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期待「事事有回应」,但大多数人都误解了它的含义——

 Java小梦 2024-06-07 发布于上海

前几天我们推送了一篇《常常因为对方没回复而抓狂...越心急的时候,越要避免这一点》,结果评论区不少朋友火速留言:

  • 真的会因为女朋友/男朋友没有及时回消息,而开始胡思乱想;

  • 有些时候主动暴露了自己的需求,结果怎么都等不到对方的回应;

  • 好几段关系都是因为急于求一个答案而分开,总是沉不住气,不知道要怎么办。

看到大家的这些留言,不得不说,我非常「感同身受」,这种认知不闭合,等不到回应的感情真的太能把一个人活生生逼疯!

尤其是等待回应的过程中,看到对方或是发了条朋友圈、或是在群聊里冒泡、或是其他社交软件上线,但就是不回复自己。

这真的会让人忍不住开始想:是我太糟糕了吗?是我不值得喜欢吗?为什么 ta 总是可以把我放在一旁,明知道我已经很难受了也不来关心我?

久而久之,这种恐慌好像成为了某种确证,让人在心里认定自己就是一个不值得喜欢的人,也不配进入一段新的关系,更不可能拥有一段好的关系。

也就是说,许多朋友因为等不到回应而产生深切的对自我的怀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基础的需求的满足——“被回应”的需求。

因为得不到回应而产生的痛苦,从来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最基本的“被回应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需求。

图片
图片

渴望被回应,

是人们最最基础的天性需求

每当我们看到某些人抱怨“我对象总是不及时回我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可能会觉得对方太needy(粘人),或者觉得“也太作了吧,还要事事有回应?这是在恋爱又不是在工作!”

事实上,大多数人低估了亲密关系中“被回应”这件事和对我们关系的影响程度——影响很!大!

我们有刻在基因里的被回应需求,这是作为人类、也包括其他高等生物的本能需求。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心理学家哈洛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12],放进单独的笼子中养育。结果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养育的小猴性格极其孤僻,无法结交同伴,性成熟后也不能进行交配。而这种环境中,小猴子缺少的,正是来自“他猴”的回应。

由此推论,如果人类处于类似的环境中,总是得不到来自他人的回应,可能也会和小猴子一样,丧失进入关系和维持关系的能力。

  • “认知闭合”的状态让我们舒服,反之则令我们不适。

社会心理学家Kruglanski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闭合需求”(need for closure)一词,指的是我们需要从不确定的场景中找到答案,从而减轻困惑和模棱两可的体验[7]

寻求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因为这能让我们结束当前事宜,对事态有相对完整的、闭环的感知,不再为这件事情投入认知资源,从而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做其他事。

如果无法得到认知闭合,则会让我们总是牵挂着那件尚未结束的事,占据注意力和情绪资源。严重时影响正常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周中询问恋人周末是否见面,结果 ta 一直不回,那么你就会一整天都牵挂着这件事。

被回应,就能够制造出一次认知闭合。你消息刚发过去,ta 立马一个“好啊”发过来,还顺带几个推进的约会地点,这马上能令人产生满满的确信感和稳定感。

当基础的认知闭合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对于关系里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也会上升,哪怕是高压力状态下,也不会因为等不到对方的回应而抓狂和和向对方施压,整体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松弛。

图片
  • 回应为我们提供掌控力和安全感,构建起向外探索的“内心安全基地”。

回应性能够为关系双方带来掌控感,让人觉得这段关系以及关系中所涉及的事情,包括自身的情绪和状态,都是“可控的”。

这是因为当对方在我们发出消息后总是给到回复,会使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培养“内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即相信事态始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如果对方时回时不回,会让我们觉得事情走向难以预测,由我们意志之外的因素所决定(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产生不安全感。

对关系和生活相应的掌控力是必要的,如果人们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下,会因为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陷入更严重的情绪问题,而回应性可以促进关系的维持与和谐,给双方带来人际安全感[5]作为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9]

简单来说,就是你知道不管你和伴侣有多忙,ta 总是在那里,会回应你的消息,会分享 ta 的生活,而不是物理上分别了后精神也跟着分别。

  • 总是能给予我们回应的人,会让我们感到对方可信任、有责任感、温暖。

没有什么比“总是能给我们回应”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对方一直在那儿”。安全感的建立,往往不在于海誓山盟的承诺,而在这样一个一个微小的时刻中。

一个可以被预测到、一定会尽ta所能给我们回应的人,就是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温柔的存在。哪怕回应的内容并不总如我们所愿,被回应本身就是安全感最好的来源。

图片
图片

但是,事事有回应真的

做到“事事”都有回应吗?

很多人之所以会不愿意“事事有回应”,其实是因为双方对这件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解。

真正的事事有回应,要求双方关注并支持对方的需求、愿望、关注和目标,从而让对方感到被重视[2],而不是泛滥地事无巨细地、没有质量地回应。

要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还必要破除这几个对它的常见迷思——

迷思1:“事事有回应”就是每句话都要回

不是!更重要的是回应的内容和传达的态度。亲密关系里,比起每句话都回个“哈哈哈”“嗯嗯”,经过真心的思量之后,做出“真诚的、包含你自我存在的”回复,更能让对方知道能从你那里得到多少支持、爱和关心。这预示了一段关系是否可以成功[1]

迷思2:“事事有回应”就是要做到秒回

并非如此,除了紧急工作事宜和特殊情况下(比如家人生病等),回应更关键的是准确识别对方的需求,而非对方说什么就秒回[4]

迷思3:“事事有回应”多余且没有必要

不是的,事事有回应是人际关系重要的构成。心理学研究发现,回应是一个深刻的人际关系过程,具有个人内部的根源和后果,牵涉到人类心理重要的三个自我调节系统:认知、情感和信念[10]

也就是说,事事有回应表示,我认为你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认知层面),我希望感受到你传递的情绪(情感层面),我相信我的回应对你、对这段关系都是有必要的(信念)。

图片
图片

回应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Tips 1:

我们大胆直接表达需求,对方准确get到

许多时候,不回应可能是因为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山路十八弯版周末天气很好,但是我好像快生理期了。

直给版周末我想和你一起呆在我家或者你家,可以吗?

有时候,不论性别,我们都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很难一下子就抓到对方心里那个真正的「想要」,所以要记得更直给一点!

对于回应方来说,事事有回应的前提是识别对方传递的需求。最忌按照自己所想办事,而根本不顾及对方到底想要什么。

一个简单的识别方式就是,如果对方在叙述完事情后,后续说的是具体的困境,这就意味着对方可能需要你做些什么,但如果对方谈论的是自己的感受,或许更需要你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当然,你如果觉得不确定的话,也可以再问问对方,“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比如,

“我生病了,但是我买不到药。”——对方或许是在阐述实际需求,希望你能帮ta出出主意。但如果对方说,

“我生病了,好难受。”——这时对方需要的,或许是你的一句安慰和关怀。

Tips 2:

约定好关键事情、时刻,尽量做到及时回复

最让人伤心的往往就是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但你却不在。为此,找个机会聊聊你们认为特别需要对方在的时刻或场景,让对方心里对此有个数。

如果聊不出来,也推荐观看爱情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黄昏日落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等片子,看看电影里的人都是如何回应以及“完美错过”关键时刻回应的。

图片

也就是说,事事有回应≠句句有回应。不是说对方一来找就需要你立马回复,而是说当对方遇上复杂事件、难以处理,非常需要你的帮助时,你给到对方及时的回复。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般涉及到转折性人生事件(life event)时,比如重大感情危机、亲人逝世等等。就算你们之前没有对此达成共识,也需要清楚这些时刻,对方也许很需要我们及时的回复。

Tips 3:

使用正确的回应方式

回应方式也有好坏之分,敷衍、低质量的回应不仅无法为关系双方带来回应的好处,反而会让对方愈发觉得你对 ta 敷衍和不在意。接下来就为大家展现一些关键场合下,正确的回应——

对方告诉你,「我生病了,特别不舒服,体温40度。」

No 错误的回应:害,这么点小事,我之前也身体不舒服,比你还难受。

Yes 正确的回应:家里有药吗?没有的话,我现在马上给你叫外卖送到门口,还有什么需要的你及时打电话给我说。

对方向你吐槽工作上遇到的不顺心:「真的好烦啊!」

No 错误的回应:(只回)加油哦/摸摸。

Yes 正确的回应:摸摸你呀,具体发生了什么啊?有什么我能帮得上的吗?

对方遭遇了朋友背刺,不知道该怎么办,打电话向你寻求安慰:「我一直在有什么都想着 ta ,没想到这次 ta 从来没把我当朋友。」

No 错误的回应:早和你说过了吧,这就不是个好人。

Yes 正确的回应:竟然发生了这种事,你一定很不容易,你想找人说说的话,我都在。

Tips 4:

等回应方多点耐心,

回应方无法及时回应时记得解释下

当你又一次陷入这种等待回应的痛苦中时,可以用书写的方式,提醒自己:ta 可能正在忙,而不是不想回我;ta 可能有自己的情绪,所以暂时没办法回我。简单来说,就是借用书写的力量,安抚我们内心过度的不安。

正如上文讲到的那样,对于得不到回应的人来说,会因为认知闭合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焦虑,也可能会因此而对对方感到不满,进而影响到这段关系。

所以,回应方要记得如果你当时当刻做不到及时回应,事后一定记得补上一个解释,不用多复杂,一两句话,让对方知道你的确在忙,或者只是短暂的想要一个自己独处的空间。

对于等回应方来说,ta 们所渴望的其实只是对方没有丢下自己的确信感,简单一句话,就能为双方解缚。

如果你发现今天的文章说出了你的心声,请 转发 给 ta ,让 ta 知道你心里想要的回应是怎样的。也可以 转发 给那个总在找你吐槽对象的朋友,让 ta 们的关系也充满确定感~

图片
图片

今日互动

你会期待事事有回应吗?

现在的关系里这点做得怎么样?

来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吧~

图片

References:

[1]Canevello, A., & Crocker, J. (2010). Creating good relationships: Responsivenes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1), 78–106.

[2]Clark, M. S., & Lemay Jr, E. P. (2010). Close relationships.

[3]Garton, A. F. (2007). Learning through collaboration: Is there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AIP. pp. 195–216.

[4]Gregory, A. J. P., Anderson, J. F., & Gable, S. L. (2020). You don’t know how it feels: Accuracy in emotion perception predicts responsiveness of support. Emotion, 20(3), 343–352.

[5]胡媛艳, 郑羽彤, & 葛缨. (2014). 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的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8), 5.

[6]Jiang, L. C. (2022). Adaptive communication and perceptions in long-distance dating: Evidence from self-reported and behavioral data.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9(9), 2964–2987.

[7]Kruglanski, A. W., & Webster, D. M. (2018).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Seizing” and “freezing”. The motivated mind, 60-103.

[8]Kuipers, B. S. (2005). Team development and team performance: Responsibilities, responsiveness and results. Ridderkerk: Labyrint Publications.

[9]Reis, H. T., Clark, M. S., & Holmes, J. G. (2004).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as an organizing construct in the study of intimacy and closeness. In D. J. Mashek & A. Aron (Ed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 201–225). Mahwah, NJ: Erlbaum.

[10]Reis, H. T., & Clark, M. S. (2013).  Responsiveness.  Oxford Handbooks Online.

[11]Smith, A. & Williams, K.D. (2004). R u there? Ostracism by cell phone text messages.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 8, No 4: 291-301.

[12]Suomi, S. J., Delizio, R., & Harlow, H. F. (1976). Social rehabilitation of separation-induce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monkey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本文关键词:事事有回应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