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526高考倒计时11天|《呼兰河传》(节选)加命题阅读答案

 老程杂记 2024-05-26 发布于安徽

一、文本三问三答

1.写了什么?

回忆童年时期的邻居冯歪嘴子,在充满童趣的描写中,表达了对单纯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文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夏天,冯歪嘴子向“我”要花园里的果蔬,与“我”分享乡下的趣事;秋天,冯歪嘴子卖粘糕,我们一家都很喜欢吃,在家里人不让“我”多吃的情况下,冯歪嘴子偷偷切一片给“我”。

2.怎么写的?

⑴运用第一人称,以孩子的视角叙述,富有童真童趣。

⑵运用环境描写,把园子里的优美景色写得引人入胜。

⑶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了冯歪嘴子形象。

⑷按照时间顺序,从夏到秋,使情节发展连贯,符合逻辑。

⑸散文化风格,淡化情节,蕴含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3.为什么写?

表达了对童年温馨生活的回忆和怀念、对冯歪嘴子勤劳朴实善良有趣的农人的赞美,表达了对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善良、坚韧的故乡人的悲悯,反映了那个年代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二、改编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呈现出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B.在场景描绘上,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刻画,形象具体,画面感强,显得细腻、生动、传神。
C.与传统小说以情节见长不同,节选部分重点写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叙述节奏比较舒缓。
D.冯歪嘴子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普遍代表,他勤劳朴实,善良友爱,有爱好,能自我生趣。
2.对文中标“【】”部分语句语言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度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A.语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瓜蔓长势迅速,体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B.该段语言生动活泼,语调轻快,通过长短句交错的方式,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
C.分句的结尾多用“了”字,有反复咏叹的效果,突出了黄瓜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D.“一天”“两天”“第三天”“再过几天”等时间词语,呼应了观察者的焦躁情绪。
三、高考真题
3.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四、追加原创命题
5.鉴赏划线句子的艺术效果。(4分)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6.“磨房的窗子”是小说的重要物象,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5分)
7.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改编高考真题答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与传统小说以情节见长不同,节选部分重点写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叙述节奏比较舒缓。
解析:“节选部分重点写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有误。节选部分重点写了园里园外的两个世界以及冯歪嘴子和“我”祖父以及和“我”的生活片段,表现了温馨亲切的日常生活。
2.对文中标“【】”部分语句语言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度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D.“一天”“两天”“第三天”“再过几天”等时间词语,呼应了观察者的焦躁情绪。
解析:“呼应了观察者的焦躁情绪”解说有误。“我”观察丝蔓时的情绪是欣喜的,且急切地盼望着它们快快生长。
高考真题答案
3.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①给冯歪嘴子递黄瓜: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调皮可爱。③想吃粘糕又听话:乖巧。④想吃粘糕却呆在那里不说话:矜持的一面。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答案一:我选“磨房里外”。原因: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点明小说的环境。②小说是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的。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
答案二:我选“冯歪嘴子”。原因:①以主人公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人物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人民的亲近和同情。
追加原创命题答案
5.鉴赏划线句子的艺术效果。(4分)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答案:①拟人手法,表现丝蔓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气。②心理描写,节制性地表达了作者赞美怜爱的情感倾向。③烘托人物,呼应了冯歪嘴子平凡朴实而又坚韧的形象。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只答艺术手法,没有效果分析,最多给2分。效果分析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补充:多同学把“艺术效果”和表达特色”混为一谈,老师今天将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同学们理解。

表达特色是针对文本的体裁特征及作者的语言特点而问的,艺术效果是针对艺术手法在表情达意、反映主题、吸引读者等方面的助力作用角度而问的两者设问的针对性不同

如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题目:有人认为“凉”字是诗眼,试从“凉”字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凉”字把景与情统一了起来。一方面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触觉感受,这是环境的凄冷;另一方面营造了送别的凄凉氛围,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悲凉心绪。②“凉”字在结构上起束上启下的作用。“江风引雨”是生发“凉”的自然条件,同时“凉”还为后两句由实转虚提供了铺垫,正因为此刻的悲怀,才会有“忆君遥在潇湘月”的想象。

6.“磨房的窗子”是小说的重要物象,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案:①窗子里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窗外生机勃勃,窗内黑暗神秘。递、接黄瓜,隔着窗子说话,故意逗笑等情节的展开都与窗子有关。“我”透过窗子看到冯歪嘴子在里面的各种活动,丰富了人物形象。
7.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理由:①故事是“我”说的,是以“我”的视角来描写环境、叙述人物的;②小说着力表现了“我”天真活泼、乖巧矜持、善良有童趣的形象;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所有情节的展开,都是“我”串连的。
启示:后面两道题的案要点,分别从环境、情节、人物、叙述视角、线索作用等角度作答,界线分明。这叫分得清,不重复。

相关链接:

20240524高考倒计时13天|《石门阵》一文多练阅读答案及启示

20240524高考倒计时13天|高考临门一脚●关于情境式试题的备考建议●以2023真题及2024大市级模拟题为例简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