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

 木子a 2024-06-11 发布于河南
 

 

前面发过一篇《父母,如何让孩子服你》,今天换了一个角度,说说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是因为最近看到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一个观点:有些家长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我非常赞同这种对目前家庭教育现状的看法,即:孩子小时候或完全甩给老人,或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完全不意识到坏毛病正在孩子身上一点一点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孩子也差不多该进入青春期了,父母出手想管了,孩子已经不买你的账了。


而今天引起我思考的是,父母与孩子不应该仅仅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作为成年人,咱们都会面临一个“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比如和老板、领导如何相处?和同事如何相处?和朋友如何相处?和公婆、亲友如何相处?等等还有很多,总之相处之道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智慧,是一个人情商的体现。可是说到孩子和学生,父母的观点就是“管”,老师的理念就是“教育”,我们想没想到,孩子年纪虽小也是人,人和人之间就存在着“如何相处”的问题,而且我多年来的体会是:与孩子相处好了,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接纳与接受,使我们的“管”和“教育”之路会更顺畅,会更容易达到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据此,我提出了“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问题。


最近反复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青春期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看看家长都是怎么把天聊死的》。说反复看到,是因为好几个教育平台在转载。文章内容很现实,对有心的家长会有启发,但我要说的是,青春期再聊已经有点晚,爸爸妈妈们如果在孩子尚小时就会跟孩子聊天,到了青春期阶段可就省劲儿多了。正好昨天到医院开药,一位医生问我“孩子到青春期一定逆反吗?我儿子16岁了,我们之间的沟通特别顺畅,他回到家什么都跟我们说,这正常吗”?当我知道这是父母从小引导的结果,我祝贺这位妈妈,你的教育成功了一半,这是我早就提出的观点——高明的家长会倾听。然后我也给她提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建议。


对于与孩子相处,我有几个大的前提,而且是无论孩子什么年龄段都应该尽量避免的。


1,避免居高临下。这是意识层面的。

2,避免一厢情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3,避免指手画脚。中国父母的食指最发达。

4,避免情绪失控。过激后再后悔,于事无补。

5,避免攀比意识。这是当今很多家长的通病。


在以上几个大前提下,我为爸爸妈妈们“如何与孩子相处”支几招儿:

01

陪伴

对于我来说,这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贫,因为刚刚发了一篇《再谈“有效陪伴”与“影子陪伴”》,但是如果没有陪伴何来相处?所以不得不“敲黑板”,再一次强调:用心陪伴,才有相处之说。


02

倾听

说,往往是大人们的专利,尤其是很多妈妈独享的专利。我在担任初一年级班主任时,很多孩子举手要求我给他们组织一次“控诉会”,她们的一致诉求是“控诉妈妈的唠叨”。父母如果在孩子处于牙牙学语阶段,就引导孩子述说——说他的所见所闻,也许词不达意,也许语无伦次,但你的鼓励与倾听,能够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在孩子刚上幼儿园,与父母分离焦虑时期,引导孩子诉说——这时候的说是带有情感和情绪,以及自身感受的了,比如想妈妈、喜欢或不喜欢哪位老师、跟小朋友在一起有什么问题、受表扬或者挨批评了等等,孩子的正确表达与你的耐心倾听,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有心事了,有隐私了,更要给孩子创造语言表达的环境,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时候的倾听至关重要,或许就能帮助孩子轻松迈过青春期这道坎儿。


03

共情

这个概念近几年使用率颇高,但主要出现在心理和教育类文章中,在家长和老师群体中普及率极低,而在我看来,恰恰是家长和老们,更需要增强共情意识、掌握共情能力——因为这是孩子们一个强烈的心理需求!


如果想弄清楚“共情”概念,那可复杂去了,生理学、心理学专家们都有论述,咱们没必要探讨。我只想用最浅显、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在和孩子们打交道的成年人们,共情就是走进孩子内心,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当时的情绪与情感,给孩子一个感同身受的明确暗示。因为孩子首先需要的是认同与理解,而不是解释、指责,更不是讲道理,很多子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瞬间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咱们缺少与孩子之间的“共情”。我以自己为反面教材举个例子:


小孙子在二年级时的一个周末,要完成八张语文卷子(还有其它科作业),我知道孩子很累、很烦躁,小手都要抽筋了,于是陪着、哄着、鼓励着,写完第七张时,我长出一口气,认为胜利在望了,可这时候他却爆发了,甩着手哭、发脾气,我瞬间暴怒,认为七张都写完了,就剩最后一张了,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要闹腾呢?于是我非常不冷静地抓住写好的七张篇子,吓唬他“都撕了吧,咱们不交了”!这时候孩子更委屈了,哭着质问我“您是专家吗?您在讲座的时候是专家,在家里您就是一个没文化、不讲道理的粗鲁老太太”!我虽然当时被他逗笑了,但过后真的心痛,这个痛一方面是对孙子的心疼,另一方面就是对自己不与孩子共情的自责,以大人“我认为”的心态去要求一个不到8岁的孩子,没有设身处地去体谅和理解长达数小时孩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当时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安抚和理解,就不会爆发我们祖孙二人的这场战争了。错不在孩子,在我!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无论孩子大小,“共情”都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当孩子发现你不是他的对立面,发现你是懂他的“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时,他会放下戒备心,缓解抵触情绪。母子也好,师生也罢,共情是行之有效的相处之道。


04

底线

我之所以把底线也列为相处之道,是因为目睹了一些家庭对孩子没有底线的娇惯,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孩子面前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孩子的至高无上和对长辈的居高临下,表面看起来家庭中一团和气,都相处的不错,但很可能留下隐患,因为这种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自私、自我、自大,没有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今后融入集体有难度,团队合作有障碍,家长难辞其咎。所以我要提醒的是,父母与孩子相处要共情,但不是没有底线,更不能迁就与纵容,是非底线、道德底线、行为底线等都是需牢牢要把握住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与教育孩子,学会与孩子相处很重要,陪伴、倾听、共情、底线,是我给家长们的建议,你不妨有意识的付诸行动,也许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效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