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些朋友一时兴起,买来笔墨纸砚,结果练了两天,发现难度太大,索性不练了。等过段时间兴趣又起,就重新拿起笔,结果情况依旧没变,最终还是放弃。想写好书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持之以恒,不断训练,才能真正“登堂入室”。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只是学书法的开始,历史上不缺刻苦之人,而真正能称为大师,有所成就者,寥寥无几。有了较为扎实的功底,就得思考如何把字写得精妙。“宋四家”之一的苏轼提出学书法有“四难”,能把它们都克服了,也就离大师水平不远了。 这“四难”见于苏轼《论书》一文:“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我们详细来说一说:首先是“真书难于飘扬”: 很多人误以为楷书只要笔画刚健、结构严谨,就是好字,但如果以此为最高标准,写着写着就成了“印刷体”“美术字”,板正而无韵味,一些学“欧楷”“柳楷”者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保证用笔精谨的同时,还要做到气韵生动,点画不能死板。 魏晋书法家钟繇就做到了“真书飘扬”,梁武帝萧衍评价其书:“锺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静中有动、姿态万千,因此学楷书时,我们可以练习钟繇的作品如《贺捷表》《宣示表》等。 “草书难于严重”,这是指草书虽然讲究心手合一、出规入矩,笔画、结字往往纵横开合,但处理不到位会出现虚飘杂乱、满纸狼藉之感。因此,草书要做到凝重、内含骨力。王羲之、张旭、怀素等人的草书就是如此。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一句,是苏轼对王羲之“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的解释,是说写大字难点在于写得紧密而不松散,写小字难在宽松疏朗。米芾认为,把“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发挥到极致的是褚遂良。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看似疏朗空灵,实则中宫紧实,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黄庭坚认为,王羲之的《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是“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典范,王羲之将钟繇小楷的宽扁变为中正,布白舒朗得宜,体势松紧有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