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新用户7976nFDp 2024-06-10 发布于福建

我们曾经在本栏目的前言中,讨论过《太极图》“伏羲女娲交媾图”“珥鱼图”、以及“珥蛇图”之间的关系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我们曾经说,《太极图》“伏羲女娲交媾图”一样,都是表现一种简单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人面鱼纹图”也就是“珥鱼图”,就和“珥蛇一样,都是表现一种复杂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那么,在这里,我们再看《太极图》“伏羲女娲交媾图”,她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不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需要有一定的洞察能力才能够发现呢?

但是,她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却不需要什么知识水平,反倒是那么简单、那么直观地就能够显而易见。

比如,《太极图》里进行“对立统一”的,是两个“鱼”图腾;而“伏羲女娲交媾图”里进行“对立统一”的,是两个“蛇身人首”的图腾,她们这两种图腾的不同,是不是就无须什么洞察能力,即便是没有任何基本的文化知识的一个文盲,也都能够显而易见呢?

而她们的这种相同,显然是来自于理性,是来自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他们的这种不同,就是来自于感情,来自于不同的时代,或者古代不同部落的各自坚守。

往更深的层次去看,《太极图》里,两个“鱼”图腾都变化成了两条抽象的“几何鱼”;而“伏羲女娲交媾图”里,两个“蛇身人首”的图腾,显然都还是一种原生态,都还是它们本来的样子。

这显示了她们之间的进化阶段的不同。

《太极图》里的两个“鱼”图腾变化成两条抽象的“几何鱼”的原因,显然是为了配合完成一个圆形的几何构图——《太极图》总体上是一个圆。

那么,“伏羲女娲交媾图”里的两个“蛇身人首”的图腾是一种原生态,没有经过什么几何构图性的改造,更没有使整个图象在整体上成为一个圆,它的这种形式,显然是和“人面鱼纹”图以及“珥蛇”一样,都是属于一种原始的、宗教性的戏剧化表演形式。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所以,为什么《太极图》是一种几何构图性的形式,总体上是一个圆,而“伏羲女娲交媾图”总体上是一种原生态,没有经过几何构图性的改造,更没有使整个图象在整体上成为一个圆,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性的戏剧化表演的形式呢?

这就说明,《太极图》相对“伏羲女娲交媾图”,因为时代的不同,具有文化发展层次上的不同,“伏羲女娲交媾图”是属于宗教,而《太极图》则是属于哲学。

我们看一看《河图》《洛书》中的“点数”成象,再看看《太极图》中的几何构图性的表达,她们这三种图象,是否都是属于一种抽象的数学性表达呢?

而数学,就被人们称为是一门“抽象的哲学”

所以,《太极图》里的思维水平,跟《河图》《洛书》里的思维水平是一致的,都是已经超越了人类蒙昧的宗教信仰阶段,进入到了人类理性思考的哲学认知阶段。

这就是说,“伏羲女娲交媾图”是一种原始的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表达,是一种建立在蒙昧的宗教意识上的表达;而《太极图》则是一种高级的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表达,是一种建立在理性的哲学认知上的表达。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那么,作为一种理性的哲学认知的表达,《太极图》这样的表达,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我们先把注意力回归到《太极图》的圆形构图上来吧。

为什么《太极图》的整体上的构图,会是一个圆呢?

这就令我们不能不想起《易经·系辞》里所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等等。

其实,“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何止是伏羲氏呢?

我们的祖先们,应该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

那么,我们的祖先们“仰观天文”会看到什么?“俯察地理”又会看到什么?“远取诸物”会看到什么?“近取诸身”又会看到什么?

他们会看到圆圆的太阳、月亮、星星、组成了一个圆圆的天空,而天空中的星宿,却都是不圆的。

他们会看到圆圆的植物种子、圆圆的动物的卵或者蛋,一旦萌动而变化成了生气勃勃的个体,那就都不是圆的了。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所以,圆,意味着什么?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圆,就意味着事物是处在原始的阶段。

所以,《太极图》的圆形构图,说明了什么呢?

就是说明了,她是象征事物的一种原始状态。

而这个圆的内部,是两条“几何鱼”——这个圆是由两条“几何鱼”“对立统一”的形式构成的。

这就说明,一个原始性的事物,其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就是由两个个体方面所组成的“对立统一”

这个认知,其实只要仔细地观察一下动、植物进行雌、雄交配,然后产生下一代的这种普遍现象,就可以领悟出来。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动、植物的胚胎——精卵细胞,就是由雄性动、植物的精细胞,和雌性动、植物的卵细胞、两个个体的相互结合所组成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与结构”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那么,为什么两个“几何鱼”,又会是“阳鱼阴眼,阴鱼阳眼”呢?

我们首先应该确定,《太极图》中的两个“几何鱼”,确实是由两个“鱼”图腾——“鱼”演化而来的。

而根据我们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最基本的世界观,每一条“鱼”,必定是具有“形而上”的灵魂,和“形而下”的肉体两个部分。

其中,灵魂就是“道”,就是“秩序与惯性”;肉体就是“器”,就是“关系与结构”

所以,《太极图》中的“形而上”“鱼眼”,是代表个体的“形而上”的灵魂,也就是代表个体的“道”,代表个体的“秩序与惯性”“形而下”“鱼体”,是代表个体的“形而下”的肉体,也就是代表个体的“器”,代表个体的“关系与结构”

这就是说,《太极图》象征的是由两个基础性的个体在环境的压力下,相互联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高级性的个体;是两个基础性的“秩序与惯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与结构”,在环境的压力下,相互联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高级性的“秩序与惯性”及其“关系与结构”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一个基础性个体——一个基础性“秩序与惯性”及其“关系与结构”,就是“一”

两个基础性个体——两个基础性“秩序与惯性”及其“关系与结构”,就是“二”

两个基础性的个体在环境的压迫下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新的高级性的个体——两个基础性的“秩序与惯性”及其“关系与结构”在环境的压迫下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新的高级性的“秩序与惯性”及其“关系与结构”,就是“三”

“三”,又可以复变为“一”,进行一轮新的发展,就是“三生万物”

那么,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新的高级性个体的两个基础性个体,为什么它们的“秩序与惯性”“鱼眼”)是阴性,其“关系结构”“鱼体”)就是阳性;它们的“秩序与惯性”“鱼眼”)是阳性,其“关系结构”“鱼体”)就是阴性呢?

根据“阴阳”文化中“阴为静,阳为动”的常识来看,“秩序与惯性”是阴性,就表明它相对没有变化;“秩序与惯性”是阳性,就表明它相对发生了变化。

而保持既定状态不变,是“秩序与惯性”的本性,这个本性会与环境的变化发生矛盾,导致本性在受不住环境压力的时候,才发生变化。

所以,《太极图》“秩序与惯性”相对没有变化(“鱼眼”阴性)的个体,就相对为“强势个体”“秩序与惯性”相对变化了(“鱼眼”阳性)的个体,就相对为“弱势个体”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那么,为什么强势个体的“鱼眼”——“秩序与惯性”相对不变,它的“鱼体”——“关系结构”反倒是相对变化的;而弱势个体的“鱼眼”——“秩序与惯性”相对变化,它的“鱼体”——“关系结构”反倒是相对不变的呢?

其实,保持既定状态不变,是“秩序与惯性”的本性,也就是个体的本性。

所以,通常情况下,强势个体因为抵抗环境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强,它就应该是相对不变的,它的“秩序与惯性”及其“关系与结构”都应该是相对不变的;弱势个体因为抵抗环境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它就应该是相对变化的,它的“秩序与惯性”及其“关系与结构”都应该是相对变化的。

但是,这里的情况,显然是反常的,反常到强势个体的“关系与结构”发生变化,弱势个体的“关系结构”反倒不变了。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常情况呢?

我们再仔细看这个《太极图》,她不光是这一点反常,她还有更反常的地方呢。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阴阳”文化的常识来说,不是“下为阴,上为阳”“左为阴,右为阳”,也就是“下为弱,上为强”“左为弱,右为强”吗?

可是,这个《太极图》里面,为什么是强者在属于“弱者之位”的左边,而弱者却是在属于“强者之位”的右边呢?

这不是更加反常,更加地违反了“阴阳”文化的常识吗?

而她的这个反常或者更加反常,肯定都是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在于,她这个《太极图》象征的,是事物在变化状态中的一个截面,是事物在原始发展阶段中的“关系结构”之最终模式。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发展变化的。

那么,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关系结构”,从前到后,都是一样的吗?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形态都是一样的吗?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关系结构”,从前到后,肯定不会都是一样的。

就像放电影一样,每个时段的电影胶片上的图像,都会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这众多不同的“关系结构”中,《太极图》要选取其中的哪一种“关系结构”,才能够代表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的“关系结构”呢?

那就是事物在其最后时刻的那一种“关系结构”

因为,这一时刻的“关系结构”是从前面所有的“关系结构”逐步演化而来的,它会包含前面所有“关系结构”的演化过程。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理解,为什么这个《太极图》里面,是强者在属于“弱者之位”的左边,而弱者却是在属于“强者之位”的右边呢?

那就是因为,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起作用。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这个“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任何一个“道”,任何一个“秩序与惯性”,它的本性,就是保持自己的既定状态不变。

而如果环境状态违逆它的这个本性,也就是相对它为“反者”,那么,它在“反者”的作用下,就必定会“动”,就必定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那么,如果有选择,这个“道”,这个“秩序与惯性”,是会直接扛下“反者”的作用,而使自己的既定状态不打折扣地变化呢?还是会与其它的“道”,与其它的“秩序与惯性”相互合作,去共同扛下“反者”的作用,从而使自己的既定状态尽量地少发生变化呢?

“道”的本性,“秩序与惯性”的本性,决定了它肯定会去与其它的“道”,与其它的“秩序与惯性”合作,共同扛下“反者”的作用,从而使自己的既定状态尽量地少发生变化。

那么,当这种情况发生,“弱者道之用”的情况,就又出现了。

就是共同合作的双方,“强者”肯定要支配和利用“弱者”,去尽力地扛下所有,使自己尽量地保持既定状态,而少发生变化。

从“交媾图”到《太极图》,就是从宗教到哲学

那么,“强者”的这个作为,会不会遭到“弱者”的反抗呢?

那肯定是会遭到“弱者”的反抗。

但是,“弱者”,会直接反抗吗?

直接反抗,那是两败俱伤,那是让自己去独自面对更加残酷的大环境。

所以,“弱者”的反抗,不会是直接反抗,而是要去联合和支配比自己更加弱势的“弱者”,通过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来完成自己蓄谋已久的反抗。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理解《太极图》吗?

《太极图》就是在“弱者”蓄谋已久,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之后,对强者进行反戈一击时的状态。

这个时候,“弱者”在总体实力上相对是“强者”,所以,它就在属于“强者之位”的右边;但是,它的“秩序与惯性”还是保持着被压迫时的对抗状态,并没有恢复到自己最初的既定状态,所以,它就还是相对呈阳性;而它的“关系结构”此时已经相对稳定下来了,不再相对变化了,所以,相对就是阴性。

“弱者”相反,原来的“强者”在总体实力上相对变成了“弱者”,所以,它就在属于“弱者之位”的左边;但是,它的“秩序与惯性”还是保持着作为支配者时的轻松状态,所以,就还是相对呈阴性;而它的“关系结构”因为受到“弱者”的反抗,就必定会发生变化,所以,就是相对呈阳性。

另外,虽然“强者”“弱者”的总体地位已经易势,但是,“强者”处在左边的上位,说明它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实力;而“弱者”处在右边的下位,说明它虽然取得了主导权,但是,它的实力相对仍然是有待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