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您是否有下肢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是否有下肢感觉减退、脚踩棉花感?是否有走着走着就因为下肢酸沉、疼痛不能继续行走,或只能跛脚前行?如果有,那就要小心糖尿病的一大并发症——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因为下肢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严重者可导致截肢,是致残率、致死率都比较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早期预防糖尿病足对于糖尿病病人意义重大。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防”大于“治”,相较于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足更容易识别,预防有效。糖尿病足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控制血糖。积极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基本措施,但是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糖尿病病程短的、年轻人群、合并症比较少的、血管条件好的、低血糖风险低的人群血糖要控制严格一些,而病程长的、老年人群、合并症多的、血管病变重的、低血糖风险高的人群要放宽血糖目标,避免低血糖加重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2.及时识别糖尿病足的早期临床表现: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均可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症状包括: 3.避免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①预防足部破损 对每位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足部的保护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患者,这一点更为关键。 · 做好足部检查工作。每日须仔细检查脚上是否有细微的损伤,如擦伤、裂伤、水疱等,要特别注意检查脚趾缝及脚底。 · 要穿宽松、底厚的鞋子,女士避免穿高跟鞋。保持鞋子干燥,可几双鞋轮换穿。 · 每日用温水洗脚,请勿热水烫脚,泡脚水温不能高于39℃,对温度感知减退的患者可用肘尖或请家属帮忙试好水温;洗脚后要擦干,皮肤干燥皲裂的及时使用油膏护肤。 · 保持足部透气、干燥,预防脚癣,一旦发现脚癣,第一时间治疗。 · 预防冻伤;修剪指甲、胼胝或鸡眼时要严防损伤。 ②预防足部感染 ·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鞋袜。 · 避免甲沟炎、脚气继发感染的发生。 · 不要去没有资质的场所修脚。 · 一旦足部出现损伤,尽早就医,切忌自行应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洁伤口。 糖尿病足如何筛查? 1.筛查频率: 所有糖尿病患者:初诊及每年1次; 足部感觉缺失者:每季度1次; 足底有溃疡者:1-3周1次。 2.筛查内容: 糖尿病足还有一个预警信号叫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时,糖尿病足发生风险会大大增加。 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到下肢麻、凉、痛,下肢血管病变表现为下肢肤色苍白、走路跛行、静息痛等。 糖友们需警惕,务必定期到院进行筛查评估。 3.踝肱指数(ABI)筛查,更能早早知“足” 踝肱指数(ABI)是踝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这是反映下肢血压和血管状态非常有价值的量化指标,它能准确评估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下肢血供情况及血管状况,对下肢动脉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ABI不仅针对糖尿病人群,对于存在心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吸烟等血管病变风险较高的人群,以及有明显下肢发凉、疼痛、抽筋、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患者,都有筛查价值,其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敏感性达到95%,特异性达到99%。 ABI正常值为0.9~1.3;当ABI<0.9时,患者基本可诊断为下肢缺血,主要表现为下肢发凉、麻木、乏力等症状。 当ABI在0.5~0.7时,患者临床上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数百米左右,出现单、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休息片刻后仍可继续行走;如此情况反复出现。 当ABI<0.5时,患者表现为静息痛,不管是休息还是运动状态下肢都有明显疼痛的感觉。 当ABI>1.3时,提示下肢动脉严重硬化、血管壁钙化严重。 10余年来,平谷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一直使用肢体节段性测压检测在院糖尿病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的踝肱指数(ABI),每年有1000多人次检查,为许多早期糖尿病足病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证据支持,建议所有糖尿病人,尤其有下肢不适症状的患者,尽早到门诊进行糖尿病足的筛查和诊治。 糖尿病足如何治疗? 早期糖尿病足病人,没有合并感染的,可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改善下肢发凉、麻木等症状;同时,平谷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开展了多项中医治疗,如毫米波治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蹋渍治疗、针灸、艾灸、耳穴压丸治疗、拔罐治疗、穴位注射等,通过温经活血,舒筋活络等方法,在改善糖尿病外周血管和外周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方面,都有明确的疗效。 但如果合并有皮肤破溃、感染、外伤等情况,请及时就医,切勿延误治疗,加重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