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茂林之家 2024-05-29 发布于湖南

历史长河中,有不少皇帝是通过篡位而登基的。然而,即便是这样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却也诞生了许多贤明睿智的统治者。他们在艰难的时代里,用智慧和勇气驾驭政局,为国家带来太平盛世。究竟是哪八位皇帝凭借着强大的领导能力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在篡位之后仍然成为了明君?他们又是如何化干戈为治凝,将一片混乱的局面逐步稳定下来的?让我们一同探索这段精彩的历史。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一. 暌违以来的统一与大一统之治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开创贞观之治

回溯至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阵阵不断,边疆屡次遭外族入侵,国力衰微。一度占据河北地区的大将李渊,趁机起兵揭竿而起。李渊将小儿子李世民留在了幽州一带,率众南下,意欲成为天下主宰。可谁曾料,李世民竟在后方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623年中,李世民奉命回长安觐见父亲李渊。行至玄武门时,突然下令杀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夺取继承权。这一变故闹得鸡飞狗跳,李世民随即写书一封,满怀歉意地向父亲解释此举的原因。

家书中,李世民说李建成品行不端,杀害党羽。李元吉虽为皇太子,却是李建成的儿子,万一将来继承大统时报复旧怨,朝局必乱。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他不得不铲除大患于无形之中。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李渊见状,勃然大怒,一气之下退出军权,隐居在禅房中三年有余。眼见大权旁落,李世民这才体会到做皇帝的不易,心有戚戚。于是恳请父亲出关,请教国事。

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被册立为皇太子。随后八月,李渊退位,年已六旬的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

这一变故虽然曲折艰辛,但也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位期间,不断虚心纳谏,参考群臣意见。他深知长期内战给农民百姓带来了苦难,因而专心于发展农业生产、倡导勤俭节约、减免赋税。短短几年间,朝野肃清,国事振作,为日后文治武功扫清了障碍。

二. 母系唐朝辉煌巅峰

武则天:明察善断重视人材选拔

当武则天继位登基时,唐朝已经度过了开国之初的艰难困阨,国力渐渐强盛。武则天作为一代女主,能否继续唐朝的兴盛,让不少臣子和百姓心存疑虑。

然而武则天在执政后的表现,很快就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她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过人的决策能力,确立了自己在朝野中的统帅地位。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民生瑣事,武则天都亲自过问,明察秋毫。

有一次,在朝会上,武则天当众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世上最贵的是什么?"文武百官纷纷答从主张,有说黄金珍宝,有说廪储丰足,也有说天子龙体。武则天听罢,摇了摇头说:"世上最贵的就是人才!"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从此,武则天把重视人才选拔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她不拘一格用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是何门何派,都能被重用。当年李冶为相时,武则天曾多次征询他的意见;玄宗时,也是武则天力排众议,重用了张说和房玄龄。

武则天治理朝纲,勤勤恳恳,可谓惠及黎元。在她的领导下,唐朝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边疆趋于稳定,中央集权更加统一,经济恢复繁荣,文化教育蓬勃发展,这一切都为日后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孙皇后赞助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谈及武则天时代,不得不提及高僧玄奘的西行取经之路。玄奘高才广博,为唐代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也被后人广为传颂。

当年,武则天登基后,长孙皇后开始全力支持玄奘西行,为他托付了无数金银珍宝,以备沿途之需。她更是多次催促僧侣速速赶路,以免错过最佳的季节窗口。

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随行的有数十名师徒和两百余名向导,以及无数的御赐金银。壮志凌云、锐意进取,玄奘一行人势如破竹,一路直捷前行。

然而西行取经之路危机重重,玄奘一行曾遭遇强盗劫掠,还险些葬身于沙漠之中。所幸玄奘有过人的勇气和毅力,终于在629年到达印度,开启了近十年的求法之路。

在印度期间,玄奘不仅学习了佛经义理,更将佛法汇通了解,使之后的中原佛教思想蔚然成风。既有大乘佛教的博大精深,也蕴含了小乘佛教的简朴和谐。两种佛教文化在他手中互鉴融通,这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玄奘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长孙皇后的鼎力相助。后人更是将两人捆绑在一起颂扬,以示对他们推动文化交流的崇高赞誉。

三. 唐朝前期建立者之功勋

李渊:确立制度政策为贞观之治奠基

在唐朝开国之初,李渊虽然退位让贤,但作为最初的开国皇帝,其政绩仍然值得铭记。正是李渊的先见之明和战略眼光,为日后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李渊率军南征之时,他就意识到了政权的根基应当建立在民心和法制之上。因此,李渊严格要求军纪,禁止军队骚扰百姓。在攻下郑州后,他更是亲自率先劳作,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这让当地民众对李渊刮目相看,纷纷靡依投annexation。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老乡等候多时,终于拥立为帝。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建立新的制度和政策。首先在军事方面,李渊改革现有制度,下令编户齐民,使之有常备之师。同时建立屯田,以解决军需和发展农业生产。

在政治体制上,李渊也作出了重大改革。他取消隋朝的三省六尚书等机构,恢复中书省总理文武事务。在任免制度上,李渊大力提拔贤能,设置考课制度。在赋役方面,则参照汉制,实行一年一次的正税征收。这些措施为后世贞观法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可以说,即便李渊最终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世民,他在执政期间所确立的制度和政策,为唐朝长治久安和后来贞观之治扫清了障碍。正因有了李渊的开山功劳,唐朝才能从建立之初就沿袭先秦两汉时期的成熟体制,避免重蹈隋朝暴虐残酷的覆辙。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刘裕:对政治经济进行改革实行士断制

与李渊开疆拓土相比,刘裕建立南朝刘宋政权,则是在动荡时期为民众谋求安居乐业。刘裕作为开国皇帝,在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刘裕于420年迫晋恭帝退位,建立刘宋王朝。与之前的东晋政权相比,刘宋削弱了吏治,改用士族制度。所谓"士断",就是由刘裕拔擢宦官而任用了大量的世族贵族,从而将朝政掌控权重新交由士人阶层。这一做法虽然牺牲了监察和防范,但在当时却被视为明智之举,有利于维护政权。

在财经政策方面,刘裕更是诸多作为。他废除了原有的均输籓口等赋税制度,改行纳粮和钱缗。同时他大幅裁汰了郡县,将原有的九州五百九十六郡减为三百五十四郡,行政层级简化,财政经费大为节省。

除此以外,刘裕为了巩固政权,还曾两次迁都建康,让朝政拥有了更加坚固的基础。在军事防御上,刘裕从蛮将石勒手中夺回六州之地,加强了王朝的安全保障。

凭借这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改革,刘裕成功使刘宋中央集权,并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为民众带来了宁静安康的生活环境。固然,这些措施中也有争议之处,但就当时的动荡情势而言,已足以可嘉矣。

四. 北宋前期英明君主

赵匡胤:勤政爱民立下家训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北宋初建之时,国力正值衰微期。为恢复中原及边疆的繁荣,赵匡胤勤勉敬业,上下殚精竭虑。他在位期间,确立了许多政策与法令,为国家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赵匡胤在统一天下后,就为儿孙们立下了严格的家训。其中不仅规范了君臣相处之道,更明确了朝政应当如何从严治理。他要求后嗣"勿骄恣逸乐,危国之大务也"。这一训诫传之后世,可谓字字珠玑。

在日常治国方略中,赵匡胤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每到冬季便会御书劝农,号召百姓勤劳耕作。到了夏收,他又会与文武百官齐赏钱粮,以资振作。如此循环往复,朝野劲往一处使,社稷方能永守不衰。

为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赵匡胤还制定了严谨的法律制度。他的《至道编年》就是一部系统的法典,首开分门别类的先河,内容包罗万象。法律对统治阶层的约束尤为严格,要求文武百官"以法律为镜",始终遵循纪律准则。

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上,赵匡胤进一步推行节俭之风,整饬吏治。他遣散了宫中的宦官和外戚,要求朝廷清流外任实干人才。文武官吏均须经过严格考核,一经违法乱纪就要严惩不贷。这种家风和治国理念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北宋前期国力恢复的重要保障。

新增元素:宋真宗时期经济社会文化逐步繁荣

赵匡胤的政策为北宋立下了厚重根基,到了真宗年间,宋朝已经逐步步入佳境。这个时期,朝政日臻完善,民生逐年改善,诸多文化成就亦汇集而出。

在经济建设方面,真宗勤恳治国,国力不断壮大。农业生产稳步提高,手工业兴旺发达。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日趋规范,使宋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民生方面,真宗严惩贪污腐败,力行勤俭节约。御府之中,衣食起居俭朴简陋,以身作则遏止奢靡之风。百姓生活亦渐有改观,科举制度推行之后,读书人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北宋的文化事业在真宗时代亦是日新月异、硕果累累。陈暘为首的理学家群发扬儒家传统,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针。欧阳修等文人则大力编修正史,纾困于旧史有失之处。书画艺术更是所向披靡,米芾、黄庭坚、苏轼等名家纷纷涌现。

正是在这一时期,北宋中央政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朝野风气一新,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国力得以恢复,各项建树铺垫了后世隆盛发展的坚实基础。真宗时期无疑是北宋初期的黄金岁月,标志着这个王朝正式步入了全盛时代。

五. 南宋抗御外族入侵的艰难岁月

岳飞英勇抗金功绩赫赫

南宋开国之初,与金人的战事可谓殊死搏斗。在这场民族浴血的抗争中,岳飞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一员。他一生戎马力战,保家卫国,可谓功高无两。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陷中原大半,只余东南一隅与宋廷。面临强敌的重重包围,南宋几乎陷于绝境。在这危难存亡之秋,年仅二十余岁的岳飞应征出师,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

从随军出征的那一刻起,岳飞就施展出了过人的勇猛和骁勇无畏的将军本色。他率众征战凶险,罕逢遇阻。无论是保卫襄樊还是夺取荆襄,抑或是反攻襄阳、曲江等地,岳飞所向披靡、大获全胜。

靠篡位登基且是明君的八个皇帝

在此期间,岳飞更是数次大破金朝精锐部队。公元1129年,他亲率大军直扑汴京,击败金将完颜雄辅、耶律洪基等,大捷而回。从此金兵节节败退,宋室国威大振。

然而在后期,由于奸佞宦官的陷害与朝廷猜忌,岳飞最终被诬陷而伏法。临终之际,他仍然勉励众将"当以国事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其悲壮身世和不朽功勋,更是为后人所景仰和颂扬。

新增元素:诗人陆游慷慨激昂的爱国之作

与岳飞同时代的另一位忠勇之士,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生于危难存亡之世,满腔热血凝聚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诗篇。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爱国热忱,极富感染力,成为了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公元1121年,陆游进士及第,十年后任职东庭。这一时期正值南宋新兴,金兵犯境,国家陷于艰难抗争之中。面对民族危难,陆游愤慨填怀,挥笔疾书。他的诗歌高度赞颂了爱国将士的功勋,如《游酌 阙十三 行次杳无人烟处》就用"小时曾读马良骏,生死何常恐惊吓"来赞颂马良骏忠勇之举。

陆游更是直接抒发自己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如《钗头凤·同袍》云:"看看人家国破城从,身当万死犬。赖遇知音赵先生,那慷慨豪气淋漓。"这种反抗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爱国激情,熔铸出了一代文人骚客对"国破家亡"的深深忧思与热切期望。

从形式到内容,陆游的诗歌都体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和强烈的抗争意志。如"赤县还来"的赤县指金国,含有对金人的不屑与嘲讽。"但将白发马尘中,可怜亭旧少年游"则勾勒出壮士征戍的悲凉景象,沁人心脾。

可以说,在岳飞镇守疆场抗击外敌之时,陆游的诗文也在精神层面上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岳飞倾力卫国的战功与陆游诗文中的爱国情操,同属一源,至今仍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