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记:李娟、《我的阿勒泰》及其他琐事

 南冥21uKNc 2024-05-24 发布于陕西

近些天很开心地得知了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已看完。因此剧由女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编,于是又在微信读书里找出此书读了几天。大约读了一百多页的时候,体验时间用完了,以后的要付费。我不想付费,又读了一些时间的其他书籍,凑够了一些虚拟的书币,然后把这本书买下来了。

那时候我还没在视频上刷到过李娟其人,只觉得她的文字很有趣,可见作者也非常可爱洒脱。但是刷到了几个视频之后,又觉得作家与文字之间还是有距离的。作家与文字之间当然是有距离的。从李娟对自己所历经的一些糟糕事的态度上看,她没有她的文字那样洒脱,在采访中有几次她都快哭了。文字是有欺骗性的。她也知道她的写作是讨巧的,因为她知道大家喜欢看什么。当然,这样的情况对一个作家来说实在太平常了。作家也是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如此。比如我,有些伤害明明早已过去,我偶尔也会在纯意识中回忆起,这时我觉得它仿佛只是一只死在我皮肤上的苍蝇,随时可以扒拉掉;但当我再向别人谈论起它的时候,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还处在那种伤害之中。据此我甚至偶尔相信,伤害本身是永远不会过去的。我们唯一可做的是:不要去伤害,或不要感到受伤。然而对于我们怎样才会“不感到受伤”,这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件比较深奥的事。

李娟本人对她自己的作品和生活的讨论,影响了我对她的作品的阅读感受。我大约在读到二百多页的时候无意间刷到了李娟被采访的视频,在阅读此前的文字时,我的感受是纯粹的、干净的、痛快的,此后则受其影响,读的时候总会想到她对自己的文字的评判,且下意识地会在读到某些细节的时候想到她在写作时的心理状态。于是急忙回到文字本身。读书应先有百分之百去相信作者的能力,因为不如此就不能尽量准确地理解他的意思,——然后再去怀疑他和分析他。

我写东西倾向于拼命地挖掘自己内部的真实,哪怕是有违道德的东西,也很愿意写出来。但是鉴于我公众号里的亲戚朋友们,我有时不敢写得太过分。我知道有的人看了某些观点是会给我贴标签的,有的人像我的父母看了,则会替我发愁,无端地增加一些生活的负担。

对于完全陌生的读者,我很愿意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即使谁看了偶尔不高兴,甚至取关,我也完全不会知道,因为大家的头像和名字都在变来变去,除非是熟悉的朋友。这种情况其实有点类似耍流氓。

《我的阿勒泰》电视剧,对于影视而言,我觉得改编和拍摄都是成功的。电视剧拍了真实的场景、细腻的人情,没有与剧情无关的响个不停的配乐,演员也是认真投入的,非常自然的。或许是看完了已有几天的缘故,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唯一一点难解之处就是李文秀从乌鲁木齐返回阿勒泰的时候,半路上站在一棵树下躲避羊群,一颗马的头骨掉在她怀里,她吓得抱着马头到处乱跑的场景。她为什么抱着马头到处乱跑尖叫呢?如果是害怕,为什么不扔掉它?至于网上在质疑为什么编剧要设定巴太射杀自己的爱马,并且离开李文秀转身走掉几年,我觉得没有必要。射杀爱马是为了救人,转身走掉是因为既爱马也爱人啊。如果所救的只是一个关系普通的人,不是李文秀,巴太或许会因为爱马而非常难过,但不至于难以再见所救的那个人吧。巴太离开,恰恰是因为对两者的感情,他只是需要时间。

电视剧中的张凤侠这个角色,比起我读到的书中的作者的母亲,也同样是可爱的、勇敢的。在文字中似乎还更有趣些。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娟描述母亲使用无线座机电话的一段故事。母亲为了节省,出门时常将一个比较省钱的无线座机装在一个大包里背着,如果有人来电,她则当街从包里掏出电话,旁若无人地接起电话与人聊天。当然也有很多有趣的其他场景。

在微信读书上看书有个有趣之处,就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书的旁边,像批注一样显示在书的底端,其他读书的人都能打开看到。随时都能看到大家在有趣的地方哈哈大笑。

前几天去了一趟银川,目前顺利,但是后续还有考试,变数太大,还需等待些时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