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湖山古道,风景这边独好

 新用户9478w5cO 2024-06-08 发布于安徽

休宁海阳中学:丁顺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李叔同的《送别》,道出了多少古徽州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那种背井离乡的酸甜苦辣与无奈。

徽州地狭人稠,土地贫瘠,不足以维持生存,于是大量本地居民要外出经商。经商出去的路途,大多靠的是徽州的母亲河新安江,祁门、婺源等地靠的是饶河水系的阊江和星江。其次就是靠星罗棋布的徽州古道,古道蜿蜒,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江浙沪,也连着南昌、武汉、广州等地,它们连着无数徽州人的乡愁,历史上有著名的“九龙出海”之说。

徽杭古道,是在徽州与江浙之间,开辟出了一条成功生存之道。紧随其后的“徽开古道”“徽安古道”“徽饶古道”“休婺古道”“箬岭古道”“高湖山古道”等,数百条大小不一的古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含辛茹苦,筚路蓝缕相继建成,形成了“满目青山潜龙在,古道绵延通四方”的徽文化大格局。

高湖山古道,顾名思义,是指通往皖赣边界著名佛教圣地——高湖山的古道,其实在历史上属于徽饶古道的一段,从今天的泉水养鱼第一村——板桥乡徐源村,通往婺源县沱川乡沱川村,这里称之为吊石岭古道。

在垭口处,立着一块痕旅斑驳的石碑,记载着四条古道前行的方向:“左边:上山往高湖山,下山往庄(漳)前;右边:平路往沱川,下岭往察关。”立碑人为高湖山的自公和尚。通往高湖山的古道清一色的石板路,只是曲折有致,蜿蜒如龙。高湖山的最高峰“摩天顶”,海拔1116.6米。相传高湖山上有一汪湖水,在高湖山巅峰秘境中,这一汪清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宋代诗人汪铭燕《题高湖山》云:“晴峦界断半边秋,雾锁山腰白浪浮。无数小峰时出没,湖光万顷点轻鸥。”

古时,高山湖边建有高湖寺、高湖书院。相传寺院始建于宋,兴盛于元,明正德年间由僧人结茅成庐,名“白云庵”。

其后,由休宁石田财主汪德善捐资发起兴建,名“白云古刹”。高湖山古道为古时香客朝觐之路,以高湖山为中心,呈放射状通往山下休宁、婺源各村庄,是徽州古道中极为少有的“佛道”。

现在人称的高湖山古道,是指从板桥徐源村始至“白云古刹”止,全程约11公里。古道全部采用长约110~150公分左右的青石板铺就而成。两边是碧绿的茶园和郁郁葱葱的林海,沿途有虎岩、龙岩、狮岩等众多天然巧石。

据“白云寺”老庙祝说,从徐源的岭脚,至“白云寺”,其间共铺架18座用整块青石板铺就的石桥,整条古道,巧妙地设计成与佛教息息相关的上乘数九九八十一道弯,寓意“弯弯皆平安”;八九七十二道拐,寓意“拐拐百病甩”。古道沿途还建有“饮泉亭”“分岭亭”“土地庙”等人文景观,不过现在大都已倒塌不全,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风霜雪月,留下的大多是历史的传说,让人感慨万千。

现在高湖山上的白云古刹,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已经初步修复完善,又有了晨钟暮鼓,仿佛是天籁之音,令人神往。

工作之余,我也游历了不少知名徽州古道,深深地被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独特魅力所吸引,也完全被它那绚丽多彩、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底蕴所折服。

每每踏上古道,就如同踏在历史的音键上,每一脚下去,都能听到历史的琴音。走在古道上,每一块石板、每一座石桥、每一座路亭、每一道关隘、每一块碑刻,无不流淌着浓郁的徽州文化,演绎着古道上的传奇故事。

每每徜徉在古道上,眼前就会浮现出徽文化代表元素的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菜及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方言等人文景观。

  

每每走在古道上,山涧那清澈的溪流、郁郁葱葱的竹林、古朴的村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不充满大自然的魅力,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脑海中不觉得就浮现出明代著名诗人汤显祖笔下的:“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牟回首,忽再看,茫茫古道几回探,禅风拂柳竹叶沙,夕阳山外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