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区

 马尔的视觉 2024-06-04 发布于安徽


回头去想,二三十年以前还不曾有“小区”的名称、概念。最早出现带有小区性质与模样的地方是海宫;它不叫小区,仿着矿上工人村,自名为海宫新村。

那时尚无小区概念,门牌号码标明什么街什么巷,再具体到你家门牌几号。散居的民房,旧式老院子,单位宿舍的楼房。邻里、街坊门挨门、窗挨窗,彼此知根知底。一家有事,七手八脚地都来帮,就连两口子吵架,没叨叨几句呢,就叫街坊给拉开了。

左邻右舍、零零碎碎那一大摊子,杂杂乱乱的鸡毛蒜皮事情,都由老大妈、老奶奶主事的居委会管着。那些老太太都太认真了,一说上面要来查卫生了,她一趟一趟来盯着,看你可曾收拾干净、整齐。

没小区时住宅群也有层级划分,一马路北向才是小城的主流住宅区,这座城市的创立者、管事人大多住在那里。淮海路、古城路沿街的多是单位宿舍楼,谁财大气粗谁就盖得多。哪里都是矿务局的房子。电厂、三零七、总机厂、邮电局、人民医院、矿工医院等也有自己的群居地盘。

早前住一中教工宿舍,淮海路西面。有一段一中很牛,四五栋宿舍楼,老师不用排队分房子,房子在等你。教职工结婚就有套房分配的幸运成为社会荣耀。我们的宿舍楼先是在校园大院里,2000年省示范高中评估要求生活区分离,围了出去。上下班人碰人都是同事、同事的家属和孩子,熟人熟面的。

一中家属区成为居委会管辖的盲区,环境状况就有点无组织无纪律,楼道、通道乱堆乱放。

2007年搬长山公园那边,与东紫昱苑隔路对望,名叫榴园小区。它自称“小区”却名不副实,也还是老住宅的样式。南北向的三排房子,东西通行无遮拦。一面与矿医宿舍楼勾连,一面到三角地带路口。居委会的人管上门来,核对住户户口,收取卫生管理费。有的人家晒台上晾婴儿尿布,都有人会专门来查问,看你是否有完备的生育手续,别是啥超生游击队。

同一个楼栋的上上下下打着招呼,仅仅是礼仪了,老邻里的味道淡了许多。

画家董克文说他在这里的顶层有套房子做画室,我就有些吃惊。他的房子比我高一层,隔壁门洞,却出来没看见过他那张富有特征的面孔。

真正住着找到小区感觉的,还是搬去了温哥华三期,这才知何为小区,它究竟是个什么熊样。

现代小区有外显特征其一,要有围墙封闭,是个独立的空间;其二,要有职业保安守门(一会保洁一会保安的都不能算),大门处有车辆进出查问的落杆;其三,里外都有车行道路,有车库或停车位;其四,有邻里却无邻里关系,街坊概念在这里彻底埋葬;其五,小区的名字耳熟能详,一说都知道,黎苑、现代花园、四海、温哥华等;其六,要有绿化和景观设置,亭台、水榭、花花草草的配着等等。

最为关键的一条,大大咧咧的自以为是,你买了房子仍继续盯着你的钱袋子,粗线条管事的物业管理公司,取代了事无巨细的居委会。

你还真不知它是不是好事。

得理一理。

每每走进穿着准警服的保安把门的小区陡增安全感,至少你觉得在这湖连湖的荒郊野地,遇到事还有个人可以呼救。我们小区的保安比较正规,上班前整队操练一番,三伏天照旧衣帽整齐。

有邻里却无邻里关系是现代小区人际境遇的最突出的特点。情意浓浓的左邻右舍的老关系,是旧式布局的房子、慢生活时代的产物;如今楼上楼下,对门隔壁,走来走去脸碰脸的,几年过去了都还是陌生人。传统门邻那种开放式的接纳与交往,都让急匆匆、心躁躁的快节奏生活,挤压出人情世故以外。

刚住进去小区,你会觉得做个业主叫人敬着真是很舒服的事情。可在业主住小区的好日子通常都过不了多久。卖完房子前后,物业管理、小区面貌与秩序,天上人间的颠覆。有时想想老奇怪了,不管房地产商如何任性,还就没有对小区服务与管理质量的监管措施。

我们小区继续向北、向东拓展着,一下子变成了小城最大的住宅群,看上去要容纳上万人。刚搬进去的头几年,没有便利店、小吃店、菜市、理发店。

小区只管往里塞人住。

起初住的人少,停车随心所欲。在老城区光是停车被罚就让人伤透脑筋,就容易停车这一样好,诸多不便也置若罔闻了。可好景不长,到车挤不进去,才发现上百户人家,楼前共享的仅有不到20个车位。小区的道路、活动场地都塞满了车;晚了只能停到小区外的街道上。

只庆幸住在城郊荒野,还不是交警、城管开罚单的重点区域。

如今小区外的街道上都停满了,该如何是好呢?

物业公司连政府的亲民作风都不如,板着脸像法官断案,说你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没有任何要帮你的姿态和意思。

渐渐的大车、小车、电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成风,绿地不断被侵占、被蹂躏。叫人担心的电动车充电,住六楼都甩线下来,在楼道门前呲呲响。

你有时想,不文明的气质、气派还真不是人娘胎里自带的,走投无路时,每一个人都会寻自己的便利。物业的冠冕堂皇的严禁就是一句屁话。

运动场也成晾晒场,偏在器械旁边堆积着。

路边的乱堆放也有一样好,我终于知道芝麻在娘胎里长什么样子了。

推行新生活运动,搞垃圾分类,小区的变化是,两个垃圾桶直接标注上可回收、不可回收来应对。

没几天,又都是“可回收”的了。

小区的事情,看着看着你就要开始怀念居委会了。无论它管得如何事无巨细、如何不厌其烦,总有帮你的那一份真心真情在。

住小区,你得心宽,见怪不怪,司空见惯。

我有时就以九华山画僧演一师父给我写的那句话来安慰自己:怎么都行。

作者相关文章

居于郊野,最想念友谊巷里的那碗豆脑

停电时分

余庄记事

关注马尔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