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真人“玄关绝学”点窍(此文点透道家修炼入手真谛)

 shjohn 2024-05-26 发布于美国

绪言:愚立志修道,奔走大江南北寻师十余年,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得到××子老师授予正法真诀。今斗胆,冒谴以黄真人《道德经讲义》,写《黄元吉真人玄关绝学之领会》,一则是为了自我考验,以发现不足。二则不忍众多学者,不知黄真人《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已尽泄玄关奥秘,以致还到处寻求,而被旁门、邪门误导而不自知。祈请黄真人谅解晚学一片真心赤诚,不予责罚,并恭请多方教示。

愚自不量力,胆敢写《黄元吉真人玄关绝学之领会》,实为抛砖引玉,就教各位同好、前辈、先进,敬请多多指正、赐教!

文中蓝色加粗字为黄真人《道德经讲义》原文,其余字是余对该句、该段之领会,或引文说明。引文中(标楷体)则为余之批注。另①②③...为注明引文出处及原文,或补充说明。

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宋代儒学大师朱熹云:“道犹路也,人人之所共由也”道像路一样,是人人都要行走、经由的。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言道之理,离不开气,道理气三者并存不可分。天地未判以前天地未开以前,亦指人未生前,此道悬于太空为太空先天一炁;天地既辟以后亦指人出生后,此道寄诸天壤天地之间,亦指人身中。是道也,何道也道即先天一炁?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黄真人《乐育堂语录卷五之二十》曰:「夫以人之生也,生于此一炁,人之死也,死于此一炁。究之人身虽灭,此炁不灭。未有天地之前,此炁自若;既有天地之后,此炁依然。人未生,而此炁在于虚空;人既生,而此炁畀(给与)于人身。诚能了悟此炁,真有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生有何荣,死有何辱境况」。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描述天地未开,人未生前,先天一炁即长存不坏,有了天地、人身后,先天一炁以虚无之状态,存于天地万物之中,也存于人身中,因其虚无之状态,故看不见、闻不到、也摸不着。只有修炼人修炼到虚无状态,才能感受到。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大无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实修者可参纯阳真人曰:「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难道其微,谓之可道。道不可须臾离,而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是可道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此之玄,非空于玄,而实有玄之之妙,如此光景,岂是口可道,只可心领会,而心可道。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寻常日用五伦之道,非治国安民之道,非天地化生之道,非阴阳顺逆之道。这个道,岂是有作有为寻常之道,故曰非常道。」1纯阳真人这段话,道破修炼的方法、感觉、境界等,岂是口可道,只可心领会,也就是只有心可道其妙,而口难道其微。这就是口(文字)授外,也必须心(亲)传的缘故。因为不同时空、环境、背景、程度、悟性、语言习惯等,无法以一种讲法或写法,表达使任何人都明白。需因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反复以不同角度、面向、过程、体验加以诠释、印证,才能心领神会,虽心领神会,而口仍是难道其微。否则黄真人《道德经讲义》何需用八十一章讲玄关,《乐育堂语录》何需多达五卷一百四十二段。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何不看看《诗经》是怎么说的!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温和肃穆,静虚长存”——道不可无称矣所以老子字之曰道。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先天一炁的存在形式。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纯阳真人曰:「名,何谓是名?无动无形,无机无化,无极无虚,无空无相,这就是名。名不知其为名,故名也。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所以古圣曰:大道离言说。)心领神会,可名其名,谓之可名。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虚中虚,空中空。虚中有实,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声名。(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响之常名也。……只在先天(指真意)中求先天(求元精、元炁、元神),这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连先天中之先天,还算不得道名二字,就是强为道为名,只是不开口(开口即非先天,因已动后天分辨思维),这就是道之可道名之可名,此二句,方是道经老子之意,方说得其奥旨,纔是非常道,非常名。」2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指天地未开前,修炼指人未生前,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只是虚无先天一炁,——虽曰无名因先天一炁乃虚无状态,故曰无名。老子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修炼者当此状态即是无为状态,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天地万物皆此先天一炁所孕育,修炼者入此无为状态即能孕育元精、元炁。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也是修炼的起始、下手工夫。以实修言之,鸿蒙未兆之先,即逆修返还成仙成佛之目标目的。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静极而动之机,一阳生,则有可名,此名即阳生活子时,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运行于天地万物之间,修炼时指气机流行于一身内外,养育群生。以实修而言,此指修炼中神炁冲和时的身心状态和作用。此所以静虚为万物神炁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修炼者指父母未生前,一团元气在抱也只有先天一炁;母者,天地既辟之后人出生后,化生万物元精、元炁、元神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排除妄想杂念,垂帘观照返观内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虚无窟子指炁穴,大约在脐下气海穴,此时为外鼎。神神相照凝神炁穴,息息常归归于炁穴,任其一往一来行自然呼吸,所谓不调之调是谓调。所谓不调之调,实系觉照呼吸,而非人为调控呼吸,或用任何手段,刻意调节呼吸,这才是真凝神调息。更不可有任何造作,如什么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之类,皆不合丹道调息理法。一往一来,是觉照炁穴内真息一往一来,能随顺这个感觉即心息合一,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神气两者凝注中宫,即凝神调息之法,凝神不能没有调息(不能离开觉照呼吸),调息不能离开凝神,否则就不是凝神调息。而且凝神调息之处所,不可离开中宫。此时中宫也是指炁穴(也即是鼎器)。修炼之要即须达神气混融为一,并须臾不离,不离觉照呼吸和不离炁穴,保持这种状态,直到能维持三十分钟3,无生一念头,玄关即开(此即上一段原文「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之义)。但不容易做到,须坚持不懈,再接再厉,一般人除非特具慧根,约需三五年,或八九年,才能达成。我们来看看黄元吉真人的教示,祂在《乐育堂语录卷一之四》曰:「修炼之道,莫要于水火(水指肾指命,火指心指性。),须要水清火白,方为先天水火。火何在?心中之性,性即火也。然性有二:有气性(指后天习性、个性。),有真性(指未经后天习染之先天本真之性)。气性不除,则真性不见,仍不免事物之应酬,一时烦恼心起,化为凡火(心火、肝火等五脏之火皆凡火),热灼一身,而真性为之消灭焉。故炼丹者,第一在凝神。凝神无他,只是除却凡火,纯是一团无思无虑、安然自在之火,方可化凡气(口鼻呼吸之气)而为真气(炁穴内冲和之气)也。诸子打坐,务将那凡火一一消停下去,然后慢慢的凝神。如此神为真神(真意),火为真火(真炁),然后神有方所。不知其地,漫无归宿,不知其法,何以下手?此炁穴一处,所以为归根复命之窍也(黄真人在此明指炁穴之重要,修丹道唯一入手处)。其间一开一合,顺其自然,我之神只有主宰之而已,绝不随其长短消息,此即凝神之法也。凝神于此,息自然调,……。至于水何在?肾中之情,情即水也。然有妄情(后天淫欲之情)、有真情(先天情来精至,阳生之情),二者不明(指要能分辨清浊真幻),丹必不就。苟妄情不除,则水经滥行,势必流荡而为淫欲。学者欲制妄情,离不得元神返观内照,时时检点,自然淫心邪念一丝不起,(在此情况下而阳生)始是真情。倘有动时(动即情来精至阳生),即为真气之累(真气累积到静极生动),我于此摄念归真(行调药功),采取而上升下降,收回中宫土釜,煅炼一番,则大药易得,大丹必成。此水火二者,为人生身之本,成仙作圣之根,切勿混淆而用,不分清浊也。诸子勉之,此近时急务也。」。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能于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即表示静坐调息功夫已很纯熟。纯,指炼己已较纯,无思无虑,妄想杂念不再起,神气在炁穴回旋混融。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混混沌沌是初入静虚状态。明觉心,即分辨思维,如分辨自己现在的状态,有没有呼吸,身体的感觉等等。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即在初入静虚状态时,不要去分辨自己现在的状态,有没有呼吸、身体的感觉,身在何处等等。初学者很难不起明觉心,真能达到不起明觉心,则可进入下述状况。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真入静虚状态。此也即是伍冲虚真人在《仙佛合宗语录。最初还虚第一》所曰:「.....,故欲修仙道者,先须成载道之器;欲成载道之器,必须先尽还虚之功。虚也者,鸿蒙未判之前,无极之初也。斯时也,无天也;无地也;无山也;无川也;亦无人与昆虫草木也;万象空空,杳无朕兆,此即本来之性体也。还虚也者,复归无极之初,以完夫本来之性体也。」又曰:「还虚之功,惟在对境无心而己。于是,见天地,无天地之形也;见山川,无山川之迹也(无寿者相);见人我,无人我之相也(无我相、人相);见昆虫草木,无昆虫草木之影也(无众生相);万象空空,一念不起(离四相);六根大定,不染一尘;此即本来之性体完全处也。如是还虚,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顿证最上一乘,又何必修炼己之渐法也哉?佛宗云〝无相光中常自在〞。又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合此宗也。4修士至此,当灭动心,灭动心即指不再起明觉心,不灭照心。不灭照心即不可无觉照心。惟是智而若愚不要任何有为想法、作法,慧而不用功中所见所闻皆障道之魔扰,应置之不理。于无知无觉之际恍惚窈冥,真入静虚,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静极而动,微阳生初玄关景征现。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此一觉须是真入静虚,静极而动才是真觉,才能有微阳生初玄关景征。非有欲念而引起之举动,如闵小艮所谓<泄天机>以动作引发阳举,即非真觉,不会有微阳生初玄关景征。这是辨别水源清浊真幻的问题。

道家谓之玄关妙窍此指微阳生之初玄关,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只在一呼一吸之瞬间,当前则是,转眼即非。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呼吸即阴阳动静之和合,指的是先天呼吸。黄真人《乐育堂语录卷三之二十五》曰:「惟于静处炼命,动处炼性,集义(虚)生气,积气成义(虚),始有阳生之一候」。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窍,指窍门,景征现,即应及时调药。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不能昏沉,否则浑然不觉,将当面错过。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物此一觉人人皆有,不修炼者也有,只是不知道而已,人身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修炼者能修出此一觉,并能及时把握,进行调药、采药,即是结金丹的初步功夫。但此一觉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只在一息之瞬。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得师传诀,清楚理、法、景,临机方把得住才能及时知所调药、采药。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仙佛没有不是从此一觉,而调药、采药、运行周天……逐步积累元炁而修成的。黄真人《乐育堂语录卷三之二十六》曰:「古来大觉金仙莫非由玄关一窍下手,其后百千万亿法身亦由气机微动,随采随炼,积累而成」。

修士兴工,不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黄真人《乐育堂语录卷五之五》曰:「生来拜吾,吾无妙法以教。窃思太上有言:“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二句,以为生补漏(非童真即属已漏之体,修炼之初即行补漏之功)之局(法),亦为生成真了道之本焉。欲非私欲也,亦非有意之意也,要想此个欲字,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即吾常言,略用一点意思。是窍非脐下一寸三分之谓,亦非下田水乡(也不是肾)之称。教生略用意思,闭眼光,凝耳韵,缄舌意,持身以正,亭亭矗矗,如岩石之耸高山,悠悠扬扬,似皓月之印潭水,将我一切驰逐于外之物欲、牵缠于内之杂念,一刀两断,一齐收拾,片丝不挂,半蒂不存。于是以满腹精神尽收入于虚无一窍(炁穴)之中,时时照顾,念念不忘,久之自有天真发现,阳气来生,将尔腹中久积阴霾之气自然变化而无复有焉。由此再加猛烹急炼,常常了照,则真阳一动(阳生),收而采之(行调药功),行升降之法(小周天),用退火之工(大周天),而大丹不患无成。若有念起情生,不妨将自家元神振整一番,屹然特立,挺然不摇,自然情不生而念不起矣。又还要念去日已多,来日已少,(当年乐育堂老年学生多,故有此言)假如一朝不幸,不知何生始得了脱凡笼、免诸苦恼?尤要思我之一身,天地所依赖,父母所栽培,原望学成仙佛、造到涅盘,苟不深造有得,其何以卓立人寰而答天地父母之宏恩也哉?如此一思,正气不患其不伸,邪气不患其不除焉。能如此,自然精不外泄,气不外倾,神不外散,而色身可固,法身亦即此存矣。此即太上有欲观窍之说。至于妙之一字,道之实难。总在生作工到气血融和之地,精神舒畅之时,潇潇洒洒,无思无虑,亦不是全无思虑,只是思虑之起如浮云之过太虚,毫不留恋,了不介意,此即妙之之象。然还要从此推之,举凡平时抑郁者,到此能不抑郁,昏颓者,到此能不昏颓,皆是妙之作用。古云:“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斯得妙之真矣。再示观之之实。到此时也,未尝不照于方寸,而实无方寸之可照(不用意太重);未尝不注于丹田,而却非丹田所能注(不可死死意守)。若有意,若无意,随其气息之往还,我惟了了于中,即不为气息之一上一下所牵引焉(随顺其自然)。此观之之妙也。总之,始而稍稍垂头以顾諟(以神光真意下照炁穴),继而微微伸腰以缉熙(觉炁穴之暖和怡然、气机之回旋),终而至于天机活泼,气节嶙峋,即是长生之诀也。吾见生形气衰颓,精神疲惫,教之如后生小子实实了照于丹田一寸之间,则恐用力太劳,反为不妥,故示以活泼之观法,无论随时随地俱可做得。然而坐有坐法,睡有睡法。坐法吾且不说,至于睡法,未睡身,先睡心,举凡一切事为,已就床榻,思之何益,而且枉劳其心,惟有收摄神光,以头微微曲,照入于一窍(炁穴)之中,自然神与气交而熟睡,火与水济而安闲。至于行也,需将神光照在两三步远,犹如清风拂拂,缓步而行,不使累身可矣。若住立于何处,须知卓立不摇,如松柏之挺持,不拘束,不放旷,斯住之法得矣。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先天一炁判为二气先天炁、后天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修炼神炁返归先天一炁。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再入静虚,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一生知见,一有念想,水源即由清变浊,即由先天转为后天,不能采为炼丹之药。有一心觉照之心,无二念不生二念,不能有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指玄关炁穴,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一般人都俱有此炁穴,不知直养,却不知修炼、采取之法,是以旋开旋闭任令精外泄气外倾,或肆意追逐声色名利外耗,不至耗尽而不已不到耗尽而亡不会停止。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修道人修炼到玄关显像时,一眼觑定,不为当面错过,一手拿定,操存涵养,及时调药、采药,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炁穴。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不知下手处在炁穴用功,修之无用。黄真人《乐育堂语录卷五之二十》曰:「圣门一贯之道也,何道也?即吾所示玄关一窍是也。若离此一窍,即是旁门」。故开头四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头绪,即如人直养于静时也就好像修炼者于静虚中混混沌沌,茫茫无际。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时至神知,即行调药,这是炼丹之始基。第此倏忽之间在这瞬息之间,非有智珠理、法慧剑元炁,没有得师真传理、法、景及完成孕药炼己功夫炼得元炁足,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此念头实时至神知之神觉,玄牝即玄关,指此一觉为初玄关,实为开天辟地生人育物之端。开天辟地之端,指下手调药之时机。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仙佛皆是如此起始的。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卜度,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柳华阳真人曰:「且此窍也,乃是虚无之窟,无形无影。炁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乃藏真之所,修慧命之坛,名之曰海底龙宫、曰雪山界地、曰西方、曰元关、曰极乐园、曰无极之乡;名虽众多,无非此一窍也。修士不明此窍,千生万劫,慧命则无所觅也。是窍也,大矣哉!」5。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如无实修体验,口才再好,也说不出一个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得视为杳冥,学道的人,不可只以杳冥一词带过,一知半解。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不要光说不练,而应于实修中,真正验证。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如经实证,则他人虚无飘渺之臆度,在我则是心里有数。久之着手生春坚心久炼,必能得一阳生,头头是道矣。如此才是真正修道,才能有所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