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院展讯】大连艺术学院:2024届雕塑本科毕业作品展

 我形我塑小庸 2024-06-15 发布于湖北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由该校师生提供



大连艺术学院
2024届雕塑本科毕业作品展
展期:2024/6/03-06/10
地点:大连艺术学院美术馆

|  前 言  

2024届大连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琢物”雕塑专题展于6月3日—10日在美术馆成功开展。


此次毕业展览由大连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主办,雕塑教研室承办,共展出雕塑专业毕业生作品36组(85件),专科雕刻艺术设计专业陶艺作品15组(60件)。作品以具象造型、材料语言、综合材料装置以及多媒体影像,陶瓷工艺等多元化艺术形式展出,充分展现了雕塑专业学生在同专业平台各研究方向的综合能力,也是学院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必然成果。  

此次“琢物”雕塑主题展是大连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以匠人之心,琢万物之美”是为“琢物”,也是老师们对所有同学的祝福,2024届雕塑专业毕业生在大连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这块土地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破茧成蝶!“琢物”也寓意着雕塑学子们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心有所向、劳而有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立德立言,无问东西。祝愿2024届雕塑专业毕业生前程似锦,不负韶华!

大连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带头人
孟继兵

| 展览作品 |

《民以食为天》

作者 | 赖宏辉
材料 | 树脂、丙烯
尺寸 | 160×55×65cm
指导教师 | 管桂发
作品说明:市井生活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身份、职业、年龄所展现的一种生活状态,其中蕴含了许多值得关注和深思的人性。作品以市井人物百态造型为创作主体,通过人物组合创作的形式真实地反映出市井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交流,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对于人物组合创作的探索,有较好的价值导向,通过塑造普通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记录市井生活中的点滴社会现象以及人文特征。


《童年记忆》《温度》
作者 | 李文杰
材料 | 香樟木、樱木
尺寸 | 90×70×203cm 55×46×150cm
指导教师 | 王岩
作品说明: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时代商品化与消费化水平越来越严重,对比以前社会逐渐缺失了一种对事对物的珍惜情感。利用自然形态与人为形态相结合,突出表现作品蕴含的时间纬度,表达童年物品中蕴含的永恒记忆,与当下消费时代商品社会化产生对比。


《水浒之韵》
作者 | 杨宗祥
材料 | 香樟木
尺寸 | 55×40×100cm 70×30×70cm 50×30×100cm
指导教师 | 孟继兵
作品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标准之间的鸿沟日益显现。《水浒传》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其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你会知道你是谁》
作者 | 朱傲翔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255×200×200cm
指导教师 | 宋蘅沅
作品说明:本次创作以是人体与布纹结合的雕塑创作作品,通过人体不同肢体语言,及因外在或内在压力内心力量的对抗的,但是在内心世界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实现自我救赎的一件作品。通过这件作品,我希望观者能感受到内心力量与内在的思考,也是我对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探索,希望观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片刻的宁静。


《步屡》
作者 | 郭翼寧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240×150×120cm
指导教师 | 宋蘅沅
作品说明:本次创作想要表现都市空间下人们生活的秩序与规律产生的平衡感,运用动态雕塑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其背景是源于对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从而体现出在都市空间下人们快节奏生活存在的秩序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雕塑的形式也不断的变化出现,态雕塑就是在这么一个科技与艺术交叉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所以我选择运用动态雕塑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本次创作。 

《散落物》
作者 | 师坤朋
材料 | 香樟木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宋蘅沅
作品说明:生活中的点滴记忆如同散落的物品,虽然零散,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打工人之声》
作者 | 李桐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孟继兵
作品说明:“打工人”当下议题火热,三件作品分别暗喻默默工作的“打工人”忙碌的工作状态,随波逐流的工作形态,以及自我实现迷茫的内心独白。作品以声音为主要元素,嘈杂的声音是对于打工人群体内心呐喊的放大。同时“簸箕装置”也承载了童年与最初的美好的特殊含义,黄豆摇晃的声音像是海浪,安抚着游子的内心。激励着我们前行。


《山海经》
作者 | 辛家运
材料 | 光敏树脂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张梦徐


《干戚之舞》
作者 | 蔡雨晨
材料 | 材料金属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宋蘅沅
作品说明:中国传统皮影戏中塑造了大量生动的动物形象,这些形象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并且在当今社会,拒绝动物表演这一话题日益受到关注。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先从动物中提炼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元素,再通过参考中国传统皮影戏中对神兽造型夸张大胆的处理方式去对动物形象进行处理。我做这组作品希望通过雕塑的方式表达对动物的关注,唤起人们对生命自由的思考。

《双重性别》
作者 | 路亦婷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40×40×100cm
指导教师 | 郝巍
作品说明:创作灵感来源于我看过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整个栏目中除了主角全都是演员,主角以为自己活在了现实世界,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一直在被现场直播,当然最后经过重重的困难和阻碍完成了出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是冲破虚假的牢笼还是沉溺在被安排好的虚幻。


《自然之灵》
作者 | 宫寒枫
材料 | 科技布、棉线、雕刻泡沫
尺寸 | 80×30×120cm 60×50×70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
作品说明:花卉、人物以及其他元素的融合象征着人与自然,也为雕塑增加了生命力。结合科技布的性质运用缝合、裁剪、拉伸等方式使科技布覆盖在硬质材料雕塑上,使得创作在具备结实的形体同时增加织物的线条性和平面性。

《曲》《舞》
作者 | 韩月
材料 | 椴木、水美玉
尺寸 | 53×15×80cm 50×15×80cm
指导教师 | 王岩
作品说明:通过舞蹈为题材,把舞者的动作、服饰运用木材、石材所具备的表现力,并利用木纹石纹质感通过独特的加工技法,使姿态更加丰富、流畅,表达舞者的美感。


《溯》
作者 | 徐靖敏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90×80×160cm
指导教师 | 张梦徐
作品说明:本次创作通过机械对人体的改造,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也逐渐成为蚕食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威胁。随着AI技术的不断拓展,人类社会面临着失去对机器控制的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社会结构和人类身份认同的变革。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人类自主性与技术依赖之间的矛盾。


《拾·忆》
作者 | 冯佳琪
材料 | 树脂、丙烯
尺寸 | 240×140cm
指导教师 | 张梦徐
作品说明:此次创作,是希望通过对我们00后这一代人小时候的回忆做浮雕的创作,让人们在追忆童年美好时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带来的激情与热爱,并通过我的创作探索出情感在浮雕中的表现形式,体会到情感在浮雕创作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残月》
作者 | 王润北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100×50×210cm
指导教师 | 孟继兵
作品说明:通过研究电子元件在雕塑中的运用,我们可以逐渐理解料技与艺术的结合之美,传统雕塑通常采用传统材料,而电子元件的引入为雕塑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再见黄山》
作者 | 何娇娇
材料 | 光敏树脂
尺寸 | 150×45×120cm
指导教师 | 郝巍
作品说明:作品也抒发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其次,融合中国山水画与雕塑的作品,能够带给观众更加多维的、丰富的艺术体验。使得观众可以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从中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土尔扈特部东归》
作者 | 杨志达
材料 | 石膏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张振华
作品说明:土尔扈特部东归是体现我国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历史篇章,通过浮雕的方式表现历史事件,作品运用截取的方式截取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不同人物不同片段,并进行合理组合使主题更突出,先截取再组合的方法没有丢失浮雕的叙事性,又更直观的展现了历史事件。


《秦汉龙韵》
作者 | 於承远
材料 | 光敏树脂
尺寸 | 90×30×53cm 90×32×58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
作品说明:传承历史文化:秦汉时期的龙纹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将秦汉时期龙纹图案为参考,做成雕塑,可以学习秦汉时期拓印龙纹艺术风格,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秦汉时期拓印龙纹艺术形式和重视文化遗产。


《梦》
作者 | 马静静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120×100×200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杨卓
作品说明:本次创作来源于一场梦,梦境中的情景一切都显得不合理,也让我感受到一种混乱的、怪异的体验。以现成品为素材,超现实主义手法处理,将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素材重新组合,赋予新的表现力。最终搭建一个场景。并通过此次创作来达到释放压力并表达内心的感受。


《花鼓灯》
作者 | 朱雨晨
材料 | 树脂、丙烯
尺寸 | 90×40×90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
作品说明:花鼓灯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而闻名。在花鼓灯戏中,舞蹈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肢体动作和舞姿传达剧情、角色情感以及文化内涵。此次创作我想通过泥塑的形式还原舞台剧中国汉族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场景,以此表现花鼓灯戏的舞蹈美。


《向日葵》
作者 | 姬喜婷
材料 | 榆木
尺寸 | 50×30×15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
作品说明:雕塑作品以向日葵和少女为主题,对其进行了夸张和变形,用夸张手法营造出超现实的梦境氛围。《向日葵》象征生机和成长,向日葵高高耸立花瓣敞开形象的基础上,被我赋予了人的一些形象,我把少女的五官、胸像与向日葵花瓣绽开阶段结合,表达我对生命力、阳光的向往。


《城摞城》
作者 | 王莹莹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40×30×110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杨卓
作品说明:本次创作来源于家乡开封独有的历史景观--“城摞城”。“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现如今的开封就是建在这一城摞一城的“城摞城”之上,这些层层垒叠起来的废墟使这片土地看起来非常容易塌陷。而作品体现的也是建筑被冲刷时的无力感和对它未知全貌的整体所产生的模糊感。


《时光回响》
作者 | 王若朴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30×30×120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
作品说明:我的灵感来源于我每次在旅游途中看到的一些很有年代感的房子,我会去联想在这里生活的人,联想曾经的那种生活气息的感觉,我的作品我就想以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形式来呈现出来,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让人们在看到这些老房子的时候,会回想到过去朴素简单但又很幸福的生活。


《尺、寸、度》
作者 | 朱嘉璐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孟继兵
作品说明:作品以装置的形式展现,通过机械的运动来表达尺度概念。木质花瓣的缩放,磁悬浮小人运动,锤子的圆周运动分别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人际交往,都具备包容性;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需遵守规则与准则;暗示着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挑战现有的认知,大胆打破规则,但也要注意适度。总的来说,这些作品都围绕尺度概念所包含的尺寸、规则和界限展开了探索。

《迁徙》
作者 | 夏嘉豪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400×40×20cm
指导教师 | 张芙毓、杨卓
作品说明:在这次创作中,我将自己频繁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的求学经历比喻为候鸟的迁徙,将这种流动性和变化性作为作品的情感内涵。我希望通过这个创作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情感,以及对自身变迁和成长的思考。我选择动态雕塑作为表现形式,以齿轮、电机、羽毛等元素再现候鸟迁徙的场景,表现出迁徙运动时的韵律美。

《树》
作者 | 李响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张芙毓
作品说明:本次创作试图以植物为原型创作一件综合材料作品。作品将以众多植物中最为常见的树作为对象,通过使用石膏、布料、纸张,亚克力棒等综合材料围绕树的各部分造型进行材料置换,结合编织、堆叠、拼接等方式,在树的原本造型和质地的基础上,丰富其质感,加强其形式,以带来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望》
作者 | 王春成
材料 | 树脂
尺寸 | 150×35×67cm
指导教师 | 张振华
作品说明:丹顶鹤在中华文化有着吉祥、忠诚的象征,同时是我的故乡——黑龙江齐齐哈尔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作品由身处两地时对望状态下的鹤群与独鹤两个部分组成,我将丹顶鹤作为一种意向代表着我与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使作品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柔情赋》
作者 | 陈云开
材料 | 光敏树脂
尺寸 | 140×40×60cm
指导教师 | 张梦徐
作品说明: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楚辞中的《登徒子好色赋》,选择古代美男作为创作主题,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写意雕塑这一独特的表现手法,我期望能够将古代美男的美貌和才华以更加鲜活、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工业之城》
作者 | 王腾北
材料 | 树脂
尺寸 | 120×38×70cm
指导教师 | 张振华
作品说明:以城市中的工业景观为创作背景,将工业元素运用在雕塑中进行创作。作品将工业元素中的化工厂厂房,烟囱,管道等进行组合,将这些工业元素组合成城市形象,凸显雕塑的主题,也体现城市发展与工业之间的关联,将雕塑的底部设计成云的形象。这里云不再是一种自然形象,而是成为了一种连接的桥梁,它为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工业的辉煌和如今的发展相连接,引发人们的思考。

《飞天之豚》
作者 | 宋祎加
材料 | 羊毛毡
尺寸 | 80×30×160cm
指导教师 | 张梦徐
作品说明:本次创作我想把飞天形象所象征的自由、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与水豚与世无争的松弛感结合,让飞天形象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探索其多元化、年轻化的表达,赋予飞天形象更加崭新的生命力。

《青铜与轻盈》
作者 | 金承德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50×60×100cm
指导教师 | 孟继兵
作品说明:旨在探讨当代语境下,如何将商代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应用于现代气球的造型语言创作中,并通过实践验证其在现代视觉艺术语境中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作品采用了现代3D建模和雕刻技术,将传统商代青铜器造型以及其精神内核转化为具有当代语义的雕塑作品。通过对现代气球的实践探索,创作出了融合商代青铜器艺术特征与现代艺术语言的作品。


《瀑鸣秋水》
作者 | 张欣雨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郝巍
作品说明:古建筑与瀑布的结合,运用型材搭建框架在顶端呈现古建筑屋檐,杜邦纸呈现瀑布呈现出水从屋顶倾泻而下的视觉效果,通过Kinect设备捕捉人体Touchdesigner软件制作交互程序并使用投影仪输出,最终在作品主体呈现可交互流动的文字。现代材料与历史悠久的人文形成对比,交互的加入使作品更加生动。
《幻影陶瓷包》
作者 | 杨智麟
材料 | 陶瓷
尺寸 | 15×9×9cm
指导教师 | 朱利文
作品说明:作品使用各种不同的陶泥拉胚成型,壶身大多饱满有力线条流畅,复杂多样的肌理显得茶壶古朴大气而又端庄,壶嘴的造型时刻附和着筒身肌理相互照应,让人品茶的同时也能与茶壶产生共鸣,在在众多茶壶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茶壶的使用方式是被精心设计过的,这使得我们在饮茶时可以与茶壶互动,感受作者在制作茶壶时的对茶壶使用方式的思考,增加茶壶趣味性。


《拥抱的力量》
作者 | 王禹茜
材料 | 瓷泥
尺寸 | 50×60×55cm
指导教师 | 朱利文
作品说明:“向世界发送拥抱”为主题制作的一批特殊陶罐。他邀请人们用自己的拥抱给陶胚塑形,从而做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专属陶罐。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爱的一种独特诠释。通过将拥抱的形状定格在陶罐上,艺术家希望能够提醒人们拥抱的力量,以及爱与关怀的重要性。不仅让人们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还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每个拥抱罐都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品,代表着个体的存在和情感。此外,拥抱罐陶瓷作品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区建设的尝试。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创造一个有爱的社区,让人们在互动和合作中感受到彼此的联系和支持。总的来说,拥抱罐陶瓷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寓意,为人们带来了关于爱、艺术和社区的思考。它们展示了艺术的力量,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并激发积极的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技艺的价值与意义。

《情绪》
作者 | 吴昊
材料 | 陶瓷
尺寸 | 40×20×10cm
指导教师 | 朱利文


《陶与自然》
作者 | 王琬荔
材料 | 陶
尺寸 | 40×20cm
指导教师 | 朱利文
作品说明:通过泥条盘筑的方法表达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在陶艺作品中的表现。以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为灵感,创作出具有立体感和质感的陶艺作品并且这两种地貌为大家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创作灵感,通过艺术表现可以让更多人 解和欣赏这些奇特地貌的美丽和神奇。

《幻影陶瓷包》
作者 | 王洋洋
材料 | 陶瓷
尺寸 | 30×15×8cm
指导教师 | 朱利文
作品说明:女性是人类的创造者,以女性常用的包包做铺垫,与陶瓷相结合。在陶瓷创作中表现出独特品位。本文主要研究女性包包在陶瓷创作中的表达方式,共赏陶艺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其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力受到人们的喜爱陶瓷的应用不断拓展与创新。将陶瓷的艺术之美与包包的实用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对生活对女性对情感内涵,创作女性题材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探寻着女性文化中所包生活方式与情感内涵。它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艺术表达。陶瓷包包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个性化、艺术化生活方式的追求,也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包包对女人来说是一种安全感。陶瓷包包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探索的欲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泥板成型的手法、原理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技艺的价值与意义。

END

推介毕业生

(按发布先后排序 点击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