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qyx358 2024-06-13 发布于安徽

“祸患常积于忽微”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意指灾祸常常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引人注意的事积累而成。在古代,度量单位分为尺、寸、分、厘、毫、丝、忽、微等,“忽微”是极小的单位,此处喻指祸患产生的根源。

俗话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能忽视细节,否则就容易由小而大,由量变引起质变,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南朝宋时期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后汉书·郭陈列传》中提到“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在他看来,轻微之事是重大问题的开端和来源,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说的是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东西虽轻,攒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喻指小的负面因素积累起来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只有善于明察秋毫,从事情量变的开始阶段就入手矫正,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这就是“君子慎其微”的道理。

慎于细、审于微,方能洞察先机,治疾患于“未病”,断诱惑于“初始”。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天下难事、大事一定是从简易微细的地方做起。范晔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即明智的人注重事情的细微处,注重小事小节。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言“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意指在小的事情上努力,才能干出大事业;在小事上谨慎,才能建成卓著的德行功业。

中国共产党人深谙“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的道理,注重从小事小节抓起整肃党风党纪。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摆在突出位置。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培养更加自觉的纪律意识,加强自我检视,坚决杜绝“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的错误思想,防微杜渐,时刻用党的纪律校正思想和行动,努力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其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党员干部要在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正确处理小与大、轻与重的辩证关系,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法,锻造金刚不坏之身,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努力做自我革命的表率、遵规守纪的标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