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帮孩子找到“最近发展区”,让孩子突破“舒适区”,挑战更高的目标

 歆迪 2024-05-22 发布于内蒙古

最近发展区”是相对于“舒适区”的一个概念。我们教育孩子也要善于使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在舒适区里,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较熟练,游刃有余;而在“最近发展区”里,要学习的任务或知识要难一点,孩子一开始没办法独立完成,如果没人帮忙,他可能就有畏难情绪,不去尝试了。

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指导下,他自己坚持努力,能够得着目标,在这个区域学习,最适合孩子发展。

从教育学角度讲,这种方法叫做给孩子搭脚手架(Scaffolding)。

脚手架是建楼的时候,楼顶上那些提供临时支持的支架,一般是先搭一层脚手架,再盖一层楼,搭一层盖一层,等平楼变高楼了,再把脚手架拆下来。

你是不是发现了,孩子的发展跟建楼很像,我们爸爸妈妈就像脚手架,当孩子正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给他大量的支持,等孩子的能力上来,他们可以做到本来做不到的事情了,这时候我们也该撤开支架,让孩子独立。

为什么社会中有些人遇到小困难就退缩,有些人能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是什么造成的这些不同?种子可能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如果父母从小就善用“脚手架”,为孩子的潜力发展搭好了平台,就能帮助孩子持续在最近发展区愉快自主地学习。

帮孩子搭脚手架,有以下两个个步骤

1、引导孩子定义困难

孩子面对困难,左右为难的时候,其实是他们的思维卡壳了。你可以主动帮他们捋一下思路,请他们认真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如果孩子不敢接触更难的东西,比如不敢画画,其实是怕画的不好,她有了畏难情绪,你可以请她描述她的想法,问问她:“宝宝,你为什么不敢画呢?” 孩子可能会说,“害怕画不好。”

这时候你知道孩子被“完美”的思维限制住了,那你就可以帮孩子发散一下思维,你可以说:“听说你在幼儿园画得很好啊,在幼儿园你是怎么画的?”孩子的心结可能一下就打开了。

面对困难,孩子退缩,或者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帮他们解决,而是延长孩子的思考时间,有时候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面对困难,还没理清楚自己的感受。

2、调整任务的难度

家长注意调整孩子练习的难度,既不要太难,让孩子无从下手;又不要太简单,能帮孩子走出“舒适区”。

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你首先要观察孩子,如果看到他努力过了,但就是无法达成目标,甚至都有些沮丧了,这可能就代表任务太难,我们就该提供“脚手架”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经受挫折。

要想让孩子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或技能,我们需要找到新事物的难点,拆解难点,让难度刚好在孩子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如果孩子实在说不出什么方法,你跟她说:“宝宝,我们一起来想想,你想画个什么?”这就是让我们大人引导他们描述一个小目标,然后开始进行下一步,给孩子提示,把任务拆解成小步骤。

首先,帮孩子审查一下,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做了些什么,比如我会跟孩子一起回顾:“刚才你说,想画一个城堡,对吧?”

然后,帮助孩子分解这个城堡:“先画城堡的底部?城堡的大门是圆的的还是方的?然后,你觉得用什么颜色的大门、屋顶好看呢?最后,还需要画些什么装饰城堡呢?”

孩子跟着你的问题思考,同时学习按照顺序,分解成孩子可以努力完成的“小目标”。等孩子多练习几次,熟悉这个过程之后,就可以自己做计划,分解任务了。

需要注意,尽量让每一个小步骤都是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里面,这样孩子每一次的努力都能成功,孩子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畏难情绪本身是因为任务有太多步骤,孩子开始时候无从下手,就干脆放弃不做。如果我们把任务拆解了,变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孩子就可以按步骤一个一个地搞定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