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人应追求单纯、高贵、宁静这三种人生境界:“单纯”意为要保持生命的本色,“高贵”体现在有做人的尊严,“宁静”是指生活得安静从容。 不同的人,追求这三种境界的先后次序也会有所不同。作为当代青年的你,对三者次序会如何抉择?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提出了周国平认为的三种人生境界,分别为单纯、高贵、宁静。人生境界是我们在世界中主动性的体现,是我们人生的表现情况和达到的程度。单纯、高贵、宁静这三种境界与我们世俗庸常的生活构成了层次上的差异。“单纯”“高贵”“宁静”这三个词在周国平的文章中实际上有更复杂、更丰富的阐释,但在材料中只有非常简单的解释,这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无论如何发挥,学生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不能脱离材料已有的最基本的界定。 “单纯”重在生命本色,我们要活出生命本该有的姿态,生命可以纯粹而专一,而非浸泡 在欲望的大染缸中的复杂多面体。“高贵”是要我们明白“人”的生命应是尊贵庄严的,这里的“人”既是自己,也是他人, 爱惜生命,发展生命,努力成为大写的人,是我们应有的人生姿态。“宁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活法,在这个躁动、功利的时代里,我们能不能慢下来?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外界退回来,守住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片世界,活出我们自己的节奏?活出合乎自己鼓点的人生?这三者之间当然有交叉的部分,这也可以是学生作文的一个写作要点。 材料的写作要求明确告诉我们,每个人追求这三者的先后次序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每个人成长的背景、所处的人生阶段、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等等诸多因素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境界是我们当下最紧迫的?或者哪种境界是我们可以先实现的?哪种境界是最难的,是需要付出最多代价的?……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学生要确定自己的追求顺序,明确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背后的考量是什么,要体现这个时代的特点,要合乎青年人这个身份。 例文1:秉纯净之自我,享宁静之人生 萧红曾言:“我憎厌这喧嚣的寂寞,我喜欢这清明的孤独。”身处喧嚣的妥协社会,在原子化的“社会孤独”中,惟有坚守单纯的生命本色,保有高贵的个体尊严,方能秉纯净之自我,享宁静之人生。 享乐主义盛行的当下,个体的清明极易湮没。于利欲的重重迷障中,生命的本色被熏染、涂抹;于世俗的沉重压迫下,个体的尊严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中被忽略。此时,又遑论“宁静”的从容与自如?于讨喜文化中坚守周国平所指出的三重人生境界,殊为不易。 那么先坚守单纯吧,在雾气沉沉的大陆找寻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不仅是生存的前提,更是生活的必然。如柴静所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坚守初心,生活才有独属于自我的旨归。 生命本色之上,个体尊严得以发展。如加缪所说:“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斯的快乐。”那在无穷无尽的峰沿尽一生之力推石前行的巨人,用毕生的时间填补了自己为人的尊严和高贵。 那个在功利社会被视为疯子的尼采,在自我的屹立和追求中获得别于常人的高贵。他的尊严如他自诩的太阳一般,在死寂的社会上空诉说着个体的梦与远方。保有尊严,我们才能仰起高贵头颅,去遥望那些常人所不可及的高度与信仰。 但这都并非生命的终极追求,在自我的尖塔上高呼的疯子不可能享受原初的快乐。站在自我生命丰盈的基石上去探寻那生命最本源之处,去寻找卡森所说“黏连着蛋壳与黏液的地方”。在马斯洛笔下金字塔的顶端感受诗意的从容与平和,那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宁静,一种站在山巅也面色不变的恣意,一种久经人世仍处变不惊的成熟。 享受宁静的人生,生命于此刻才刚刚成熟。正如王小波所说:“人不只需要物质的满足,人还需要诗意的生活。”他在“千奇百怪的浪漫”中度过足以自傲的一生,用“黄金时代”哲学感动一代又一代青年。如木心在“从前慢,一切都慢”的“慢悠悠”生活中感悟诗歌的古典美,他淡泊而优雅,用大师气韵漫卷恣肆人生。用纯净的内心映照古朴的优雅,在宁静的悠容中跨过时间的长河。 人生漫漫,有人埋首尘埃拾六便士,有人仰望星空追逐月亮。愿我辈都能如后者,秉纯净之自我,享宁静之人生。 例文2:体高贵宁静之意,悟单纯之境 周国平认为人生有三境:单纯、高贵、宁静。而我认为,惟有体高贵、宁静二境之意,才能悟单纯这第三境。 得高贵之境,人方成为人。富兰克林曾言:“站着的农民比跪着的绅士高尚。”农民直立,得高贵之境,守住做人之尊严;绅士跪地,纵有万贯家财,俨然已失去做人的底线。人之有别于禽兽,犹赖“尊严”二字。设若低下高贵的头颅,人又如何称得上人。故我言:拥有高贵之境,才学得做人之法。 获宁静之境,人方知晓生。只成人是不够的,人是生活于社会的生物。因此会生活才懂得人生。但是我所言的会生活并非灯红酒绿,也不是纸醉金迷,更非穷奢极欲,因为这不是会生活,而是物欲极度膨胀,异化为金钱的奴隶,可悲可叹。 真正的会生活当是获得宁静之境,生活得自在从容。似汪曾祺不负茶汤与好天气,又似沈从文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以上所言,这并非鼓吹人人潜入山林,与世隔绝,当个山中宰相,而是让人们从浮噪纷繁的世俗中脱身,见自然,见自己。 当体会到高贵、宁静二境之意后,人便成人且能够不负百年人生,至此,将能摸到单纯之境的门槛了。 何谓单纯之境?我认为就是保持生命本色,回归人之本真。或许有人会有疑惑:我费尽心思成人懂得人生之目的,难道是让自己回到原点吗?非也。生命本色不是回归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大道化简后的清晰与干净。 周国平言希望成为一“无用之人”,他之所谓“无用”,正是对单纯之境的诠释。无用,是不为己用,摒弃私欲;无用,是不为物用,富贵不淫;无用,是不为世用,遗世独立。至此,无用之人,即获单纯之境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体会人生的基础上悟得生命之自在。 揆诸当下,或许有人对此三境一知半解,甚至曲解它们的意思:他们将自视甚高看作高贵,将“躲进小楼成一统”视为宁静,将停止思考等同单纯。于是青年们与周先生希望我们成为的人渐行渐远,成为评论家口中“被电子产品淹没的一代”。 想要摆脱这一标签,当代青年当行动,以自己理解的先后次序追求周先生口中的人生三境。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小波:“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审题:材料只有一句话,且没有显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考。“过去”是什么?“过去”是指“放下”“舍弃”“释怀”“遗忘”等情感。“过不去”是什么?“过不去”是指“坚持”“坚守”“执着”“执念”等情感。“一下子”与“很久”是什么意思?容易放下,容易舍弃,或不能释怀,不能遗忘等。哪些事情可以舍弃,放下?哪些事情必须执着,坚守? 个人层面:事情易过或难过,首先在于事情于人的意义或影响:事件于当事人有好有坏,有重要有不重要,好事易过,坏事难挨,重要事影响持久,不重要事一笔带过。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自然久久萦于心间,让人或痛苦,或欣然,或感恩,或怀念,而长时间难以释怀。容易过去的,比如一次荣誉得失,一回成绩公榜,一场饭局应酬,一次出差旅行,一个搞笑视频,一部低质烂片,一些世俗纷争,一场结束的爱情,一次澄清的误会……难以过去的,比如彼此难忘的相遇、纯粹美好的爱恋、改变人生的抉择、无法治愈的伤害、荼毒他人的罪孽、逆转命运的变故、改写时代的历史、牵动民生的战争、魅力永存的经典……事情易过或难过,也看人对事件的心态。有的人得失心重一些,或者比较念旧怀旧,喜欢耽溺、沉湎过去,有的人不念过往,不乱于情,不困于心,懂得及时抽身收心,清空过往云淡风轻。有的事件重要,但当事人心胸豁达坦然,则事情亦轻松过去;有的事件不重要,但当事人内心矛盾纠结,则总会纠缠过不去。 社会历史层面:面对历史、凝望历史,我们应该牢记:有些历史,不能忘记,也不允许忘记。1839年,为了抵制英国殖民者对鸦片的倾销,林则徐虎门销烟。次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殖民者借口挑起战端,卑鄙无耻地发动了鸦片战争。没落腐朽的清王朝不思抵抗,只一味卑颜屈膝地求和,以求自保。战争最终以清王朝的割地赔款落幕。《中英南京条约》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西方各国列强为了掠夺中国的土地和资源,凭借坚船利炮,在中国的土地上频繁争战。那时的祖国啊,满目疮痍、国土沦陷、人民离散。为了拯救祖国,多少英雄抛洒热血,多少豪杰为国捐躯。关天培大沽炮台血战,身中数刀,血洒疆场,邓世昌甲午海战身葬海疆,心系祖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爱国志士的心声。 参考立意:尊严底线,绝不“过去”;放弃名利,坚守节操;放弃过往,心向未来;放弃世俗,追求美好。 例文1: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王小波曾有言:“有的事情一下子就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时间是一部漫长的电影,在某一些片段被按了加速键,却在另一些片段被按了减速键,而这幕后的按键人,正是我们自己。 有道是,“卅载光阴弹指过”,时间的流逝似洪水猛兽席卷而来,吞噬掉一切印迹,那些极致而短暂的欢娱,那些琐碎又重复的日月更迭,都转瞬间消失殆尽。实际上,“一下子过去”本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参与让其中的部分碎片得以留存,得以永恒,从而产生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的结果。 有时候,“过不去”的是那些永不可挽回的美好与幸福。漫溯生命的长河,我们或许已经忘了那一顿最丰盛的午餐,或许忘了那一件自己曾经最喜欢的衣裳,但却永远忘不了儿时和挚友闲谈的那个夜晚,蝉声不躁,微风拂岗。那些转瞬即逝的,是轻浮的欢娱,是无趣的重复;那些刻骨铭心的,是深刻,是惊诧,是那些已从人生的电影中退场但却在心底的胶片上日久弥新、闪闪发光的人和事。那些人和事在时光的洪流中被我们抢救出来,得以幸存,在我们的往后余生中一次次不经意地让我们重温幸福,抚慰心灵的创伤。它们们永远也不会过去,也永远不能过去。 有时候,“过不去”的是悔恨,是仇怨,是无休止的苦痛。在人生中,我们总会遭遇种种挫折,而在漫长的余生中,那些曾经受过的伤总会在某个时刻复发,隐隐作痛,然后我们一次次地叹息“假如可以重来”。然而,莎士比亚这样说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这些似乎怎么也“过不去”的坎并非真的“过不去”,让它们过不去的,是那个放不下的自己。我们何妨如余华在《文城》中所写的那样,“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放下过去的哀怨,便是放过现在的自己。 古往今来,那些永远“过不去”的,是崇高的事业,是伟大的人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转折点。“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些以自身短暂的生命投入人类伟大事业的人,终于被载入史册,活在一代又一代人民心中,他们的光辉事业永远不会被遗忘,永远也不会成为过去式。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时间终将记住那些该记住的,遗忘那些该遗忘的。我们应该做的,是让那些不该过去的永远不会过去,让那些该遗忘的消逝在时光的溶溶夜色中。 例文2:人生过往,懂得取舍 流年似水,岁月如烟,逆旅之人总是步履匆匆,一生奔赴,一生忙碌。 空暇之时,我们喜欢盘点自己的过往,回忆总是有淡有浓,有浅有深。正如王小波说:“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过去还是过不去,纵然关乎事情本身大小、轻重,但很多时候还是在于我们的取舍。 “一下子”,对于难以释怀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其奢侈的词。因为这样的人,事事挂心,时时忧愁,即使面临再小的事,也会如同踏入泥泞,艰难跋涉。一旦开始与时间较量,事情哪会一下子过去。 任何一场奔赴,都要轻装上阵,所以我们得先学会“舍”。年少轻狂的无知,进退为难的尴尬,汲汲名利的劳累,斤斤计较的疲倦……这些无意义的回忆,该忘则忘,该舍则舍,该过去就得过去,让它们成为流转于岁月的飞蓬。千万不能让它们落地生根,长在心田,成为时间的杂草,荒芜了人生。《人生海海》里的小瞎子,便让阴暗的仇恨长在了心间,不原谅别人,也不原谅自己,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可怜虫。——他没有“忘”的智慧和“舍”的胸襟。 作家麦家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如此看来,“放下”意味着“和解”,意味着“过去”。“过去”固然能解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云淡风轻,佛系躺平,事事可“过”。 那些随着成长生长出新的意义的事不能“过”。或许这些事刚发生时会带来痛苦,会让你伤痕累累,但它也会随着岁月愈合,成为你宝贵的人生经验,成为你抵御未来磨难的盔甲。苏轼为何千百年来被中国人视为知己?不仅在于他始终豁达坦荡,还在于他将经历的磨砺与沧桑,留存在心中与诗文里,成为永恒的“明月”和“烟雨”。 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温情不能“过”。因为它让我们一生有家可归,有心可依。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蒂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中记录的童年琐事,其实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苏柯小姐给他的善意,成为了他孤独一生的慰藉,至死念念不忘。 这些很久也过不去的事,给了我们或理性或感性的力量,增加了我们人生的厚度与宽度。“过不去”,不是耿耿于怀的计较,而是积蓄力量的方式。——这是一种“取”的智慧。当我们的力量不断积累时,我们的心底便会开出花来,灿烂整个未来的人生路途。 懂得取舍,过与不过自然清晰明了。无意义的,自然让它过去;有意义的,必须让它不过去。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不少新店开业、发布会改用大麦做成的花篮,摆在店门前庆贺开业“大卖”。因“大麦花篮”寓意美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据了解花店的大麦选用七八分熟的麦苗,经过清洗、晾干、染色等工序后,才呈现出最终的效果。对此也有人提出疑问:在全社会节约粮食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把大麦做成工艺品是不是浪费粮食的一种行为呢?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围绕“大麦花篮”这一现象展开叙述,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因其寓意美好而受追捧,二是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浪费粮食的行为。写作时可从中选择一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示支持或反对。注意评论性文章要做到就事论事,从材料入手进行分析,强化自己的观点,或者分析原因,或者分析危害,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参考立意:如此审美,无美可言;粮为国之本,无粮身难安;惠而不费,值得追求。 例文1:惠而不费,值得追求 麦田里的绿意,是大地对生活的馈赠。麦穗的低垂,是谦逊对世界的敬意。而当这些生命的力量,被巧妙地转化为花篮,它们便成了庆祝与祝福的使者,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大麦花篮,这个近年来流行的庆贺方式,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深远的寓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们摆放在新开业的店铺前,如同一个充满希望的符号,预示着生意兴隆、前程似锦。这样的景象,让人心生欢喜,也让人感叹生活的美好。 然而,当这份美好受到追捧的同时,也有声音响起:在倡导节约粮食的社会背景下,将大麦制作成工艺品,是不是一种对食物的浪费?这样的疑问,让人深思。 我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惠而不费”四个字。大麦花篮的制作,并非是对粮食的随意浪费,而是在尊重粮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意的转化。选用七八分熟的麦苗,经过清洗、晾干、染色等工序,既保留了麦苗的生命力,又赋予了其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是对资源的珍惜,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在我国,节约粮食始终被强调,因为我们深知粮食的珍贵。但是,在追求节约的同时,我们也要理解,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大麦花篮的出现,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它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又没有造成粮食的浪费,实现了“惠而不费”的目标。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节约粮食并不仅仅是对粮食的节省,更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现代社会,资源的紧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大麦花篮的出现,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有力回答。 在我看来,大麦花篮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它更是一种理念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追求美好,也可以节约资源,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创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变得美好而有意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快速的生活,更需要快速的思考。如何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大麦花篮,就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缩影。 大麦花篮的出现,是对“惠而不费”理念的完美诠释。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追求美好,也可以节约资源,两者并不矛盾。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去创造更多“惠而不费”的事物。 例文2:粮为国之本,无粮身难安 在繁华的都市,新店开业的花篮不再只是鲜花的海洋,大麦,这种曾经的粮食,如今以花篮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传递着美好的寓意。大麦花篮,如同它的名字,带着麦穗的香气,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大麦花篮的制作过程,是一段从田野到城市的旅程。七八分熟的麦苗,经过清洗、晾干、染色,最终成为精美的花篮。这段旅程,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然而,在这个粮食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有人提出了疑问:把大麦做成工艺品,是不是一种浪费? 我想,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生活中的美好,是不是一种浪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同样,大麦花篮的美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浪费。 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的生存之本。没有粮食,人民无法生存,国家无法安定。然而,粮食,不仅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粮食在人民的生活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想起小时候,每当丰收的季节,村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那时候,人们用稻谷堆成金字塔,寓意着丰收的喜悦。而现在,大麦花篮的出现,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丰收的庆祝,是对生活的热爱。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粮食的珍贵。在节约粮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让粮食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大麦花篮,是粮食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是生活的一种新的表达。它告诉我们,粮食不仅可以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也可以用来创造生活的美好。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份资源,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利用。 在这个粮食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粮食,既要保障人民的生存,也要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大麦花篮的出现,正是我们对粮食的全面理解和利用,它告诉我们,粮食,不仅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也可以丰富生活,提升生活。 粮为国之本,无粮身难安。粮食,是生活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大麦花篮的出现,是对粮食的一种新的理解和利用,是对生活的一种新的表达和热爱。让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让粮食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心理学三元关系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三个要素:自我、他人和环境。这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基础,决定了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发展。其实,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上,在更为广泛的领域,这三个要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自我·他人·环境”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介绍心理学三元关系,即人际关系中的三个要素——自我、他人和环境,引出写作话题;第二句揭示这三个要素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第三句进行拓展延伸,指出这三个要素“在更为广泛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材料的核心在于“自我、他人和环境”,试题中也明确要求表达考生对于“自我·他人·环境”的思考和感悟。写作时,关键是正确把握“自我·他人·环境”三者的辩证关系。仔细审视三者关系,不难发现:“自我”是基础,“他人”是辅助,“环境”是条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自我认知和提升,积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参考立意:坚持自我,尊重他人,顺应环境;提升自我,借鉴他人,借助环境,赢得成功;学习他人,利用环境,成就更好的自我;发挥自我,带动他人,创造更美的环境;等。 例文:自我、他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如同航行的船只,不断在浩渺的海洋中探索前行。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有三座灯塔始终指引着我们:自我、他人和环境。这三者,如同心理学三元关系所揭示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多彩画卷。 自我是我们航行的舵手,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在青年时期,我们开始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明确自己的志向与追求。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过程,需要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成长与改变。正如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了解自我,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实现自身的价值。 然而,仅有自我并不足以支撑我们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他人,是我们生活中的伙伴、朋友和导师,他们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获得了什么。”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收获了友谊与快乐。 但是,仅仅关注自我和他人是不够的。环境,作为我们生活的舞台,同样对我们的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背景和基础。 在青年时期,我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同时也要积极改变环境,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例如,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环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和资源;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改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自我、他人和环境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三大要素。在青年时期,我们需要深入认识自我、积极与他人交往、善于利用和改变环境,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完整画卷。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探寻自我、关爱他人、改造环境,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大道之行,不责于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②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③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提出解除痛苦的三个方案:第一,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当年很悲惨,但是你抱怨于事无补;第二,不要抱怨自己。抱怨是与过去有关系的,但是一点也没有用;第三,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设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 上述经典名言,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你综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遇事不指责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事事非完美。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会苛责他人,这是一种修身处世的原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素质。 第二则材料形象说明不要一味地责备别人对自己的不是之处,不要一味强调客观环境不利于自己。指责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带着敌意和负面情绪去抱怨对方。一个心智真正成熟人,要善于解剖自己,多找主观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避免同类型的问题再次发生,才是有担当、有责任的表现。 第三则材料是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提出的解除痛苦的方案。不要去抱怨他人,别人不会来改善你的生活;不要去抱怨自己,因为过去的生活已无法改变,事情已经发生,即便再责备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徒增伤痛。生活,并不因抱怨而改变;人生,并不因惆怅而变化。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而在自己手里。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弃抱怨,才能解除痛苦,得到美好生活。抱怨没有用,只有改变,才能拯救自己。 综合三则材料可见,写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解决之道。写作时,可以先指出真实存在的现状。抱怨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习惯,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总能找到一些人或事来指责和抱怨。甚至明知是自己的错误,也习惯性抱怨而不是反省自身。 再去深入分析抱怨者的心态以及习惯抱怨带来的影响。爱抱怨的这群人是习惯性爱发牢骚的人,是“惯性抱怨者”。他们通常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或身边的人都有不满的地方,往往认为自己的不幸和不满都是由于外部环境、他人或命运的原因所致,这种心态会导致人失去自我掌控的能力和责任感;他们往往持消极的心态,习惯看到事物的不足和问题,而忽略了其积极的一面,这种心态会让人感到焦虑和烦躁,久而久之会使自己沮丧和灰心丧气;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而是选择抱怨和指责,这种心态会让人失去进取心和斗志。……总之,他们不满现状,却不愿改变自己的处境,或者害怕改变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而是通过抱怨来推卸和逃避责任,获得安全感。 还可以分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的正确处理方法。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抱怨深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抱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我们对问题和困难的处理,我们应当转变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遇事不怨天尤人,懂得反躬自省,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自我修养的正确途径。 参考立意:习惯抱怨是一种灾难;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放下抱怨,拥抱未来;摆脱抱怨的束缚,积极面对生活;不要成为“惯性抱怨者”。 例文:自省而非责人,通往内心平和之路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时常遭遇挫折与失败,面对这些困境,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选择抱怨他人,将责任归咎于外界;有人则责备自己,陷入无尽的自我谴责之中。然而,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这一古老而深刻的智慧,与泰戈尔和安东尼·罗宾的见解不谋而合,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观点:自省而非责人,是通往内心平和与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 当我们遭遇不如意之事时,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他人。然而,这种抱怨只会加剧我们的不满和愤怒,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正如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说:“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我们需要明白,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无法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因此,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会从自身找原因,而非一味地责怪他人。 同样,责备自己也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安东尼·罗宾指出,抱怨自己只会让我们陷入过去的阴影中,无法向前看。我们应该认识到,错误和失败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陷入自责之中。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自省而不责人呢?首先,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要过于激动或沮丧,要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有时候,我们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自己,而是由于我们缺乏某种信息或理解。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最后,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不要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要勇敢地面对未来,迎接新的挑战。 通过自省而非责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宁静和满足。 总之,自省而非责人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同时,它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让我们以自省为武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吧。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下,人们普遍有一种“慕强心理”,人们似乎不再同情弱者,总是将目光放在强者身上,对他们赞不绝口,羡慕崇拜。有人认为这种崇拜之情会促使人们想要去接近这些优秀的人,进而向他们学习;有人认为过分地崇拜强者,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和挫败感,不利于成长;还有人认为这种心理会丧失个体的同情心,导致社会越来越势利越来越冷漠……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描述了时下普遍存在的“慕强心理”,即人们倾向于崇拜和羡慕强者,而忽视弱者的现象。材料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种心理会促使人们向优秀者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一种认为过分崇拜强者可能导致自卑和挫败感,对个人成长不利;还有一种观点担忧这种心理会导致社会冷漠和势利。审题时,首先需要理解“慕强心理”的定义和背景,然后结合材料中的三种观点进行思考。立意上,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比如分析慕强心理的社会成因,探讨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或者从个人层面出发,讨论如何在保持对强者的尊重和学习的同时,不失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还可以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批判慕强心理导致的社会冷漠现象,呼吁建立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例文:强者之镜,弱者之鉴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慕强心理”尤为显著,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内心的渴望与焦虑。然而,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应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理性地看待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慕强心理,顾名思义,即人们倾向于崇拜、羡慕那些在某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或具有某种突出特质的强者。这种心理源于人们对优秀的追求和向往,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竞争性和进步性。在慕强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以强者为榜样,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这种正面的驱动力,无疑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慕强心理也有其负面影响。当人们对强者的崇拜达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这种心理不仅会让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还会阻碍个人潜能的发挥和成长。此外,过分崇拜强者还可能导致人们忽视弱者,丧失同情心,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势利。 那么,我们如何理性看待慕强心理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慕强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不应盲目崇拜强者,也不应过分贬低弱者。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我们不必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盲目追求某种成就或特质。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他们都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欣赏。我们应该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仅仅盯着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当我们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宽广和包容。 最后,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时,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谴责和抱怨,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善社会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慕强心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它,并学会在欣赏强者的同时尊重弱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持一颗善良和包容的心。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说“守静笃”。诚然,静是人生的根本,静是人生动力之源。 静不是傻待着,不是什么都不干。静里有内涵,有指向,也有目的。 鸡孵卵是一种静,牛舐犊是一种静,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是一种静,贾平凹在静虚村的“呆”是一种静,社会把一个人当回事而他不把自己当回事也是一种静………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围绕“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引用老子的话强调“静”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第二和第三段,第二段总括说明“静里有内涵,有指向,也有目的”,第三段举例说明,比如鸡孵卵等前四种可以看成是有指向、有目的的“静”,最后一种可以看成是有内涵的“静”。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第三段的例子进行解读思考。另外,第三段还起到了引导学生进行相似、相关联想的作用。省略号意味着学生可以对“静”的理解作自己的补充。材料是从“静”的作用,如何“静”的角度进行提示,学生还可思考什么样的人会“不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静”,如何避免“不静”,生活中存在哪些虚假的“静”、错误的“静”等,拓展思考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写作任务中提到“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学生在写作时应注意从材料所给的观点出发,可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但不可完全抛开材料,泛泛围绕“静”笼统而谈。参考立意:静中思考,静中积蓄,为生命加强动力;静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避开喧嚣的专注;有内涵的静,是一种大境界;等。 例文:静之韵,人生的动力之源 在这个喧嚣纷扰的世界里,人们似乎总是忙于追逐、奔波,以至于忘记了人生中那份最本真的“静”。然而,正如老子所言:“守静笃”,静,不仅是人生的根本,更是人生动力之源。 静,并非简单的静止或沉默,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指向。静是一种态度,一种心境,一种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正如鸡孵卵、牛舐犊,它们以静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这是一种深沉而伟大的爱。同样,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虽然外表看似平静,但内心却充满了力量和期待,这是静中蕴含的巨大动能。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找到静的影子。贾平凹在静虚村中的“呆”,并不是真正的傻愣,而是他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用心感受生活、观察世界。他的“呆”,实则是一种深邃的静,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种静,让他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社会把一个人当回事而他不把自己当回事,这同样是一种静。这种静,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他们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不被名利所左右,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和信仰。这种静,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静的重要性。我们忙于奔波、追逐,却忘记了停下来思考、感受。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认可,却忘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们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被名利的诱惑所迷惑,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守静。守静并不是要我们与世隔绝、脱离现实,而是要我们在喧嚣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我们要学会在忙碌中寻找闲暇,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观察世界,用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 守静,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在静中,我们可以深入思考、感悟人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静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守静,也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在静中,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静是人生的根本,是人生动力之源。让我们学会守静、享受静带来的美好和力量吧。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旷野文学”风潮在社交平台上流行,它倡导“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提倡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反对稳定可控的“轨道”生活。然而,一些网红滥用“旷野”概念,追求奢侈旅行,导致“旷野文学”的,原始意义被曲解。青年们对此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有人认为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 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旷野”与“轨道”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不是一条轨道,而是一片旷野。 人生是一条河流,顺着河道才能奔向远方的大海。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旷野文学”风潮的流行,反映了一种当代社会中青年群体对于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要理解这一风潮,我们首先要把握其核心理念:“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一理念鼓励人们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可预见的生活模式(即“轨道”),去追求一种自由、未知、充满探索精神的生活方式(即“旷野”)。 然而,任何社会现象在流行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被曲解或滥用的现象。在“旷野文学”的流行中,一些网红滥用“旷野”概念,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奢侈旅行或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从而偏离了“旷野文学”最初的探索和追求自由精神的本质。这种滥用不仅使得“旷野文学”的原始意义被曲解,还可能误导一部分青年走向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主义的误区。 面对这一现象,青年们开始进行反思。他们认识到,人生并非单纯的旷野或轨道,而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这意味着在追求自由、未知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生活的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这种交织的生活方式既能够让人们体验到探索未知的乐趣,又能够保障生活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同时,青年们也意识到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神话旷野可能导致过度追求自由和未知,而忽视生活的现实和责任;而囿于轨道则可能使人失去探索和追求的热情,陷入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因此,他们提倡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旷野文学”风潮的流行及其引发的反思,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他们既追求自由、未知和探索,又注重生活的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既反对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主义,又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规划人生道路。这种思考和探索精神对于青年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意方向如下: 追求自由与责任并重的价值观:在追求个人自由与探索的同时,不忘承担社会责任和个人义务。随着“旷野文学”的流行,人们开始意识到追求自由未知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而是要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己的义务。这种价值观鼓励人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关注公共利益。 探索与稳定的平衡之道:在人生的旅途中,既要勇于探索未知,也要保持生活的稳定与可预见性。“旷野文学”所倡导的“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鼓励人们走出舒适区,探索未知领域。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持生活的稳定与可预见性,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平衡之道能够帮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保持生活的秩序和安宁。 独立思考与自主规划人生:鼓励青年一代独立思考,自主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旷野文学”风潮的影响下,青年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他们认识到,不能盲目跟随潮流或他人的脚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独立思考和自主规划的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理性看待流行文化,避免盲目跟风:提醒人们在追求流行文化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旷野文学”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流行文化往往具有短暂性和易变性,容易被商业利益所利用。因此,在追求流行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以免被误导或陷入误区。 “人生不是一条轨道,而是一片旷野”运用比喻句,意思是人生的旅程不是沿着一条固定的轨道前行,而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化。旷野是指没有界限和限制的平原,代表着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它强调了人生的自由和无常性,提醒人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活出精彩人生。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方向,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梦想。我们要敢于尝试。面对旷野,我们有无数的选择去创造我们的生活,不要害怕选错方向,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一条道路都是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不要一直按部就班,因为生活没有标准,生命没有轨道,没人可以支配选择你的头脑。我们还要开拓自己的眼界。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向往并适应、接纳外面的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固然可以开拓眼界,但是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真正接触到我们未曾见识过的世界。 “人生是一条河流,顺着河道才能奔向远方的大海”把人生比喻成一条河流,奔向远方的大海的条件是“顺着河道”流淌。“河道”象征着前人的经验、前人的学识、时代的发展潮流等,我们要想实现“奔向大海”的梦想,就应该吸取他人的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等,才能早早实现梦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看得更远。 其实“自由奔跑”和“顺着河道”并不矛盾,自由奔跑也应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新的人生目标也是新的“大海”,要想到达大海,必然要寻路而行,开辟新的道路,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不能闭门造车;“顺着河道”也可以选择掀起自己独特的浪花,是急是缓亦由自己决定。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简明扼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中心论点,如“自由奔跑,勇闯新路”;正文部分可先论述人生可以是一场没有限制自由奔跑的路;接着论证走出自己的路需要明确的目标、勇气等;最后可以论述开创新的人生路的意义;也可从反面论证故步自封的弊端。参考立意:拒绝局限,勇闯新路;顺着河道,奔向大海;沿着前人足迹,走向新天地。 例文:旷野与河流,人生的无限可能与既定方向 人生,这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有时,我们觉得它像一片辽阔的旷野,任由我们驰骋;有时,我们又觉得它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顺流而下,直至远方的大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比喻,其实共同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生不是一条轨道,而是一片旷野。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并非一成不变,没有固定的轨迹。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决定自己的方向。在这片旷野上,我们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信仰。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森林草原,都是我们可以探索和征服的领地。正是这种无限的可能性,使得人生充满了魅力和挑战。 然而,人生也是一条河流,顺着河道才能奔向远方的大海。这句话则强调了人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像河流必须顺着河道流淌一样,我们的人生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些规律和法则可能是社会的道德准则,也可能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只有顺应这些规律和法则,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那么,如何在旷野和河流之间找到平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生的自由和必然。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敢于挑战自己,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个人的价值观,确保自己不会迷失方向。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旷野上放飞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要注意脚下的路。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并付出努力去实现它们。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确保自己不会落后于时代。在人生的河流中,我们要顺应潮流,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性。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当然,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旷野上,我们可能会遇到荆棘和坎坷;在河流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险滩和漩涡。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它们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人生既是一片旷野又是一条河流。我们要在旷野上放飞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在河流中顺应潮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九、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明确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入手,观察绘画对象,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概括和取舍,从而造就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 徐先生对绘画的要求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以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绘画理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艺术领域拓展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思考“致广大,尽精微”的内涵和启示。材料要求考生从徐先生的绘画要求中思考其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启示,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提高对事物的洞察力。参考立意:全局观念与细节把握,从整体入手,关注细节,造就完美结果;抓住事物本质,提炼关键信息,在生活和工作中,抓住事物的内在特点,进行精准把握;平衡广度与深度,在追求广泛知识面的同时,也要关注深度,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将理念付诸实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例文:绘心之路,徐悲鸿的艺术启示 在悠长的时光之河中,徐悲鸿先生以其独特的画笔,勾勒出了华夏艺术的灵魂。他的名言“致广大,尽精微”,如同晨钟暮鼓,激荡着后来者的心灵。徐先生的绘画之道,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法则,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对世界深入观察和理解的路径。 当我审视徐先生的画作时,我被那种宏大的意境所吸引。那些奔腾的骏马、傲立的雄鹰,无不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力量。这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从整体入手,把握事物的本质。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全局的视野,了解事物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向,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然而,徐先生的艺术理念并不仅仅止步于此。他在捕捉到绘画对象的精神实质后,还对细节进行了精心的概括和取舍。那些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骏马的肌肉线条,描绘出了雄鹰的羽毛纹理。这让我想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也蕴藏着美好和智慧。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我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去感知世界。在学习上,我先是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深入到每个学科的细节,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生活中,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发现那些微小的美好。一杯热茶、一次微笑、一次问候,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徐先生的艺术理念,不仅在艺术领域给我带来了启发,更在生活中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世界,如何去对待生活。我将这种理念融入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 生活就像一幅画,我们需要用广大的视角去审视,去把握。同时,我们也要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只有将广大与精微结合起来,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是心与自然的对话,是灵魂与世界的碰撞。他的“致广大,尽精微”,不仅是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邃启示。在这条绘心之路上,让我们追随徐先生的足迹,用广博的胸怀拥抱世界,用细腻的心灵感受生活,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给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精致的生活,一种赞赏生命中的粗粝。追求生活的精致,就是说在生活上讲究仪式感,追求品位,尤其在一些生活细节上非常用心,比如餐桌上的一枝玫瑰,餐盘中的心形小馒头等等。而生活的粗粝,指的是追求原貌,不追求细节,回归生命的原始状态等。这两种生活追求都有合理成分,也都有弊端,追求哪一种都可以,只是不要过于追求即可,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写作要求针对这两种生活态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看法。可以追求“生活上的精致”,“精致的生活”意味着反对简陋与粗糙,追求一种有情趣、讲究仪式感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精致”可以是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可以是一个设计感满满的礼物,还可以是一种精巧细致的工作风格,以及对精致的追求表现出来的做事风格的严谨。也可以追求“生命中的粗粝”。“粗粝”在这里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生命的一种原始状态,往往意味着真实的面貌、顽强的生命力、不事修饰的洒脱、不刻意不做作的从容。不管在文学形象中还是在这个日渐重视“修饰”的生活中,回归生命的“粗粝”,就是追求生命的本色,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如果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参考立意:精致的生活更有情趣;从粗粝中找回生活的本真;精致与粗粝都是生活。 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狐狸摘不到葡萄,于是告诉孔雀葡萄是酸的,孔雀信了;告诉猴子,猴子不信,亲自摘了、吃了,发现葡萄很甜。 ②清代赵翼的诗作中写道: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①是一个寓言故事,通常被称为“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狐狸试图摘取葡萄但失败了。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和失望,它告诉孔雀葡萄是酸的。孔雀没有亲自验证就相信了狐狸的话,并继续传播这个错误信息。然而,猴子并没有轻易相信,而是亲自去摘了葡萄并品尝,发现葡萄实际上是甜的。 这个故事有几个层次的含义:不要轻信他人,人们往往在没有亲自验证的情况下就轻信他人的话,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错误的判断。亲自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亲自实践和体验,我们才能获得真实和准确的信息。自我安慰的心理,当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人们有时会通过贬低或否定目标来安慰自己,以避免承认自己的不足。 材料②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赵翼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对于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强调。独立思考,“只眼须凭自主张”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批判性思维,“纷纷艺苑漫雌黄”暗示了在艺术和文学领域(或更广泛地,在各个领域)存在许多不负责任的评论和批评。我们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避免盲目从众,“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那些没有自己见解,只是盲目跟随他人观点的人。这些人就像矮人看戏一样,自己并没有看到什么,只是跟着别人说长道短。 总之,两段材料都强调了独立思考和亲自实践的重要性,并警告我们不要轻信他人或盲目从众。它们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勇于质疑,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立意方向如下: 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盲目相信他人,不随波逐流,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琐事还是重要的决策,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评估信息,避免被误导或欺骗。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和培养身边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共同营造一个理性和智慧的社会氛围。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亲自实践和体验,我们才能获得真实和准确的信息,才能形成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他人的经验,而是要勇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和丰富自己的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不盲从,不跟风:在社交和舆论环境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和行为,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现代社会信息流通迅速,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人们往往容易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然而,真正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我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盲从、不跟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价值观做出明智的选择。 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在面对权威和传统时,我们应该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不畏惧权威和传统带来的压力,而是要坚持真理和正义。权威和传统往往代表着一种稳定和秩序,但也可能成为阻碍创新和进步的桎梏。因此,我们需要有勇气去质疑和挑战权威和传统,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0-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