我这个大德,就不像那么回事,就不是真正的大德了。夹山答得很好,关于教理,他是一点也不含糊。

夹山与船子两个人的学问都很好,来来往往几个回合。最后,船子和尚没有办法,拿起船桨,一桨就把夹山拍落水中。夹山不会游泳,拼命的把头从水里伸出来,夹山的头一伸出来,船子就问:你说?你说?夹山正要讲话,船子就说,你不要讲什么“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说?接着便把他按进水中,不让他讲。就这样船子一共按了三次,把夹山满肚子的学问道理统统泡光。夹山最后浮出水面,说我懂了,不要再把我按下去了。船子和尚见状说:记住,佛法就是这样,你可以走了。

夹山悟道后,师父船子对夹山说:“佛法就是这样”,请问各位,这样究竟是哪样?“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佛法就是日出云静,风消水平时的这个样子,没有一丝波澜,不起丝毫妄想,就在这个平平淡淡的境界中,你又了了常明,清清楚楚。这个了了常明、清清楚楚的就是“灵知”,就是“正念”。

夹山悟道后,为了报恩留在师父船子身边帮他划船。一天,师父让他离开,夹山告辞后,一步一回首,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看师父。这里既有不舍,也有疑虑。不舍的部分自然好懂,人之常情,师父把道传给了我,自己当然感激。但是讲到疑虑,夹山又疑虑什么呢?怀疑师父还没有教完!师父有没有教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师父的道已经全都传给你了,你不要再有怀疑了。船子看到夹山还有怀疑,便说:“和尚,你以为我还没有教完你啊!”话一说完,自己就把船弄翻,沉了下去,船子就这样来坚定夹山的信心!再后来夹山遵照师父的嘱咐,远离闹市,一个人跑到深山里头,好好的专修,修成功了才又出来。

不知过了多少年,夹山再次出来讲法,又有人问他,如何是法身?回答:“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回答:“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一模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