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病

 理想心愿图书馆 2024-05-29 发布于云南
图片

第13章:古代灸疗临床


图片
第五节:五官科疾病 

一O三   目 病

【概述】

  本篇主要以各种眼病为主,是眼部疾病的一些常见疾病。如目赤肿痛、目翳等,还有一些儿科常见眼病如小儿疳眼、小儿雀目。目是专司视觉的器官。目的视觉功能与五脏六腑有关。经络系统中循行至目的经脉众多,如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手少阴、足厥阴、任脉、冲脉、阳跷、阴跷等。

      目赤肿痛为多种眼部疾患中的一个急性症状。古代文献根据发病原因、症状急重和流行性,又称“风热眼”、“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等。目赤肿痛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结膜炎、假性结膜炎以及流行性角膜炎等,认为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或过敏而导致。

  目翳,是指眼内所生遮蔽视线之目障。多因外感,风伤卫表,循经上犯目系,目翳大小不等,厚薄不一,遮盖瞳孔,伴有视力模糊或视力障碍,头痛,或发热,苔黄白相兼,脉弦数。

  小儿疳眼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疳眼、瘠毒眼、疳疾上目。小儿疳眼外障、疳病攻眼症等继发于小儿疳积,多因脾胃亏损,精血不足,目失濡养,肝热上攻所致。症见眼部干涩羞明,黑睛生翳,溃穿可成蟹精、旋螺突起,甚至眼球枯萎失明。相当于角膜软化症。

  小儿雀目首见于《医学六要》。又名肝虚雀目、鸡盲。《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人有昼而睛明,至瞑黄昏便不见物,谓之雀目。”《目经大成》:“此证世呼鸡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见,晓则复明。”《世医得效方》小儿雀目多“而得之”,以肝虚为主,故又称“肝虚雀目内障”,与成人阳虚高风雀目内障不同。

【古代灸疗文献】

1.《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上:目痛泣出,甚者如脱,前谷主之。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随年壮,穴名当阳。

  眼暗,灸大椎下,数节第十当脊中,安灸二百壮,惟多为佳至验。

  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

      卷八:若眼戴睛上插,灸目两眦后二七壮。

  卷十一:肝虚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叮灸一二七壮。

  风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

      (目)风痒赤痛,灸人中近鼻柱二壮,仰卧灸之。

2.《千金翼方》

  卷二十七:治眼暗,若一眼暗,灸腕后节前陷中,两眼暗两手俱灸,随年壮。

3.《太平圣惠方》

  卷第一百: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炷如小麦大。

    小儿奶病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眦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口陷者中,各三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者,灸第九椎节上一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文头白肉际,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盲,灸中渚二穴各一壮,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4.《针灸资生经》

  第六·目赤:悬厘,治目锐眦赤痛。攒竹,治眼赤痛。风池,治目内眦赤痛⋯⋯。昆仑、太渊、阳溪,治目赤。侠溪,(治)目外眦赤……。液门,治目赤涩……。内关,治目赤支满。目窗、大陵,治目赤。上星、肝俞,主内眦赤痛痒。支沟,主……目赤。申脉,太冲、曲泉、阳溪、主(目)赤痛肿。束骨京骨,治目内眦赤烂。前关,疗风赤眼。……目赤痛从目眦始,取阴跷。睛明、后溪、目窗、瞳子髎,主目赤。肝劳邪气眼赤,当阳百壮。风痒赤,灸人中。

  第六·目翳膜: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灸手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炷如小麦大,左灸右,右灸左。

  第七·疳眼:小儿疳眼,合谷各一壮。睛明,治疳眼。

5.《黄帝明堂灸经》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6.《世医得效方》

  眼科:灸法:目中痛不能视,上星穴主之……灸七壮,仍先灸谆谆穴……灸二七壮,次灸风池。

7.《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灸歌:睛痛宜去灸拳尖。歌曰:眼痛睛明及鱼昆。

  盘石金直刺秘传:眼目暴赤肿痛眼窠红,太阳出血,大小骨空灸。

  青盲雀目,视物不明,丘墟灸,针泻足三里,委中出血。

8.《神应经》

  耳目部:目翳膜,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中渚、睛明。

  风生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者,晴明、手中指本节尖上三壮。

9.《针灸集成》

  目生白翳……肝俞七壮,第九椎节上七壮,合谷、外关、睛明、昆仑并久留针,大牢骨九壮吹火灭,手大指内侧横纹头各三壮,手小指本节尖各三壮,耳尖七壮,不宜多灸。

  两眼白翳,每到春秋遮瞳,第九椎节上七壮,又取肝俞穴七壮。

  大人小儿雀目,肝俞七壮,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各灸一壮。

10.《奇效良方》

  眼目通用方:外障赤肉,翳膜遮睛不明……仍于三里穴灸二三七壮,三日后有泪下为验。

11.《针灸大成》

  卷九·治症总要:迎风冷泪,攒竹、大骨空、小骨空。……复刺后穴,小骨空,三阴交,泪孔上米大艾七壮效,中指半指尖米大艾三壮。

  目患外障,小骨空、太阳、睛明、合谷……,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二三次方愈,临泣、攒竹、三里、内眦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

12.《证治准绳》

  杂病·七窍门:目珠疼及连眉棱骨痛,及头半边肿痛,遇夜则作,用黄连膏子点上则反大疼,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则疼止,半月又作,又灸又止。

  目赤肿足寒者,必时时温洗其足,并详赤脉处属何经,灸足三里、临泣、昆仑等穴立愈。

  ……治风弦烂眼秘穴:大骨空,在手大指第二节,尖灸九壮,以口吹火灭;小骨空,在手小指二节尖,灸七壮,亦吹火灭。

13.《景岳全书》

  杂证谟:(目)赤肿翳瘴,合谷,治阳明热郁赤肿翳瘴,或迎风流泪,灸七壮,大抵目疾多宜灸此,永不再发,亦可针;翳风,灸七壮治赤白翳膜,目不明;肝俞,灸七壮治肝风客热,迎风流泪,雀目;足三里,灸之可令火气下降,明目;二间灸,命门灸,水沟可针可灸,治目直视;手三里,灸右取左,左取右,八关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须刺十指缝中出血愈。

14.《类经图翼》

  十一卷·诸证灸法要穴·头面七窍病:青盲眼,肝俞、胆俞、肾俞、养老七壮,商阳五壮,光明。

      风烂眼、肝俞、胆俞、肾俞、腕骨、光明。

      目昏不明,足三里。

15.《审视瑶函》

  三日后,开封视物,服药静养而已。针后若目疼痛,急取生艾或干艾,用生葱各半,共捣,铜锅内炒热,布仓熨太阳穴,三五次即止。

  此症或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是也,乃脾胃痰气所致。上睑属脾经,下睑属胃经。若结成小核,红而自破,不药而愈。若坚白不被,久则如杯如拳,而成瘤矣。若初起小核时,即先用细艾如粟米壮放患上,令患目者卧榻紧闭目,以隔蒜片灸三四壮,外将膏药贴之。

16.《张氏医通》

  七窍门:目泪不止,涩痛泪出,乃肝虚受克之病,止泪补肝散,并灸睛明二穴。

17.《针灸易学》

  眼目门:目患外障,小骨空、太阳、睛明、合谷、头临泣、攒竹、三里、内眦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

  眼红肿涩烂,晴明、四白、合谷、临泣、后三里、光明。目烂流泪,大小骨空灸。

      红肿涩烂眼,合谷、晴明、二间、(足)三里。

  外障眼,(足)三里、太阳、小骨空、(头)临泣、睛明、合谷。

18.《神灸经纶》

  首部证治:目痛红肿不明,合谷、二间、肝俞、足三里。

      目昏生翳,角孙足三里。

      风烂眼,肝俞、胆俞、肾俞、绝骨、光明。

19.《针灸逢源》

  目病:雀目不能夜视……肝俞灸七壮,又刺后穴,不宜出血,睛明、光明、临泣、三阴交。

  小儿病门:疳眼,由饥饱失调,致食积伤脾,腹大面黄,午后发热,日久发稀作泻,甚则褐,但见白珠红色,渐生翳膜遮满黑珠,突起如黑豆,如香瓜之状,是疳眼也,合谷各灸一壮。

【按语】

  中医学认为,引起目的病变的病因病机众多,如感受六淫、疠气及异物伤害等;亦可由内伤七情,以及肝血、脾气、肾精亏虚等,皆可致眼病。就大体而言,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目病病机为易致目疾的外邪,主要是风热、湿热和疠气所引起。外感风热之邪而累及于目,多见急性白睛红赤,痒痛兼作,羞明多泪;若风热犯目而见肝火上攻,则黑睛骤生翳障,状若聚星,疼痛畏光。外感疫疠之气而致眼病,多起病急骤,患眼白睛红赤,痒痛羞明,或见白睛溢血成点成片,重者可犯及黑睛,使黑睛星翳簇生。由于疠气传染性很强,故多由一目迅速传为两目俱病,并在周围人群中引起流行。眼科称之为“天行赤眼”。内伤目病病机分虚实,主要有肝火上攻为病和目失所养为病两种。肝之经脉上行系目系,其精气郁而化火,气火升动,上攻眼目,可见黑睛周围抱轮红赤,黑睛上星翳点点,疼痛羞明,亦可发生暴盲、眼内出血等症。肝为藏血之脏而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则可出现视力减退,两目干涩不舒,两目昏花,或为夜盲。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气陷则清阳无力升运于目,临床可见视物昏花、不耐久视、眼睑下垂、无力抬举等症,且眼病多反复难愈。肾为藏精之脏而主瞳神,眼之所以能视万物,与肾中精气不断上承有关。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取穴记载多为辨证取穴以及局部取穴。多取肝胆、督脉、阳明经上的穴位,以清泻风热、消肿定痛,还有一些经验效穴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如取厥阴、少阳穴位光明、临泣、丘墟等,以及肝俞、胆俞导肝胆之火下行以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泻风热。太阳以泻热消肿。睛明为足太阳、阳明交会穴,可宣泻患部之郁热。攒竹、泪孔、内眦尖为局部取穴,可疏通眼部经血。《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当阳、大指节横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的大小骨空、《太平圣惠方》记载的拳尖,以及位于手大指甲后一寸的奇穴鬼当,《针灸集成》中记载的手大指内侧横纹头为奇穴凤眼,以及第九椎节上,都是一些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

表 13-80 古代灸法治疗鼻渊取穴表

书 名   取 穴

《备急千金要方》 当阳、脊中、大指节横纹、肝俞、中魁

《千金翼方》 阳谷

《太平圣惠方》 拳尖、肩中俞、鬼当、中渚

《针灸资生经》 当阳、人中、拳尖、合谷

《黄帝明堂灸经》 合谷

《世医得效方》 上星、风池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拳尖、大小骨空、丘墟

《神应经》 睛明、拳尖

《针灸集成》 肝俞、大牢骨、凤眼、耳尖

《奇效良方》 三里穴

《针灸大成》 睛明、拳尖、临泣、攒竹、三里、内眦尖

《证治准绳》 厥阴、少阳、足三里、临泣、昆仑、大骨空、小骨空

《景岳全书》 合谷、翳风、肝俞、足三里、二间、命门、水沟、手三里

《类经图翼》 养老、商阳

《审视瑶函》 太阳

《张氏医通》 睛明

《针灸易学》 内眦尖、大小骨空

《神灸经纶》 合谷、二间、肝俞、足三里、角孙、胆俞、肾俞、绝骨、光明

《针灸逢源》 肝俞、合谷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灸疗方法有一些特殊记载, 如《审视瑶函》中记载了以生葱共同作为艾灸材料,以及隔蒜灸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眼病的预防,应生活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眼病的发生。避免外邪,调和七情。讲究卫生,保护视力。


图片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