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省青教赛《湖心亭看雪》

 昵称503199 2024-05-30 发布于湖北

原创 人间天上 好课知多少 2024-01-21 18:21 山东

图片

                           一等奖第一名     湖南师大附中    邓卓扬

学习目标:

1.通过更换题目中部分字词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湖心亭看雪》中的意境之趣和作者的心境;

2.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感受情景交融手法在文中的用处,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对本文思想的认识高度,了解作者写作此文时“痴”的表现和缘由。

教学思路:

       一改修饰语,批文入情话“痴行”;

       二改动谓语,咬文嚼字鉴“痴境”;

       三改变事件,知人论世悟“痴心”。

                           换题解文,探寻痴心

                                                      ——《湖心亭看雪》

       同学们,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曾这样评价张岱的散文,他说

图片

       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这是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这句话道出了张岱散文的情志与风姿所在其中以湖心亭看雪尤甚今天我们通过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走进张岱的世界

       常言道

图片

       文题一善,佳篇成一半。一个好的标题能为文章增色不少。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标题,大家认为这个标题怎么样呢?

       哦,非常的简明扼要,还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那这个标题交代了哪些信息呢?

       哦,交代了主要事件,交代了一些怎样的事件?

       哦,看雪,还交代了地点湖心亭。那标题能否替换呢?

一、改修饰语,批文入情话“痴行”

       今天我们就以换题解文的方式,打开这篇文章,首先我们来修改修饰语

图片

       如果将标题当中“湖心亭”三个字去掉,大家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其他词语或短语来填充呢?说说大家的理由。

       有同学认为“湖心亭”可以改为西湖看雪。

图片

       从这一句当中找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湖心亭坐落在西湖,大雪后的西湖,在月夜下所呈现的美景,让张岱如痴如醉,那西湖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材料

图片

       说到西湖之盛,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还提到西湖秋冬则冷落矣至雨雪则寂寥矣。古人认为,大雪后的月夜是西湖最为清净之时,也是最能欣赏西湖之美之时。由此可见,张岱是懂山水懂西湖之人。

       还有同学认为可以改成大雪三日看雪。哦,从这一句当中看到的

图片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大家出行不便时张岱选择看雪可见他对雪的热爱这一部分当中哪些词跟大雪三日天寒地冻的环境相呼应呢

       哦,有雾凇沆砀,还有上下一白。没错,老师还听到同学们提到,可以改成“拏看雪,从这一句当中找到看到

图片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老师问问大家,是什么意思啊?

       哦,撑船,在湖面泛舟,自然比在陆地更冷更不安全,更何况是这般雾凇沆砀,可见张岱对这雪景的执着追求。

       哦老师还听到有同学认为,可以改为“毳衣炉火看雪,从这一句当中可以看到

图片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披着细皮毛衣拥着火炉前往湖心亭看雪还是湖中人鸟声俱绝之时非有个性者而不为更何况这不是一个静谧的世界静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禅的世界吗

       所以我们通过修改修饰语,我们可以看到

图片

       在人鸟声拒绝的冰天雪地里,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何等的孤怀雅兴!那么大家能否在文中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西湖的雪景喜爱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哦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道字,这个字啊,是借舟子之口道出的,也是文章的眼。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的修饰语“湖心亭”是作者的目的地,也是后文故事发生的地点,而这个修饰语湖心亭限定了故事的范围也让故事的叙事更为的集中

二、改动谓语,咬文嚼字鉴“痴境”

       那如果将标题当中的谓语字,替换成别的字,大家又会用什么字来代替呢?

图片

       大家提到湖心亭雪,还有湖心亭雪。观是仔细的看,赏是突出作者的心境和神态,但是作者最终选用了字。

       请大家结合文章,说说痴迷山水的张岱,究竟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又是如何来描写的

图片

       大家很快找到了这样一个雪景的片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为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么大家能否从描写手法字词品味的角度来进行赏析呢?

       第一位同学是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图片

       先是总写上下一白突出了雪景的盛大形状紧接着呢一个个的特写镜头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文字简练单纯不加任何的渲染和烘托

       这是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呢?哦,白描,那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白描呢?

图片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者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一种画法。现在运用在我们文学的写作上,白描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所以,同学们在这里用字,更契合这轻描淡写、浑然素雅的奇景。第二位同学还是从描写手法的角度,但是呢,他是从多感官的角度。

图片

       首先,他提到了雾凇沆砀,湖面那冰气弥漫,给人以触觉的冰冷之感,然后呢?放眼望去,又是从视觉的角度,可以看到上下一白,一横长堤,一点湖心亭,还有一芥余舟、两三粒舟中人。那老师问问你,为什么湖心亭是一点,舟中人是两三粒呢?

       哦,原来作者写景写人,还有从上至下的视角,还有远观的视角。一个粒让亭与人不断的放松与放大,突出雪景的浩大和人的渺小。没错能够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一个立体的冰雪世界

       好第三位同学,他从字词品味来讲的。

图片

       他非常的聪明,抓住了一个字,字,上下一白的状其混茫难辨让人觉得大。而芥的,给人以怎样的感觉呢?

       相对的来讲,是其依稀可辨,让人觉其小,所以字,给人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视觉效果。所以无论是看之景,还是看之情,看字看似寻常实则最奇看出了作者的心境和神态。而我们的痴人张岱所看之景,酿成“痴境”,天人合一。

三、改变事件,知人论世悟“痴心”

       那我们标题当中还有一个主要事件看雪如果说保留标题当中“湖心亭”这三个字,将“看雪”这个主要事件隐去的话,你会用哪个词语或短语来填充呢?

图片

       听到大家很快的概括了两个

图片

       一个是湖心亭偶遇,还有一个是湖心亭饮酒,来自哪一段的概括呢?哦,第二段那我们接下来聚焦第二段

图片

       请大家四人为一组,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分角色的演读文章。第二段的对话,可以说白话文,也可以说文言文,找一找文本当中的矛盾处。希望大家通过角色演读,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情感。

       好请大家开始,时间到,听到大家读的非常的投入。老师发现,大家在这一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句当中,加重了语气。如果老师让大家填空,湖中焉得更有这般怎样的人,大家会填怎样的词呢?

图片

       好我们请这几位同学,你们来填一填。湖中焉得更有这般雅致之人,湖中焉得更有这般之人,湖中焉得更有这般痴情之人,湖中焉得更有这般脱俗之人。

       听到大家填的词,大家是不是认为,作者张岱和这两位金陵人就是知己呢?

       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有分歧没关系,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金陵人看到作者的反应是如何的?

图片

       大家很快找到,见余大……拉余同饮。大家从老师的读的当中感受到,两个字是不是读了重音。第一个是,第二个呢?是见余大……余同饮,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

       哦金陵人见到我以后的热情,好第二句话,强饮三大白而别,又说明了什么?

图片

       首先老师问大家第一个词强饮作者是怎样的饮酒,是勉强的饮还是豪饮呢?

图片

       大家有疑问我们看一下这两段材料都是来自张岱的作品

图片

       我们看到第一句家自太仆称豪饮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第二个天启六年十二月勉强举大敌寒可见作者张岱并不善饮所以我们可以推理得到强饮是勉强尽力的喝

       那大家看看课文下的注释,三大又是什么意思呢?

       是罚酒用的酒杯。大家试想一下,我以罚酒对酌,可见这些人的关系如何非常的好。但我们根据文本可以知道,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为什么以罚酒对酌呢?

图片

       大家的疑惑更深了,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问题,作者问其姓氏,却回答是金陵人,客此,那到底是人家答非所问,还是作者听者有心,特意强调的呢?

图片

       大家疑惑好像更深了老师提供大家一个背景材料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湖心亭看雪这件事情是发生在163212年后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同年反清复明失败他逃入山中

       湖心亭看雪,这件事情发生15年后,他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我们可以得知。

图片

       不胜杯杓的张岱为何要尽力饮下这三大碗酒因为同为金陵客居之人在这志同道合间又如何不能以酒代词呢

       正如文章的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正以前朝的年号,无不透露着作者淡淡的哀思,以及执着不变的故国之思。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是

       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几个人志同道合的偶遇和饮酒,作者的目的和热情始终都是看雪。那作者为什么如此痴迷湖心亭看雪呢?我们看看这两段材料。

图片

       我们从第一个可以看到张岱少年时是纨绔子弟爱繁华精舍,好烟火,好华灯,可谓是前半生过着悠闲奢华的生活。而后呢?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可谓过的是穷困潦倒、国破家亡的后半生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

图片

       作者选择了15年后重启此事,这哪是一场直播这分明是一场鲜活的回忆。而作者此时他的父亲已陷入弥留之际,此文写成后仅仅两天便撒手人寰,身边的友人、父亲纷纷离开自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绝祭文多的孤独呢

图片

       几多闲愁,万般沉痛,他痴迷于故国家园的之中,流露出的是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图片

       正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选择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着这份故国之

       15年前尚有二人能与他对酌15年后呢?又有谁懂他?正是这样一位痴人句句痴语痴境”,写成痴文痴心不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外一位,晚上睡不着觉,找人看月亮的人。对,正是苏轼。

图片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当中,感慨“但少如吾两人者耳”,这是他被贬黄州的,对自我的宽慰。而我们的痴人张岱,则是对国破家亡的哀痛对世事的惆怅他们一痴一闲,均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他们都是超脱俗世、率性自然的人。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梦回明代图片

        看雪湖心亭独游天地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客骚人万古同悲痴心无悔孤傲绝尘

       今天我们的作业是

图片

       请大家课外阅读张岱的《陶庵梦忆》或《西湖梦寻》,了解张岱为人的“冰雪人格”,为文的冰雪之气,并以“张岱,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你想对这位冰雪文人说的话,不少于80字。 好下课

板书:

图片

教学阐释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将万世之师——孔子的告诫牢记心中今天我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我的教学阐释主题接下来我以礼记·学记中的三句话为引进行我的教学阐释。

一、然后知不足然后知困

聚焦课程标准做好合格引路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修订原则中明确指出,要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二十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认真的研读课标教材、课后提示、教参解读,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更换题目中部分字词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湖心亭看雪》中的意境之趣和作者的心境;

       2.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感受情景交融手法在文中的用处,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对本文思想的认识高度,了解作者写作此文时“痴”的表现和缘由。

重视课堂复盘做好勇敢开拓者——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技能,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实现往复上升,为此我不断地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和预设进行演练,并对其进行优化的编排和组合,致力在合理的教学思路当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所以,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分为三个部分。一改修饰语,批文入情话“痴行”;二改动谓语,咬文嚼字鉴“痴境”;第三改变事件,知人论世悟“痴心”。

       所以本堂课通过感知文章、分析手法、探析情感,感受张岱天人独一的冰雪之气家国之思

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突出主体构造灵动的升本课堂

       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在同学们的预习过程当中,发现他们有以下几个疑难问题:一写景片段的手法分析没到位;二张岱痴心背后的辛酸和孤独理解不够深入。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仍然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理解上,对于作品思想感情的探究和理解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这些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要着重提升对文章主旨的挖掘,以及思辨探究能力,以培养其理性思维。所以我在教学设计当中,充分的尊重学生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我既通过讲授法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课堂框架的构建,又以小组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初读、细读和赏读,以分析并解决问题,充分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增强对比阅读意识

        本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目标为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既要让学生体会山水自然美景,还要能够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体会古人寄托在山水名胜中的情感。

       所以我一方面立足教材文本,深入挖掘解读。另一方面结合单元导读和课后问题补充了一系列的材料,还与初二所学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对比阅读。

       总之,给出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教材本手出发,眼观不同的材料,在斟酌与摸索中下出妙手。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将逐渐从单篇阅读的单一化阅读学习方法转向多篇阅读的融合学习,增强对比阅读意识。

善歌者使人声,者使人其志

见微知著,延脉学科育人功能

       司马光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才华,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和人生观。

       所以,本堂课引导学生探寻张岱的“痴心”,深入品读作者自然朴实的语言和寄情山水的手法,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故国之思。在手法品析的指引和情感体会的熏陶中,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道德、有高尚情操的新时代青年,进而在充满感染力的语文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头迈步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路上,为了设计一堂让自己满意的课,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善教者,经过了不断的订正与改版,经过不断的解构、重构、再重构,在教育学当中,不断的切换自己的角色与状态,只为呈现心中最满意的那堂课。所以本堂课循其本,溯其源对学生而言,教他们学习张岱描摹景物的精妙手法,感受历史厚重的故国之思,提升学生阅读审美品味。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成长学习的过程,因为我的成长也需要在一次次灰暗中不断摸索,方能一览云开月明之致。

       正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有言,“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学生便如蓬勃待发的树苗一般,既需要来自蓝天阳光与雨露的滋润,也需要来自原定的培育和引导。

       而我认为,引导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者,顺其性如郭橐驼所言,树木的根欲舒,土欲故。学生的天性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和潜能。我们老师如园丁,应该洞察每棵小树的天赋,引导他们沿着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成长,而非强加既定的模式。

       二者,守其真如园中古木,根深叶茂,青翠欲滴。教师如园丁,以德为围,以诚为培,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与正直的庇护下,如古木一般坚韧而纯粹,矗立于知识的林间,成为时代的瑰宝。

       三者,释其翼郭橐驼言“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学生的展翅高飞也需要广袤的天空。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由翱翔,无需过多的担忧和干预。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即使成长的路上可能有风雨如晦,也一定能够在旅途中寻得沐阳如春。

       最后,学生如树,扎根深处,枝繁叶茂;教师如园丁,手中执锄,心存暖阳。在这片广袤的学海中,让我们一同见证每一棵小树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而未来,我仍将在教育之路上砥砺前行,用一双拥抱天空的手,播撒更多的希望和梦想!

阅读 2580好课知多少分享收藏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