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砭石调理胃下垂?

 新用户9780Wor5 2024-06-08 发布于北京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以下,属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范畴。多发生于瘦弱身高者,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上腹坠胀,或疼痛,或不适感,久立后加重,平卧减轻或消失,或伴有胃脘饱胀、厌食、恶心、嗳气、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陷而致脏腑下垂。

  【诊断】

  X线钡餐透视可以确诊,可见胃小弯切迹或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胃呈长钩型或无力型,上窄下宽,或整个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根据胃下垂的程度可分为Ⅰ、Ⅱ、Ⅲ度。

  【辨证】

  脾虚气陷。

  【砭石调理】

  1.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2.基本操作及处方

  a.使用砭砧阔面在中脘、气海穴施以振法;

  b.督脉自大椎穴至长强穴熨法;

  c.脾之大络砭磙滚法;

  d.胃俞、脾俞、足三里点压;

  e.百会、中脘穴守法。

  3.加减

  满闷、恶心加公孙、内关点压和降胃气。

  4.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配背部胃俞、足三里共同补益胃气;气海、脾俞可健脾益气,补中和胃;督脉、百会、脾之大络共同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医案举例】

  徐女士  38岁  报社编辑  2000年6月

  该患者身高1.77米,体重58公斤,形体极瘦,肌肉松弛,面色 白,动则气喘。患Ⅱ度胃下垂3年余。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无力。

  砭石调理:大椎周围刮法,长强、八髎熨法,下脘、神阙振法,胃、脾俞、大包、足三里点压、百会守法。每次40分钟,每周2次,5周后面色渐华,气喘消失,肌肉渐丰,体重增加2公斤。一年后检查胃已恢复生理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