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管理用一个词来概括“修己安人”,“修己”就是根据自己的情绪稳定住;“安人”就是让对方情绪稳定。自己稳定,别人稳定,事情就好办了。——曾仕强《情绪管理》遇上什么事情,有点不顺的,就要发脾气,如果呼应不及时,有时马上就会哭起来。注意到晴晴表达生气情绪的方式,通过观察与审视,在此列举一下:1. 面部表情:皱眉头、眼睛瞪大、嘴巴紧闭或撅起小嘴,甚至可能脸颊泛红。2. 肢体动作:扔东西、摔玩具、拍打物体,或者是跺脚、挥舞手臂,表达不满与愤怒。3. 声音表达:大声喊叫、哭闹、尖叫,或者发出抗议的声音,尽管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说明自己生气的原因。4. 身体反应:拒绝配合,比如不肯吃饭、不愿被抱,或者突然停止正在玩的游戏。5. 模仿大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并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果之前看到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生气的表现,他们可能会尝试模仿这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生气。6. 简单言语:如果晴晴已经开始学说话,她可能会说出简单的词汇,如“不要”、“走开”,虽然不一定能完整表达生气的原因,但能表达出否定和抗拒的情绪。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引导他们用言语表达感受,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和释放情绪,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在孩子生气时给予理解和耐心,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情绪,也是十分关键的育儿步骤。下面先简单分析情绪背后的心理原因,介绍一些实践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总体来看,一个人的情绪,应该是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身体与环境都有密切的关联的,这方面大人、小孩,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拿婴儿来说,这个阶段,由于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均衡,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情绪阶段,所以,他们必须通过发脾气,让情绪发泄出来,其实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有好处,如果一直憋着倒是显得不正常了。所以,2岁多的婴儿发脾气确实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也是他们表达需求的重要方式,是健康成长的必然。结合网上资讯和自我观察,我认为婴儿发脾气的原因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自我意识增强的显现。2岁多的婴儿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当这些意愿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不满。二是情感调控能力弱的体现。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情感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当遇到挫折、困惑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因此选择发脾气来宣泄情感。2岁多的婴儿虽然开始学说话,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有限。当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发脾气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帮助。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困倦等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婴儿可能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焦虑。心理需求:如关爱、陪伴、玩耍等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婴儿也可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渴望。婴儿在家庭环境中会模仿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如果家庭成员经常发脾气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婴儿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上面说到,婴儿说话能力不强,有些东西不易表达清楚,因而通过发脾气来吸引大人关注。同时,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如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等。当面临挫折时(爬不上去、不敢跳过去、积木搭倒了等),他们可能无法用积极的方式应对,而是选择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和不满。针对婴儿有情绪、发脾气,家长总要进行应对,但是理念不同,方法不对,对错之间对婴儿成长产生的影响也会大相径庭。所以这样列举错误的应对方式与正确的应对方式,以便正在这个时期宝宝的家长们(包括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等)正确把握,进而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育人。比如大声呵斥孩子:不要哭了,再哭我就生气了;再哭,我可要揍你了;不许哭,听到没有!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安抚婴儿的情绪,反而会加剧他们的不安和恐惧。婴儿在发脾气时,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他们感到不适,而家长的呵责和恫吓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无助和害怕,从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建立。这个特别是隔代亲的老人最难把握。一是发现宝宝发脾气了,马上跑过来:宝宝,怎么了;宝宝别哭了!好了,别哭了再哭把嗓子哭哑了;宝宝要怎样,我马上给你弄;别哭了,我答应你还不行吗……,不一而足。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安抚婴儿,但实际上是在过度溺爱孩子,不利于他们学会独立和自我控制。婴儿在发脾气时,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无条件地满足他们。否则,孩子可能会变得任性和难以管教,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交环境。你哭是不是,我就不睬你;哭吧,哭吧,总会停的;你哭,你哭,看你能哭到什么时候;你哭你哭,我就不理你……这种方式忽略了婴儿的情感需求,对他们的情绪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婴儿在发脾气时,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安抚,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如果家长选择放任自流,不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注和引导,那么孩子可能会感到被忽视和孤立,从而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当婴儿因为某种原因(如饥饿、不适、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或哭闹时,家长可能选择忽视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只是在无理取闹,不值得关注。他们可能会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或者走开,不去回应孩子的需求。婴儿时期的情绪发展对他们后续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冷漠忽视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不被爱,从而对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情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这种做法也可能导致孩子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利于他们未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用温柔和关爱的方式安抚他们,帮助他们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婴儿发脾气时,家长首先应当保持冷静,蹲下身子,与婴儿保持眼神交流,温柔地说:“宝宝,你是不是有些不开心?可以和妈妈说说吗?”通过这种方式,家长表达了对婴儿情感的关注和理解,有助于婴儿放松情绪,逐渐平静下来。耐心倾听是理解婴儿情感的基础。当婴儿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理解时,他们的情绪会得到有效的安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安全感。同时,家长的耐心倾听也为后续的引导和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家长可以引导婴儿用积极的方式表达情感,例如:“宝宝,你看起来有些生气,是因为这个玩具没有按照你的想法拼好吗?那你可以试试这样拼,或者告诉妈妈你想要什么帮助。”通过这样的引导,家长帮助婴儿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正面引导有助于婴儿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他们因为无法表达而采取发脾气等消极行为。同时,这样的引导也有助于婴儿建立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婴儿的合理需求,家长应当及时满足,例如婴儿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等。同时,家长也要为婴儿树立一定的规则,例如不能随意打人、不能破坏东西等。当婴儿因为不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家长可以温柔地告诉他们:“宝宝,这个玩具是别人的,我们不能随便拿。但是妈妈可以陪你玩其他的游戏,好吗?”满足合理需求有助于婴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而树立规则则有助于他们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婴儿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同时,在婴儿面临挫折时,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例如:“宝宝,这个积木倒了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重新搭。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不仅为婴儿树立了榜样,还为他们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应对能力。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婴儿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树立榜样和提供情感支持,家长能够帮助婴儿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婴儿在未来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当婴儿因为某些原因发脾气时,家长可以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提出一个有趣的游戏或者拿出他们喜欢的玩具。例如,家长可以说:“宝宝,你看这个彩色的小球,我们来一起扔球玩吧!”通过转移注意力,婴儿可能会忘记之前的不愉快,转而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婴儿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时,他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转移注意力,家长可以帮助婴儿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逐渐恢复到平静的状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婴儿的负面情绪,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此外,转移注意力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个缓冲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冷静下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婴儿的情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更加理性地分析婴儿的需求和感受,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曾仕强先生在《情绪管理》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管理用一个词来概括“修己安人”,“修己”就是根据自己的情绪稳定住;“安人”就是让对方情绪稳定。自己稳定,别人稳定,事情就好办了。曾仕强先生的这段话深刻指出了中华文化在情绪管理方面的智慧。“修己安人”不仅是一种情绪管理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人际交往的艺术。通过修炼自己的情绪,使之达到一个平和稳定的状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进而以更加合理和温和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他人的情绪。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家庭关系、朋友之间的交往,还是在职场上的领导与团队管理。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教育孩子上,意味着家长需要先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在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冲突。在管理公司时,“修己安人”的原则同样适用。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团队成员,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经营家庭亦是如此,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建立在每个人都能良好管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成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其中找到安宁和力量。总之,“修己安人”是一种全面的情绪管理策略,它要求我们在关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不忘怀柔他人,通过内在的平和与稳定来达到外在世界的和谐与秩序。这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表现,更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