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次被写入疾病预防的维生素D,需要补充摄入吗?

 kylino0 2024-06-15 发布于浙江

在大众愈发关心个人健康、亚健康状态的时代,补充维生素成为常见话题之一。然而比起维生素B族和C,D往往容易被忽视。今年5月落下帷幕的欧洲内分泌学会(ECE)年会上,研究者分享了一项探究成年患者低维生素 D 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紧随其后的6月1日,2024年第106届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首次公布了《维生素D用于疾病预防: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谁需要摄入维生素D?摄入量应该是多少?它的作用究竟如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宋安琪、徐仁应就此解答。

谁需要补充维生素D?

此次公布的新版《指南》中,肯定了维生素D用于疾病预防的骨骼外获益,并就维生素D的全生命周期使用提出年龄分层的用量建议,即在1至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建议经验性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营养性佝偻病,并可能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年龄<50岁的普通成年人,建议每日补充600IU维生素D;50至70岁人群,建议每日补充600IU维生素D;70至74岁人群,建议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75岁人群,补充维生素D可能降低死亡风险。

宋安琪说,由于维生素D大部分依赖皮肤合成(80%),食物来源和含量少(20%),因此现代人因为日晒时间不够、防晒意识强,很多都缺乏维生素D,如内分泌疾病、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免疫性疾病等高危人群缺乏量更大。

“其实,在生活工作中经常感到疲惫,或者动不动就头疼脑热的,或许不能简单归因为生活压力大、休息不好。其中不少人在健康自查中发现,此类症状与缺乏维生素D有关。”宋安琪提到一个容易产生的误区: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其实只有某些深海鱼和某些菌菇类,其余大众认为含量高的如动物肉、动物肝脏、鸡蛋等,其实维生素D含量都很少(<50IU/标准量)。“此外,我国大部分奶制品并不是维生素D的来源,在制作中并未添加维生素D。”

这意味着,日常摄取主要靠日晒的维生素D,大部分人群都可能缺乏。应该如何补充呢?

日常摄入怎么补?

徐仁应说,常见的营养素补充单位有IU(国际单位)、mcg(微克)、μg(微克)、mg(毫克)等,维生素D的剂量推荐以IU为主。“目前通行的标准剂量为一般人群400至800IU、风险人群1500至2000IU,但是标准剂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正常维生素D水平,因此,风险人群且反复低下者可考虑负荷剂量。”

负荷剂量指的是,每日摄入4000至5000IU或更高剂量,补充一段时间后直到维生素D达到特定水平或者症状改善,需密切监测。而维持剂量则是针对风险人群而言的,具体剂量因人而异。此外,最大剂量即除医生建议外不可超过的限量,一般人群为每日5000IU、风险人群每日10,000IU。“以上大剂量摄入均应寻求专业医生指导。”他特别提醒。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乏维生素D?“常见的检测指标为25羟维生素D,可反映维生素D状态;常见的生化单位有两种:ng/ml和nmol/L。正常值区域为≥20ng/ml或≥50nmol/L,如果数值在<12ng/ml或<30nmol/L,则属于缺乏维生素D。”

宋安琪说,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保健品品种五花八门,但药品、药剂需要区分。“一般而言,保健品剂量更大、药品剂量更小,比如只有药品才有400IU的单位。购买时,需注意查看,避免服用错误剂量。”此外,大众熟悉的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D,但鱼油没有,购买时也应区分。

就像维生素B族一样,D也有“分支”。补充维生素D2好,还是D3好?“D2来源为植物性食物,D3来源为动物性食物。一般认为,D3活性程度更高,但D2是D3的合成底物,目前关于两者补充的优劣研究较少,因此难以推荐。”徐仁应坦言,但人类主要通过阳光获得维生素D,而D3是皮肤转化后的形式,因此冬季或住院患者可考虑D3,根据缺乏程度进行剂量调整。

维生素D虽好,过量也有风险。“日晒和膳食不会导致中毒,但超剂量食用补充剂有中毒风险。原则上超过每日10,000IU就需关注过量症状,同时监测维生素D水平、血钙磷等。”他提到,如出现高钙血症、恶心呕吐、尿频、烦躁等均为相关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黄杨子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