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脾养血清热化湿法治疗肛裂脾虚血亏证案

 史仁杰大夫 2024-06-11 发布于江苏

  患者韩某,男 32岁。

  初诊(2024年3月11日):肛门刺痛不适1周,伴便血时作,平素大便日行1次,质稀薄。肛门指诊示肛管较紧,肛管后侧纵裂。舌淡红,苔薄,脉细右弱左弦。患者因工作原因要求保守治疗。诊断为肛裂(脾虚血亏证),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清热润肠。

  处方:1、内服中药:黄芪20g 党参15g 炒白芍10g 麸炒白术10g 茯苓10g 熟地黄15g 丹参6g 麸炒枳壳8g 焦六神曲10g 槲寄生15g 煅牡蛎15g 苦参4g 制附子6g 醋延胡索10g 防风10g(14剂,日一剂,200ml,水煎,早晚温服

  2、外用药物:肛泰软膏、黄芩油膏、痔瘘熏洗剂

  二诊(2024年4月1日):患者服药后大便成形,肛门刺痛偶作,仍便血。于前方基础上改熟地黄为10g,莪术4g、柴胡6g、炒槐米15g、金银花10g。(14剂,日一剂,200ml,水煎,早晚温服)

  三诊(2024年4月25日):肛门刺痛未作,偶有便血。舌淡红,苔薄,脉细涩左略弦,于前方基础上加枸杞子15g。(14剂,日一剂,200ml,水煎,早晚温服)

  四诊(2024年5月9日):前症未作,但肛门时有瘙痒。舌淡红,苔薄,脉细涩,于前方基础上加生地黄10g,配合止痒洗剂外洗

  按:肛裂是发生于肛管的纵裂样溃疡,好发于肛管的前后正中。其主要症状为排便时出现肛门疼痛,排便后肛门疼痛常进一步加重,同时常伴有便血和排便困难。肛裂在中医古籍中有“钩肠痔”“裂肛痔”“痔病”“肠痔”等病名。

  目前对于肛裂一病,根据其适应证选择相应适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各有其适应证,也各有优缺点。手术治疗有术后疼痛较重、术后切口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患者术后因肛门括约肌受损而有肛门潮湿、漏液等后遗症。保守治疗则有疗效不理想的缺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肛裂的病因为“火燥”,谓:“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因此,一般认为肛裂多因血热肠燥或血虚肠燥所致。但本案患者大便稀薄,并非大便干结导致的肛裂。老师认为,本案乃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肛肠失于滋养而易于开裂,又因脾运不力,湿浊内蕴内热,导致气滞湿热蕴结,导致排便困难,努挣而导致肛门开裂而见便血。故对于本案患者需从益气健脾养血及清热化湿行气两个方面进行治疗。

  老师在治疗本案时,使用黄芪、党参健脾益气,配合白芍、熟地以养血,共为主药。辅以茯苓、白术健脾化湿。佐以丹参活血、枳壳行气,焦六神曲消食和胃、煅牡蛎制酸和胃,槲寄生滋补肝肾以助精血,苦参清热燥湿,制附子温阳化气,醋延胡索行气止痛;防风祛风胜湿。(徐谦整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