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江桥镇中心小学 王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 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2、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了解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和无私的襟怀。 三、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坐落着一座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陵园中,矗立着一座年轻战士的半身雕像,雕像旁立有花岗岩石碑,上刻“毛岸英同志之墓”7个大字,这就是毛主席长子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地。他为什么会安葬于此?主席听到爱子牺牲后又有怎样的反应呢?这节课继续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任务一:复习生字新词,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1.读词语。 2.根据文中出现的三封电报和一份批示,结合导图提示,填写关键信息。 3.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任务二:体会主席常人情感 1、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在得知爱子牺牲后,他的内心是怎样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不同的阅读符号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横线)、语言(波浪线)、神态(双横线)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学生交流 片段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动作描写。“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这些数字,写出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1)补充资料:毛岸英从小到大的主要经历 小结:联系毛岸英的经历,再来看这句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28年颠沛流离的一生的回忆。 (2)师生共读,加深理解(指生读,教师指导朗读) 通过朗读,从毛主席简单而重复的动作描写中,能够体会到一位父亲失去爱子悲痛万分、难以言表的内心。 片段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指生读,带着悲痛的心情读,教师指导朗读) (通过对毛主席的心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出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内心的巨大悲痛以及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补充资料:视频(通过视频来体会毛主席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3、在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同时,文章还写了他与毛岸英的多次分离。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写出了毛岸英的成长经历,作为主席的儿子,从不搞特殊,父子二人聚少离多。) 当自己的爱子再也回不来时,多少父亲,早已泪水涟涟,但是毛主席不能流泪,他是主席,他只能强忍悲痛,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一位父亲失子之痛的呢? 作者抓住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描写,让我们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感受到了一位痛失爱子的父亲极度的悲痛之情! 毛岸英赴朝鲜作战,不曾想竟天人永隔。作为父亲,主席的内心无比悲痛,甚至难以相信,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那么,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主席,面对朝鲜人民希望岸英葬在朝鲜的请求,他会怎么抉择呢? 任务三:感受主席伟人胸怀 1、默读第二部分,运用学习第一部分时的方法,勾画出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小组内交流、讨论,勾画出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说说能够体会到什么?)(小组代表汇报) 2、学生交流。 片段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动作和神态描写) (“强忍”“眷恋”等神态描写说明他正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抉择,表现了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领袖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片段2: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心理描写。作为父亲,谁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表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情怀。) 片段3: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语言描写。说明毛主席强忍丧子之痛,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表现了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 片段4: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从“踌躇”“黯然”的神态描写中,体会到毛主席作为父亲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从“转向”“指指”“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体会到主席一旦签字,就意味着再也见不到自己儿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这个决定太难了,他需要时间。 从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主席此时正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这些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3、“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毛主席即使有再多的不舍,还是在记录稿上签了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马革裹尸”,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说,革命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牺牲以后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小结: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我们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体会到他既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纠结中,他选择了国家,选择了大局,这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时刻牢记抗战英雄为祖国的和平奉献出的一切,战争虽已远去,历史仍有回响。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最后让我们共同观看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一段视频资料。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基础题(必做题) 2、继续搜集英雄资料,制作英雄人物档案(选做题) 板书设计: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泽东 父亲 痛失 主席 极度悲痛 爱子 葬子异国 常人情感 伟人胸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