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中国龙”

 木讷叟斋 2024-06-04 发布于四川

端午节将近,龙舟赛事又将大举,禁不住要聊聊“中国龙”这个话题。今年(2024年)是农历甲辰年,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祥瑞和活力的象征。中国龙的起源大概始于上古时期的黄帝。古籍讲黄帝战胜蚩尤后大会诸侯,“合符成龙”,后人理解为黄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将下属部落(诸侯)的图腾动物合并成一个新的图腾,这就是“龙”。黄帝被推为中华人文始祖,后代华人便以“龙的传人”自居。


但是,古时的“龙”究竟什么模样呢?这得从出土文物中去寻求答案。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墓葬群中,发掘出一个特殊的大墓,墓主尸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用贝壳堆砌的动物图案,一个是虎,另一个就是龙。这条龙巨首曲身,形状酷似鳄鱼,专家称之为“鳄形龙”。

鳄鱼能够水陆两栖生活,这在古人的认知中颇觉神奇。我国长江流域的扬子鳄,在民间就叫做“猪婆龙”。

【T.85 扬子鳄】


“猪婆龙”这个名字好生奇怪,“龙”和“猪”怎么搭上关系的呢?

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红山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前)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龙形的玉雕文物,它们造型的共同特征是:身躯弯曲似蛇,头部壮硕似猪,头顶上还有好像是野猪鬃毛般的突起。人们称其为“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玉龙 2004-4龙(文物)(6-1)】

【玉龙 2017-8红山文化玉器(3-1)】

后来的殷商王族作为红山文化的后裔,继承了玉猪龙的形象。殷墟出土的玉龙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一脉相承(不过“龙身”上已经有了“足”)。

【殷墟·玉器 2016-17(3-3)】


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一条张着大口的蟒蛇的象形。“龙”的甲骨文状貌在以后的篆书中被分作两半,左边是雄壮的龙头、右边是盘曲的龙身,直到楷书繁体字“龍”都是这样的写法,简化字“龙”是从草书演化来的。

【“龙”字形演变】


商代妇好墓出土一件铜盘,盘内图案是一条“蟠龙”,其形象就是一条长着巨大脑袋(龙头)的蟒蛇,展现出殷商艺术特有的“狰狞美”。

【妇好墓铜盘“蟠龙”图案】


与此同时,仰韶文化“鳄形龙”的形象也传承了下来。在许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有一类被称作“夔龙”的装饰纹样,它们的形象倾向于鳄鱼类爬行动物。

【牛首夔龙纹鼎 T.75(8-4)】


这种“龙蛇混杂”的现象延续了很长时间。比如战国时期的龙形玉饰,S形弯曲的龙身上长出了四条腿,显然是鳄形与蛇形的结合。

【战国·龙形玉饰 2000-4龙(文物)(6-2)】

还有一种头上无角的“小龙”叫做“螭”。著名的曾侯乙青铜尊盘上就铸有上百条蟠龙和蟠螭(尊体上有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有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

【2019-12M 曾侯乙尊盘】


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龍”的注解是:“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许慎的这个解释概括了中国龙的神奇“特质”。其一,龙是水族、爬虫类动物的王者(犹如老虎为“百兽之王”);其二,龙善于变化;其三,龙可以上天入海(潜渊)。

这样的解释,正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反映。

中国古人对身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天文)有深刻的观察和领会。他们认为自己居处的地理位置为“天地之中”,背北向南(坐北朝南)、左东右西(这同现代地图方位正好相反)。西方是昆仑之类的山地,东方则是低陷的海泽(因为“地不满东南”)。山林中有百兽之王老虎,海泽中也应该有鳞虫之长——龙。结合阴阳五行,西方属金,其色为白,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蓝绿色),所以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左青龙右白虎”的观念,本文前面提到的濮阳西水坡大墓的贝壳龙虎已见端倪。

古人还把这种观念延申到天象(天文),将黄道二十八宿划分为四组,即“四灵”,西方一组为白虎七宿,东方一组为青龙七宿。青龙七宿在天球上的运行规律正好与一年四季合拍。初春,“龙头”在东方夜空显露(二月二龙抬头);夏天,青龙横亘中天;秋天,它又渐渐下沉,到冬天完全隐没在地平线下之。这大概就是许慎所说的“春分而升天,秋分而潜渊”吧?


分居东西南北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在汉朝被做成宫殿建筑的瓦当,以祈求神灵护佑吉祥。汉代的瓦当,就是文物收藏界所谓“秦砖汉瓦”中的“汉瓦”,其中尤其以四灵瓦当最为稀少贵重。青龙瓦当的龙纹气势雄浑,蓬勃向上。

【汉·青龙瓦当 2000-4龙(文物)(6-3)】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东土,印度的一些文化习俗也随之引进中华,于是,中国龙又获得了新的神力,成为主宰江河湖海的“水龙王”。《西游记》里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故事,表明唐代的龙已经有了“行云降水”的神力。唐代的铜镜上,龙的身边伴随着云彩,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

【 唐·盘龙纹铜镜2000-4龙(文物)(6-4)】


问题来了,这样的盘龙铜镜是不是皇家的御用品呢?要知道,在传统认知中,只有“真龙天子”皇家才配使用龙形装饰的器物啊!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中国的龙并非一开始就由帝王垄断了的。有个成语典故“叶公好龙”。叶公这人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真龙以为他是自己的铁杆粉丝,便主动到他家去显露真身,谁知叶公见到真龙这个庞然大物却吓得失魂落魄地逃跑了。这个故事的真正寓意姑且不论,单说叶公这人的身份,并不是帝王贵胄一类人物,他能在家里随心所欲用龙形作家装,说明在他所处的时代(战国乃至秦汉),龙并非帝王垄断的专用品。

【 成语典故·叶公好龙 2004-5(4-2)】


当然,帝王们是喜欢龙的。早在周朝,周王就把龙形作为袍服的装饰纹样,不过,龙纹只是王服上的十三种装饰纹样(十三章)之一。汉朝皇帝也“修衮龙之法服”(班固《东都赋》)。但是,很长时间里,皇帝身份的象征并不一定是龙袍。比如,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的皇位时,玩的把戏是“黄袍加身”,不是“龙袍加身”。

就在宋朝,龙的形象趋于完善。宋代画家概括出了龙的画法规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增添了“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等特征。

如此神秘威严的神兽,自然只有专制帝王的威势才能与之相匹。在黑龙江省金代早期皇城遗址出土的一只紫铜坐龙,个头不大(高约20厘米),形象威猛。它昂首翘尾躬身踞坐,头顶飘飞五朵鬃毛,口衔宝珠(珠已缺失),足踏祥云,悠扬而威严。根据期出土地点来推定,它显然是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皇家的御用器物。(注意,这只铜龙是三个脚趾,即“三爪龙”,这是自古以来通例。)

【金·坐式铜龙 2000-4龙(文物)(6-5)】


可见,龙的神力和威严,一直让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心心念念,龙的形象也一步步被他们神秘化、专制化、皇权化。

明太祖朱元璋是把“龙”皇权化的重要人物。他本想垄断“龙”的专用权,遭遇阻力,便在龙爪上搞名堂: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或者五爪为龙,四爪为蛟,三爪为蟒)。民间的龙,只能沿用自古以来的“三爪龙”。而且,为了突出“皇龙”的威严,“五爪”描画成风火轮般的圆盘状,以象征其腾云驾雾上天入海的神力。

【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T.166(6-3)】


明朝,五爪龙袍是皇帝的专属品,其下的王公大臣最高只能穿蟒袍。明朝皇帝龙袍制作之精美豪华,令人惊叹。云锦“真金团龙”,是云锦最珍贵的品种“明万历红地如意云纹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卷轴”的主题纹样。五爪团龙祥云环绕,威武灵动,气魄不凡。“织金孔雀羽妆花纱”是最为珍贵的织锦工艺瑰宝,专用于皇帝龙袍,可惜其技艺在明代末年已经失传。

【云锦·真金团龙 2011-12(3-1)】


清代,女真人的后裔满族贵族入主中原,蛮横的将“龙”完全垄断为皇家的专用品。龙的形象被塑造得空前饱满威严,北海和故宫的九龙壁就是代表。用珍贵的七彩琉璃瓦装砌而成九条飞龙,象征着皇权“九五之尊”的威严。

【北海九龙壁 1997-7M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小型张)(J)】

此外,皇帝的宫廷苑囿,随处可见龙的形象,生活用具也遍布龙纹龙饰,龙床、宝座不一而足。

【清·紫檀宝座嵌螺钿云龙 2000-4龙(文物)(6-6)】

后来,龙旗还成了大清国的国旗。大清邮政发行的第一种邮票,图案就是蟠龙。

【 J.150M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小型张)】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朝,终结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龙”这头中华传统文化创造的神兽,又回归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百姓共同拥有的吉祥物。春节、元宵节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国民间千年传承的节庆习俗。

【舞龙 2007-8(2-1)】

【端午节·赛龙舟 2001-10(3-1)】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迈向强起来,中华巨龙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全球华人扬眉吐气。2024年春,农历甲辰年到来之际,联合国邮政署发行生肖龙年邮票。一条青龙在五朵盛开牡丹的簇拥下,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它威武而祥瑞,好似福泽天下苍生的使者,给世界带来吉祥喜庆的节日问候。

【 2004年联合国生肖龙年邮票】

也就在2024年春天,有关中国“龙”的外文翻译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也就在2024年春天,有关中国“龙”的外文翻译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汉字“龙”被译作英文“dragon”,或者称为“chinese dragon”。其实,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中华文化兼容并包传统的产物、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反映,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祥瑞矫健的神兽、泽润苍生的神灵。而西方的“dragon”外形像一只长着类似蝙蝠肉翅的蜥蜴,是口喷邪火的魔兽,强悍而邪恶的化身。所以,如果把中国龙简单的翻译成“dragon”,在西方人的语境中未免染上“妖魔化”的色彩。为此,不少人提出新的译法,将中国的“龙”译成“loong”。当然,这种译法目前尚未在权威英文辞典中得到反映。让我们静观其变,乐见其成吧!

【甲辰年三地小全张】

木讷叟柏森记于甲辰端午前夕(2024年6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