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豪女作家去见前男友时失踪,丈夫紧急报案,警方的监听电话中却出现了一个神秘女人…

 漠风lq3ia2xjt1 2024-06-08 发布于甘肃

喜欢推理的读者,一定看过不少以平民侦探(amatuare detective)为主角的小说和影视剧,不同于专业刑警以及私家侦探/律师/法医这类擦边人士,平民侦探大多从事着和刑侦毫不搭边的职业,却自带命案体质,总是莫名其妙地卷入各种案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令罪犯无处遁形,让警方敬佩得五体投地。

图片

(一些以平民侦探为主角的影视剧)

不过,大名鼎鼎的平民侦探,通常只存在于虚构世界,现实中毫无资质的平民,基本不会被允许参与刑侦调查。不过,生活有时要比小说更出人意料,在30年前的加拿大,就有一个名叫玛丽·帕伦特(Marie Parent)的女性,被卷入了当时举国瞩目的失踪案之中。
虽然没有任何正式的资质,玛丽·帕伦特却以自己非凡的聪慧和勇敢,帮助警方设计抓住了凶手,而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也数次惊险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本文11,254字,大家可以前往小宇宙和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的没药花园账号上收听完整版的有声书哦。
图片失踪的女作家
1995年4月22日,46岁的女作家路易丝·埃利斯(Louise Ellis),离开了自己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家,便再也没有回来。
路易丝出生于1948 年6月23日,是个土生土长的渥太华姑娘,她是家中长女,还有一个哥哥大卫和妹妹玛丽。

图片

(路易丝·埃利斯)

路易丝的父亲艾伦·埃利斯(Allan Ellis),来自渥太华北部一个矿区小镇,是黎巴嫩移民。因为家境贫寒,艾伦13岁时就离开了学校,行遍各地谋生。但艾伦一直坚持学习,博览群书、热爱音乐和艺术。
二战爆发后,艾伦加入了空军,成了一名中士。1943年,他邂逅了一个名叫玛格丽特(Margaret)的苏格兰裔女记者。纷飞的战火里,英俊的空军中士和活力四射的女记者一见钟情,很快结为连理。
战争结束后,艾伦专注于事业,后来经营了一家很成功的餐厅。和1950年代绝大部分家庭一样,埃利斯一家也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玛格丽特辞去了工作,留在家中相夫教子。然而,这个被众口称道的贤妻良母,似乎并不快乐,总是感到无处安放自己无限的创造力和充沛的活力,她于1984年死于癌症,时年62岁。
艾伦严厉、保守,对儿女们要求非常高,三个孩子也不负所望,发展得很好。长子大卫拥有包括巴黎第三大学在内的4个博士学位,自己开办了一家成功的媒体咨询公司,小女儿玛丽则是个非常出色的戏剧演员。不过,如果说艾伦最偏爱哪个孩子,那无疑是大女儿路易丝。

图片

(庭审时的大卫和玛丽/1998年)

埃利斯家的孩子都很漂亮,尤其是路易丝,拥有着最令人怦然心动的魅力。她是个早慧的孩子,艾伦记得,一次下班回家,6岁的路易丝一边跑出来迎接自己,一边严肃地问道:
“爸爸,他们为什么要杀死苏格拉底?”
从小沐浴在书籍和艺术之中的路易丝,年纪轻轻就展露出了惊人的文艺天赋。28岁那年,她就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阿尔法蔬菜》(Alphavegetabet),荣获麦克米伦奖(The Macmillan Prize)新人奖。《阿尔法蔬菜》是一本童书,路易丝自己包揽了文字和插画,充满诗意地描绘着蔬菜王国,即使现在看来,这些古怪精灵又纯净丰盛的奇思妙想,依旧令人惊艳。

图片

(《阿尔法蔬菜》插图)

不过,路易丝的才华,不仅仅限于童书和插画。从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英语系毕业后,不愿被大公司压榨和磨灭灵感的路易丝,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这条通常并不太容易的职业道路,路易丝走得很顺遂,她定期为《加拿大地理》这类杂志供稿,稿酬颇为丰厚,她还涉足严肃的社会新闻报道、热衷于儿童艺术教育,身份在作家、记者、插画家和艺术家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
除了拥有蒸蒸日上的事业,路易丝还有着不错的投资才能,案发之时,她的个人存款就有20万加币(相当于现在的36万加币/190万人民币),还不包括她名下的一些房产和地产。

图片

(和孩子们一同作画的路易丝/1978年)

认识路易丝的人,会不约而同地用“美丽”形容她。她有着异域风情的深邃五官和星辰般顾盼生辉的眼眸,以及被第二任前夫形容为“最动人心弦的笑容”。路易丝身材娇小(152cm)、身形苗条(45kg),从9岁起,她就开始练习芭蕾,成年之后,又热衷于太极这样的柔性运动,优雅挺拔的身姿,让她每一个行动转身,都宛若摇曳生姿的舞者。
然而,所有这些皮囊的美好,在路易丝的才情面前,全都相形见绌。她灵魂里那些才华、激情和活力,总是满溢而出,让几乎所有人深感自身的苍白与贫瘠。案发之后,路易丝不同时期的前男友们,都不约而同地用梦幻般的修辞形容她:
“路易丝是我见过的最有魅力的女人,我对她一见钟情。”

图片

(二十几岁的路易丝)

然而,在路易丝光彩照人的外表之下,却是一颗永远战栗不安、充满自厌与痛苦的灵魂。少女时代,因为不够白皙的中东肤色、深黑色的头发和眼眸,路易丝一直受到同学的霸凌。这种情况直到大学才有所好转,但她因此患上了焦虑症,一生都在与不知何时会来临的惊恐发作(anxiety attack)抗争。
不被爱是路易丝一大心结,她在日记中写道:
“有生以来,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有生以来,我都渴望得到那份匮乏的爱,有生以来,我都恐惧被抛弃和被拒绝,有生以来,我的灵魂都在渴望着回乡。”
路易丝的父亲艾伦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我不明白为什么路易丝觉得没人爱她,虽然我经常上班,但她妈妈总是在家的啊!”
成年后的路易丝,读了很多心灵成长和东方灵修书籍,试图去弥补灵魂深处那份缺憾,但她极度渴求的那种深刻的亲密关系,却似乎总是和她擦身而过。二十几岁和三十几岁的时候,路易丝都曾短暂走入婚姻,她身边从来不乏仰慕者,但一直无法维系一段长久的感情关系,这让她深感自卑和失败。
路易丝的第二任丈夫詹姆斯·格雷戈里(James Gregory)是个建筑工程师,1985年一场派对上,他对路易丝一见钟情,两人很快结了婚,那年詹姆斯36岁,路易丝37岁。

图片

(路易丝和第二任丈夫詹姆斯)

詹姆斯记忆里的路易丝,是个“充满活力、闪闪发光、令人兴奋”的女人,是个有点孩子气的理想主义者。婚姻初期,一切都美好得宛如梦幻,两人在后花园种满了美丽的绿植,路易丝做得一手好菜,家中的一切总是井井有条、充满情调。周末的午后,两人会携手去不远的河畔散步,路易丝在那里练习太极,詹姆斯坐在一边的长椅上读书。
当然,两人的日常并非总是如田园诗般美好,路易丝情绪波动很大,经常连续许多天沉浸在阴郁和焦虑的情绪之中。不过在詹姆斯看来,这些都是他可以接受、并愿意和路易丝一起克服的东西,但路易丝总是希望事情“马上就会变好”。
结婚周年刚过,两人就离婚了,或者可以说,是路易丝主动放弃了这段婚姻。
路易丝成长于一个智识型的家庭,她的父亲艾伦和儿女们促进感情的方式,是讨论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路易丝的哥哥和妹妹,也都属于理智克制型的人。但路易丝却不同,她是个敏感又充满激情的艺术型人格,在一个有许多智识、却没有过多情绪的家庭长大,她很可能会感受到一种“不被爱”的情感匮乏。艾伦回忆说,少女时代的路易丝,总是指着头部,然后恳求道:
“爸爸,少一点这里,”接着她会指指自己的心:“多一点这里!”
然而,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情感不那么发达的家庭长大,路易丝其实并不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她的哥哥大卫回忆说,路易丝不算圆滑,有时候甚至直言不讳得很伤人,“她并不明白,很多人想要的是同情,而不是诊断和分析。”

图片

(路易丝·埃利斯)

路易丝将爱作为终身的信仰,将它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之上,但她其实并不知晓爱与激情真正的模样。她极度渴求它们、将它们完美化,不允许它们沦为平凡庸常。所以在每一段关系的蜜月期过后,路易丝就对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深感失望。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每次失败的情感关系,都会让路易丝更加自厌自弃,不断地怀疑自己不配得到终身梦寐以求、并视为信仰的东西,更不相信自己有资格和能力,去独自得到幸福。
路易丝的前夫詹姆斯评价说:“路易丝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独自生活,她总是通过在一起的男人,尝试去解决自己生活里的问题,如果事情不遂心意,她就会换个男人。”
直到43岁那年,路易丝似乎终于寻觅到了那种梦寐以求的恋情,这个人名叫布雷特·摩根 (Brett Morgan),两人于1994年5月开始同居,路易丝失踪时,两人是普通法(common-law)夫妻。
(普通法婚姻是没有法律/宗教程序的事实婚姻。在此案涉及的渥太华地区,普通法伴侣可以在一些方面,享受与已婚配偶享有相同的待遇,所以当地媒体和官方报道中,会称摩根为路易丝的“伴侣”/“普通法丈夫”。但在魁北克,普通法婚姻不享有已婚配偶的权利,因此会称摩根和路易丝的前伴侣为“男友”,其实差别不大。)

图片

(路易丝和布雷特·摩根)

路易丝的朋友们,会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呼啸山庄》的男女主角)来形容这对情侣,因为两人的阶层和气质是如此地截然不同,但都声称,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
坠入爱河的路易丝,在日记中写道:
“和布雷特在一起/我的身体和灵魂/都沐浴在喜悦之中。”
然而,在和布雷特同居的第11个月,路易丝·埃利斯失踪了。
图片
疑点重重

1995年4月23日,渥太华警方接到了一通报警电话。报警人正是布雷特·摩根,他告诉警方,自己的妻子路易丝,在前一天(22日)午后离开了家,前往前男友约翰·迈松纳夫(John Maisonneuve)的住处,从此失去了踪影。
约翰·迈松纳夫与路易丝相识于1988年,两人在一场夏日爵士音乐节上邂逅,迈松纳夫曾经是个爵士歌手,不过没什么成就,转行后开了家杂货店。认识路易丝的时候,迈松纳夫刚刚离婚不久,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1988年秋天,他搬进了路易丝的房子,开始同居。

图片

(约翰·迈松纳夫)

这段感情持续了4年,但从一开始就磕磕绊绊,两人之间充斥着争吵,分分合合不断。1992年,路易丝爱上了布雷特·摩根,和迈松纳夫分了手。
不过,两人维持着还算友好的关系。1995年4月22日这天,是迈松纳夫女儿的生日,路易丝受邀参加小女孩的生日派对。迈松纳夫在魁北克省拉佩什市(La Pêche)一个名叫韦克菲尔德(Wakefield)的村庄里,有一栋小木屋,路易丝打算参加生日派对后,留在那里过夜,第二天再返回家中。
然而第二天下午,摩根接到了迈松纳夫的电话,后者疑惑地询问,路易丝为什么没有来参加派对?摩根又打电话给路易丝的其他朋友,也无人知晓她的行踪,于是报了警。摩根又委托路易丝一个住在拉佩什市的朋友布兰达,沿着路易丝前往迈松纳夫家的必经之路105号公路,寻找路易丝的踪迹。
第二天(24日),布兰达冒着浓重的雾色,沿着公路细细搜寻。105公路建在加蒂诺河(Gatineau River)的河谷之中,道路蜿蜒曲折,几个转弯之后,布兰达在与公路平行的加蒂诺河畔,发现了路易丝那辆黄色的铃木牌吉普车。
吉普车的车门上了锁,车子的后座上,放着路易丝的过夜旅行袋,里面还放着要送给迈松纳夫小女儿的礼物。副驾驶座位上的手包里,银行卡和现金安然无恙,吉普车车况良好,油箱内油量充足,可路易丝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图片

(布兰达发现了路易丝汽车)

路易丝形象高雅出众,又是个自由作家兼记者,被各大媒体视为“自己人”,所以她的失踪,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布雷特·摩根也高调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恳求观众帮助寻找他的“终生挚爱”。不仅如此,他还自行组织了一个搜寻小组,在路易丝前往韦克菲尔德村的必经之路上,亲自向过路的车辆分发传单。
图片(布雷特·摩根接受采访)
渥太华警方也在第一时间展开了调查,主持调查的罗伯特·普尔弗(Robert Pulfer)警探,第一时间就前往路易丝和摩根同居的住所查看。路易丝的住所一尘不染,所有东西都摆放得井井有条,但普尔弗警探却注意到,卫生间那方崭新的浴帘,有一个扣环挂错了位置。
普尔弗警探不动声色地将这个细节牢记在心,他又向摩根再一次确认路易丝的离家时间。
“下午1点15分左右,她打算去迈松纳夫家,给他女儿过生日。”
摩根接着补充说,路易丝虽然早就和这个迈松纳夫分了手,但他仍然一厢情愿地对她纠缠不休:
“比如21日那天晚上,我和路易丝正惬意地看电影,享受着二人世界,他就打来电话找路易丝,喋喋不休了一个多小时……”
接下来,普尔弗警探又前往迈松纳夫的住所,他对摩根的说法矢口否认:
“他胡说八道!我那天和路易丝最多聊了10分钟!”
不过迈松纳夫也承认,自己对路易丝余情未了,但他绝不是个单方面执迷于前女友的可怜虫:
“我最近感觉,路易丝的感情天平,又向我这边倾斜了——要是我愿意,估计我们很快就会复合……”

图片

(普尔弗警探)

两个男人各执一词,三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路易丝究竟是主动离家出走,还是在半路途中发生了意外,抑或是遭遇了不测?
这起案件有太多的可能性,渥太华警方觉得,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嫌疑人。他们首先将摩根带到警局,打算详细询问他,和路易丝是如何相遇的,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谁知摩根一开口,就语出惊人:
“我在1978年,杀了一个妓女。”
图片
致命邂逅

时间回溯到1992年,摩根与路易丝的邂逅,缘于一桩惊天的的司法丑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大卫·米尔加德冤案。那个时候,这起案件吸引了包括路易丝在内的、几乎所有加拿大公众的目光,而因为杀死妓女而服刑的摩根,正是该案的证人。
1969年初,16岁的大卫·米尔加德(David Milgaard),正开心地和两个朋友一起旅行,他们在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停留了几日,看望住在那里的另一个朋友。
三人停留期间,20 岁的卫校学生盖尔·米勒(Gail Miller),在附近的雪地里惨遭奸杀,警方在没有任何实质证据的情况下,通过刑讯逼供和诱导证词,将大卫·米尔加德指控为凶手。米尔加德被判处终身监禁,上诉也被驳回,他在狱中惨遭强奸,几次企图自杀,就这样度过了23个年头。
所幸,米尔加德的母亲乔伊斯(Joyce)和律师都没有放弃,二十几年如一日地为他的清白四处奔走,1991年,最高法院终于批准对米尔加德进行重审。

图片

(米尔加德和母亲乔伊斯)

米尔加德的遭遇,深深牵动了路易丝·埃利斯的心。因为从小遭受的霸凌,路易丝成年之后,一直热衷于社会公正议题,这件事让她备受触动,她打算以米尔加德为主角,创作一本小说。为了收集资料,路易丝申请在最高法院,对米尔加德重审案进行旁听,在这里,她遇见了布雷特·摩根。
不过,摩根并非司法人士或者其他旁听者,而是一名还在监狱服刑的囚犯。摩根当时作为辩方(米尔加德那方)关键证人出庭,他作证说,自己曾经亲耳听到一个名叫拉里·费舍尔(Larry Earl Fisher)的前狱友,吹嘘自己才是杀死盖尔·米勒的真凶。
图片(关于摩根作证的报道/The Standard/1992-02/17/P10)
对摩根来说,这样作证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囚犯间会将告密者,视为不可饶恕的“叛徒”,实际上,摩根作证的时候,一张脸就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
在路易丝眼中,摩根的举动非常勇敢和高尚,摩根作证结束,被法警护送出法庭的时候,她冲动地追了出去:
“我觉得你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勇敢。”
摩根微笑着俯视着路易丝:
“谢谢你!”
在这之后,路易丝和摩根开始通信。摩根告诉路易丝,自己来自艾伯塔省(Alberta)的首府埃德蒙顿(Edmonton),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有一个很凄惨的童年,母亲对自己冷漠忽视,很小的时候,他就遭受过陌生男人的性侵。不幸的童年经历,让自己长大后沉湎于酒精和毒品,23岁那年,他在吸毒的恍惚中,误杀了一个妓女,被判处过失杀人。
摩根的书信写得恳切动人又情意绵绵,他告诉路易丝,自己深深悔恨年少时犯下的罪行,也一直努力改过自新。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除了在米尔加德案中作证外,他还曾带领18名狱友,一起抗议和向媒体曝光监狱的黑幕。

图片

(摩根带领狱友抗议监狱方的饮食虐待/Calgary Herald/1981/07/02/·P2)

这些事情,深深打动了崇尚公正和人道精神的路易丝,她觉得摩根是个误入歧途、但本心依旧良善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拥有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1994年5月,路易丝动用了人脉,帮助摩根获得了假释资格,她开着那辆黄色吉普车,将摩根接到了自己的家中。路易丝在壁炉上悬挂了欢迎标语,还特意订购了一个冰淇淋蛋糕,摩根在路易丝舒适的寓所中,惬意地住了下来。路易丝为摩根买了一辆皮卡车,还给了他不少钱,帮助他站稳脚跟、启动自己的事业(一个苗圃公司)。
不过,路易丝的家人和朋友,虽然知道摩根“有前科”,但都不知晓他真正的案底,路易丝的父亲艾伦,一直以为摩根是因为“诈骗”入狱的……

图片

(布雷特·摩根)

摩根将自己和路易丝的相识经历全盘托出,这让警方大为震撼,摩根这样有伤害女性前科的罪犯,自然应该重点调查,但警方也不愿意妄下结论。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的犯罪记录,就妄下结论将他视为凶手,那同样是一种偏见和不公,另外摩根的表现,也和警探们经验里的“典型真凶”不大相同。
比如,路易丝失踪后,摩根在第一时间就报了警。路易丝是成年人,如果摩根没有报警,那么警方根本无权调查立案,假设摩根是真凶,对他来说,难道不是路易丝遇害这件事,发现得越晚、相关证据消失得越多越好吗?
路易丝失踪之后,布雷特·摩根也似乎的确心急如焚,一直苦苦寻找路易丝的踪迹。他在媒体面前的表现,堪称情深意切、令人动容,很多罪犯在镜头前,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马脚,但警方的犯罪专家们,仔细研究了摩根的各种微表情,却没有发现任何破绽。

图片

(独自寻找路易丝的摩根)

另外,表面看来,摩根也没有杀人动机,路易丝的失踪,反而会让他陷入窘迫的境地。虽然作为普通法丈夫,摩根有可能获得路易丝的财产,但那要根据遗嘱而定,而且要等到路易丝失踪7年,法律上能被证实死亡之后。因此,杀害路易丝对毫无个人积蓄、经济上完全仰仗她的摩根来说,实在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问询摩根过程中,警方意识到,除了摩根和迈松纳夫,可能还存在另一个嫌疑人,那就是摩根曾经指证过的前狱友拉里·费舍尔。因为摩根的证词,本以为自己逍遥法外的费舍尔,终于因为盖尔·米勒的奸杀案受到调查。但因为缺乏关键性证据,费舍尔没有被起诉,他在路易丝失踪前不久被释放了。
费舍尔是个作恶多端、性格狠戾的“犯罪大佬”,难道说,他为了报复摩根对自己的“背叛”,杀害了他的“终生挚爱”路易丝?

图片

(拉里·费舍尔)

然而,经过一番审慎的调查,警方确定费舍尔和迈松纳夫,都有牢靠的不在场证据,案子的最大嫌疑人,又兜兜转转回到了布雷特·摩根身上。
虽然警方没有先入为主,将有前科的摩根视为最大嫌疑人,但对他的调查一直低调有序地进行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警探们在摩根身上,发现了第一个重大疑点。
图片
“改过自新的人”

前文说过,路易丝的黄色吉普车,被遗弃在加蒂诺河畔,手提包里的银行卡和现金都安然无恙。虽然这几乎排除了抢劫图财的可能性,但警方还是调出了那张银行卡的取款记录。
结果,警方赫然发现,这张银行卡曾经在22日下午2点15分,取款280加币。警方又调出了监控录像,虽然像素模糊,但他们一眼认出,取款者是布雷特·摩根。
按照摩根的说法,路易丝22日下午1点15分开车离家,这张银行卡也由路易丝随身携带,一直放在钱包里。那么,要如何解释,在路易丝离开一小时之后,这张银行卡竟然“飞”到了摩根手中,取款后又“飞”回了车门紧锁、被遗弃的吉普车里?
警探们又前往银行,查询路易丝的账户,结果发现,路易丝失踪前不久,曾有好几次大额提款(总共将近20000加元)。路易丝还曾愤怒地致电银行,指责他们操作失误,银行方也相当委屈,因为他们明明是按照路易丝的签名支票进行转账。
最后,路易丝亲自来到银行,找到经理丽莎·科斯特洛(Leisa Costello)质问此事,结果发现,支票上的签名是布雷特·摩根伪造的。

图片

(银行经理丽莎·科斯特洛)

科斯特洛告诉警探们,路易丝当时似乎很受打击,虽然她督促路易丝立刻报警,但路易丝却请求银行方不要声张,表示要自己私下处理。就在失踪的前一天,路易丝还曾致电科斯特洛,询问摩根是否“还了钱”?当得到否定答案后,路易丝愤怒地挂断了电话。
这样一来,摩根杀害路易丝,也有了充分的动机,他正身处假释期,如果路易丝就此事向警方报警,那么再次犯罪的他,无疑会重返监狱。
于是,警方开始对摩根进行深入的背景调查,摩根的过往经历,虽然在“大事件”方面,和他对路易丝和警方的自述还算一致,但细节上却迥然不用。
摩根出生于1954年或1955年,比路易丝小7岁(有报道称摩根与路易丝同龄,应是错误或者摩根谎报了年龄),他的确来自埃德蒙顿,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他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
摩根的母亲名叫格蕾丝(Grace),是一所医院的文员,为了能够抚养四个孩子,格蕾丝吃过很多苦,但摩根对母亲的付出毫不感激,反而怨恨她留不住男人。摩根的妹妹肖娜(Shauna)回忆说,少年时代,摩根曾将母亲逼到墙上,用刀指着她的喉咙,咆哮着声称,自己的一切失败和不顺利,都是母亲的错:
“因为你不让我有爸爸!”
从童年时代,摩根就行为不端,他私闯邻居家、破坏财物、行窃……另外,虽然摩根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在少年时代曾遭受陌生男人的猥亵,但肖娜对此并不相信:
“他说的谎话实在太多了。”
高中还没毕业,摩根就离开了家,和家人不再联系(除了向母亲要钱),直到1980年,摩根因为杀害妓女受审,他的家人才又在法庭上看到了他。
因杀人而入狱之前,摩根至少结过两次婚,而且坐过一次牢。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桑德拉(Sandra),16岁时和摩根奉子成婚,婚后她才发现,虽然丈夫自称已经18岁,但其实只有15岁。
这段暴风雨般的婚姻维持了2年,桑德拉回忆说,自己当时也是个脾气火爆的“小辣椒”,但摩根的所作所为,却让她至今心有余悸。
桑德拉记得,一次吵架后,两人似乎已经和好了,没想到睡觉时,摩根突然用枕头捂住自己的脸,无论她如何反抗求饶,摩根都充耳不闻,直到桑德拉缺氧昏厥,摩根这才罢手。
生下儿子克里斯(Chris)一年后,桑德拉又怀孕了,一天,摩根带着桑德拉和一岁的儿子,在高速公路上和一辆卡车飙车,车子失去了控制,冲进路边的水沟里,桑德拉流产了。在那之后,桑德拉决定离开摩根,后者勃然大怒,对她拳脚相加,并威胁要杀掉儿子克里斯:
“你要当我的老婆到死,只有死亡,才能把我们分开!”
桑德拉假装屈服了,痛哭流涕地发誓要“痛改前非”,第二天,摩根一离开家,她就抱着儿子登上了飞往老家因纽维克(Inuvik)的航班。一年之后,桑德拉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州度假,摩根从桑德拉祖母那里,打听出了她的行踪,即刻尾随而至。
摩根打扮得衣冠楚楚,声称自己正和朋友开餐馆,在当地也结交了不少有钱人,但桑德拉很快发现,摩根经常从这些人家中盗窃银器和珠宝,她立即离开了佛罗里达,临行前偷偷报了警,摩根殷勤地表示要亲自送机(他还不知道报警的事),结果不仅人没有出现,桑德拉的旅行箱也不见了踪影。
不过,虽然不得不两手空空地回到老家,桑德拉仍然深感庆幸,因为从那之后,自己总算是摆脱了摩根的纠缠。随后不久,摩根也因盗窃罪,首次锒铛入狱。

图片

(布雷特·摩根)

时间来到1975年,从佛罗里达州监狱出狱后,摩根回到了老家埃德蒙顿,在这里,他遇见了第二任妻子克里斯汀·雷曼(Christine Reimann)。
克里斯汀当时20岁,从小到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佳,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无所事事了两年后,克里斯汀觉得自己不能再虚度光阴,她报考了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的动物学专科课程,准备毕业后当一名动物饲养员。
临近开学的时候,克里斯汀在阿尔伯塔大学的校园里,邂逅了布雷特·摩根。摩根告诉她,自己也刚刚被阿尔伯塔大学的医学院录取,将来会成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他还向克里斯汀提议,要不要一起合租一间公寓?
自费入学的克里斯汀,预算本就捉襟见肘,这个提议让她心花怒放,两人合租了大学附近的一间公寓,很快由室友变成了男女朋友。等到秋天来临,克里斯汀按部就班地去上课,摩根也似乎每天忙忙碌碌,踌躇满志地进行着各种“研究计划”,但克里斯汀后来意识到,他实际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做。
摩根告诉克里斯汀,自己和前妻桑德拉遭遇过一次严重的车祸,肇事司机撞死了他们的女儿,所以即将会有一笔巨额保险赔偿进账。摩根的表现,也确实像一个“未来有钱人”,他为两人的公寓添置了不少豪华家具,对克里斯汀更是慷慨大方,告诉她不必为房租和水电费犯愁,自己会支付一切费用。
没过多久,摩根又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有个富有的姑姑刚刚过世,给他留下了一笔巨款和一大片土地,但前提是,他必须和“妻子”平分,他开始软磨硬泡,要克里斯汀和自己结婚。
最终,克里斯汀妥协了,两人在一个朋友家举行了非正式的婚礼,两人的戒指,也由克里斯汀出钱购买。婚后不久,几个彪形大汉出现在两人的公寓门口,将摩根添置的豪华家具,全部搬上了车,因为用支票赊账的摩根,户头上根本无钱付款。摩根则狡辩说,是前妻桑德拉为了报复自己再婚,刷爆了自己的信用卡,然后不由分说拉着克里斯汀去度蜜月。
然而过了几天,克里斯汀接到了房东的电话:
“亲爱的姑娘,我不得不催你,但你俩一直就没付过房租……”
虽然摩根再次抛出了好几条借口,但克里斯汀知道,自己必须离开这个男人,她在返回埃德蒙顿的途中,向摩根提出了分手。
“布雷特,我要离开你,你姑姑的遗产我分文不要,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让我走。”
摩根登时火冒三丈,他一把掐住克里斯汀的脖子,疯狂地破口大骂:
“我要是得不到你,那谁也别想!你这个婊子,我要杀了你!”
说着他放开近乎窒息的克里斯汀,重重踩下加速器,一边在路上横冲直撞,一边怒吼:
“谁也不能离开布雷特·摩根——我们一起死吧!”
当时,克里斯汀觉得自己必死无疑,她用尽全部的力气,爬到后座下面,蜷缩着身体,用双手护住头部。突然间,克里斯汀感觉车速慢了下来,原来是因为前方有事故发生,警方设置了路障。
克里斯汀抓住机会,不顾一切地跳下了车,摩根死死扯住她的夹克,但克里斯汀奋力挣脱了,她在路上拦住一辆出租车,终于逃回了母亲家。在母亲家躲了一年之后,克里斯汀才鼓起勇气,重新回到埃德蒙顿继续学业,她和摩根再没有交集,直到1978年,她在当地报纸上,读到了摩根在梅菲尔德旅馆(Mayfield Inn)杀害妓女的消息。
受害者名叫格温·特尔福德(Gwen Telford),死时21岁,是个少女妈妈,独自抚养3岁的女儿,这是她沦落风尘的主要原因。格温和摩根并不是陌生人,摩根当时又有了一个未婚妻,两人当时正在一栋公寓里同居,格温是他们的邻居。摩根的未婚妻回忆说,摩根不喜欢格温,总是说一些侮辱性的言论。
1978年11月3日这天,摩根和另一个女性朋友,将格温带到梅菲尔德旅馆。他命令格温脱光了衣服,将她的双手绑在床柱上,拿走了她的钱包,然后一边用双手狠狠扼住格温的喉咙,一边喊道:
“去死吧,婊子!”

图片

(关于此案的报道/Edmonton Journal/1978/11/15/P1)

那个女性朋友躲在卫生间里,吓得不敢出声,她后来作证说,摩根当时根本没有吸毒,仅仅和自己一起分喝了一瓶红酒。摩根的未婚妻也表示,摩根的神志很清醒,他还冷漠地告诉自己,之所以杀死格温,仅仅是因为她“死期到了”。
摩根杀死格温之后,将尸体丢在旅馆里,扬长而去。4个小时之后,格温的男友发现了尸体,但有案底在身的他,选择了拔腿就跑。警方展开了好几天的追捕行动,才将这个男友抓捕归案,这也让摩根和他的律师,在日后的庭审时,炮制出一套阴谋论,声称摩根是“地下社会”的“替罪羊”,几个人证也是被胁迫和收买的。
再加上受害人的风尘女子身份,以及摩根在法庭上颇有说服力的精彩表演,他最终于1981年被判处过失杀人,服刑10年。再加上他此前犯下的诈骗、伪造和盗窃等多项罪名,数罪并罚后,摩根在狱中服刑了13年后,在路易丝的帮助下,才成功假释出狱。
摩根的假释成功,虽然少不了路易丝的帮助,但他自己在狱中的表现也堪称优秀,假释官和心理医生,都对他印象不错。即使在调查初期,渥太华警局经验丰富的警探们,也觉得摩根“坦率真诚”——所以,不能指责路易丝轻信和“不识人”,布雷特·摩根本身,就是一个骗术精湛的犯罪高手。
警探们推测,22日路易丝离家之前,和摩根发生了争吵。要么是因为摩根伪造支票的事情暴露,路易丝勒令他还钱,并威胁报警;要么是看透了摩根真面目的路易丝,决定要和他分手(很可能要回到迈松纳夫身边)——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摩根无法允许和容忍的,他很可能掐死了路易丝后,用浴帘包裹尸体,将车子开到加蒂诺河畔,沿途还用路易丝的银行卡取了款。
抛尸之后,摩根弃车独自返回家中,匆匆换上新的浴帘,慌忙中挂错了扣环。另外,摩根选择的弃车地点也充满心机,那里距离迈松纳夫的住处很近,摩根选择这里,可以陷害路易丝这个前男友,转移警方的注意力。

图片

(渥太华通往韦克菲尔德村的105号高速公路)

虽然现在警方确信,布雷特·摩根就是真凶,但他们掌握的证据,并不足以将他定罪。检察官也告诉警探们,如果找不到路易丝的尸体,这起案子甚至很难立案。警探们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秘密监视摩根,并监听了路易丝家中的电话,这一天,监听录音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声音。
这人自称玛丽,似乎和摩根很亲近,警探们登时一头雾水,在之前的调查中,从未发现这个女人,她究竟是什么来头?
(全文18,397字,下周三发布文字版下篇。有兴趣的朋友现在就可以在小宇宙和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的没药花园账号上收听全文版的有声书哦。
看看你读过这些吗?⬇️
🔗富豪女交警失踪,两女儿心急报案,罪恶秘密竟藏在她们准备的母亲节蛋糕里……
🔗寄生上流:中国导游跨国追随80岁亿万女富豪,携全家移民鸠占鹊巢
🔗上海小红楼:女人血泪铸成的“通天塔”
🔗母亲神秘失踪,11岁男孩在家“卧底”,和警长联手把父亲送进监狱
参考资料:

Murder She Solved: True Crime/S01E01/2010-09-11

Hardcover Mysteries/S01E07: 'Kathy Reichs'/2010-11-20

The Case That Haunts Me/S02E04/ 'Second Chance”/2019-09-07

The Ottawa Citizen/1998/03/06·P1

The Ottawa Citizen/1997/12/04·P41

The Ottawa Citizen/1998/03/06·P37-40

The Ottawa Citizen/1998-01-17·P51

The Ottawa Citizen/2013/03/06·P21

The Ottawa Citizen/1997/11/05·P29

https:///news/canada/mother-of-four-tells-how-she-turned-sleuth-to-catch-a-killer-and-solve-an-ottawa-murder

https://www./news/scottish-news/scots-gran-who-snared-psycho-1741615

本文作者:安非锐,编辑:大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