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起涉县小曲峧村的“和厚”匾

 爱旅游的寒江 2024-06-01 发布于河北

一方门匾,在涉县索堡镇“小曲峧”村。“小曲峧”并不小,包括5个自然村,1000余户,3100多口人。由于我们涉县“河南店张”有一支迁居该村,爱旅游的寒江见该村一古民居门头匾,称“文字都不认识”,山雨来了精神:该匾该不会是我们老张家的吧?(一笑)

看文字,“和厚堪?”,文字不都认识,认识的部分,“和厚”二字打头,山雨就叫它“和厚”匾。匾头文字看不清,应是匾主“?老先生”之类;匾尾是时间,好象是“一九七四年……”;匾底,密密麻麻四、五十个人名儿,应是送匾的人名讳。当然,匾体长方,黑底金字银边框,底边送匾人人名也是银白字,匾词四个大字,魏碑体,飞白明显,最后一个字,的确不认识。

“和厚”,性情温和敦厚。“堪”,可以。性情温和敦厚,可以怎么样。山雨想起了“温、良、恭、俭、让”,想起了“仁、义、礼、智、信”,还想起了“忠、孝、廉、耻、勇”,

传统的五常之道,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亦为伦理原则,曾经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为传统的社会。依这种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估计,匾主在温和厚道这些方面,做到了,乡亲们公认,口口相传,到处都在称道和颂扬。对,最后一个字应是“称道”的“称”,繁体!楷中带行,不好认。“禾”字旁,右边,上为“爪”,下为“冉”,系“冓”之省。这样一个“稱”(称)字,有“赞扬”的意思。“和厚堪稱”,就是说这位先生值得作为“好人”被大家称赞和学习。

由这一方匾,山雨想到了如今的道德模范,在城市主要街道上,也是牌牌形式,有照片,有级别,有事迹,装璜广告公司承制,给人的感觉,跟在人家门头、堂上的感觉,不太一样。据山雨知,古代也有官方赐赠的,但,功德匾、寿匾、门匾,山雨见到的,还是学生、乡亲送的多。山雨私下认为,群众自发的赠送,是一种习尚,但,没到那个份儿上,也凑不了那么三、五十个人,毕竟,没人愿意做违心的事。

作为汉文化的标志物之一,匾额,经过历代官方与民间乡绅共同努力,该习尚渐具治理和教化功能,体现了城乡民众敦宗睦族、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质,对城乡治理发挥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在诸多师友推动下,山雨也曾主导过一次送匾活动,是向启蒙老师送的,直接的目的是感恩,更为偶导一种风尚,得到了广大发小同学的响应。

看到涉县小曲峧村的“和厚”匾,虽可能是七十年代的,但古风犹存,传统气息浓厚,是群众自发赠送,值得“称道”!

山雨    甲辰大年初二

           于古沙安乐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