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熟悉却又遥远的乡愁:《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晓菁读书 2024-05-27 发布于广东
作者丨月下诗书客
编辑丨晓菁
字数丨2171字
2024.05.23
写在开头
曾经在大众科普节目里,看到过雷氏家族建造故宫的精巧构思,也在各类关于民国的书籍里,翻阅过梁思成夫妇保护古建筑的曲折过往,甚至还尝试玩过榫卯相关的小游戏,虽然止步于最初几关……
但总的来说,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我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愿意去了解这些零零散散的边角知识。所以在那天随意打开当当浏览时,立即就被这本书古色古香的封面吸引,毫不犹豫就下单买回了家。

01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由故宫古建部的工程师朴世禺所著,封面选用了木浆般的黄色,配上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画,就像真实地看到一截写满历史沧桑的木头摆在面前,令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本,看看究竟有什么故事藏在里面……

本书的作者朴世禺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现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注于故宫建筑的勘察测绘、保护设计以及相关的展览策划工作。

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传统大木建筑的空间与结构设计上,特别是明清官式建筑,这一领域的研究让他对古代建筑的精髓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术领域,朴世禺的成果丰硕。他曾在《中国艺术》《北京青年周刊》《装饰》等知名杂志、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文章,深入探讨了古建筑保护、修复与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为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此外,朴世禺还积极投身于建筑知识的普及工作。他充分利用知乎等网络平台,常年进行建筑知识的科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公众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与智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02

这本《藏在木头里的智慧》就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向读者普及中国传统建筑学的知识,同时也透过建筑的角度,带大家了解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本书整理汇集了他多年来撰写的一些建筑随笔,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破译密码、视听设计、新生可能和设计启示等6大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本泛科普的读物,本书并没有囿于专业知识的堆砌罗列,反而更注重文学性与可读性。书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专业词汇,但通过图示、作者多角度的释义,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不会影响到阅读流畅性和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时不时在书中发现一些平时被忽略的有趣冷知识,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启发性。
比如,“关键”这个词居然是来源于建筑学,指的是榫卯里的销钉;祥林嫂去寺庙捐门槛是因为穷人出不起钱给佛像塑金身,只能退而求其次;故宫防火采用水缸储水,没有设置更高效的山头墙进行消防隔离,是因为故宫森严的建筑等级规定。

古建筑的屋顶之所以五花八门各有不同,除了受限于结构特征,更多的是因为屋顶位于建筑的最高处,不同的样式变化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与古代女性精致百变的发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3

“在钢筋混凝土建筑大行其道的今天,如翚斯飞的中国传统建筑似乎已成为一个熟悉却又遥远的'乡愁’意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在余光中的诗意世界里,“乡愁”被描绘成一枚小小的邮票,它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牵挂。然而,在朴世禺的笔触之下,乡愁则化身为那些展翅欲飞的古建筑,它们如同历史的信使,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却又在时光的长河中,与我们渐行渐远。

一种手握流沙的无力感油然而生。

那些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古典名篇,如《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宏伟辉煌,《醉翁亭记》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清幽宁静,还有《苏州园林》中“鱼戏莲叶间”的如诗如画景致,都是我们学生时代曾熟读成诵的经典。

可如今,我们环顾四周,满眼皆是西式建筑的影子,那些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与富含中华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相去甚远。日常生活鲜少接触,再加上历史的沉淀,久而久之,传统建筑似乎已与我们疏离,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

诚如作者坦言:当我们试图仔细勾勒出这些建筑的具体样子时,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对其一无所知——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自古便将建筑理论视作人文常识,中国自古崇尚儒学,对匠艺关注不足,造成了我们传统建筑知识体系的缺失。

大部分国人提起中国传统建筑,应该只会有亭台楼阁、斗拱飞檐之类的词汇,零星闪现在脑海里。“历史拉远了我们与这些精美建筑之间的距离,时间的流逝也让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遥远。”

与汉服的传承困境类似,传统建筑在如今正面临着断代的严峻危机。我们的祖先,当初过于注重儒学,对于工匠技艺之类的知识,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体系加以传承。

虽然也有《营造法式》之类的建筑古籍,但它们往往晦涩难懂,宛如专家手记与疑难杂症的大汇编,不仅缺乏系统的学习引导,对初学者和建筑爱好者也极度不友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建筑学,却从基础到精深,步步为营,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正如作者所描绘的那样,学习传统建筑似乎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门槛。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国学的复兴,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愈发浓厚的兴趣。作为艺术门类之首的建筑,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新的演变。

在高端住宅区和热门旅游景点,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设计元素,它们以古朴典雅的造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希望终有一日,我们的工程师能将传统建筑的韵味与现代生活的需求和谐相融,建造出更多蕴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新式建筑。

愿这些传统建筑能够成为我们心灵的归宿,让乡愁不再遥远!


END

作者 | 月下诗书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