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仅38岁,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这病为何如此凶险?专家提醒!

 畅想1960 2024-06-16 发布于山东

一个悲伤的消息,凌晨6月4日3时50分,浙江一所大学年仅38岁的教师,因病去世。

依照这位教师生前“捐赠眼角膜和遗体”的遗愿,爱人全程见证丈夫捐赠眼角膜,又亲自随车将丈夫的遗体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

“趁活着,把人生的句号先描上。皮囊而已,能用的都拿去用吧。”

妻子发布的朋友圈,感动了无数人。据了解,这位教师患的是胆管癌,从确诊到去世,仅仅9个月时间。

为什么这病如此“凶险”?

它有哪些高危因素?

胆管癌总体恶性程度较高,肝内胆管癌症状相对不明显,预后不理想。

“胆管癌是笼统的名称,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胆管癌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大类。”

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主任张*武教授表示:

“不管是肝内胆管癌还是肝外胆管癌,总体上恶性程度高,发展相对快、预后相对差。临床中,肝内胆管癌的恶性程度更高。”

张教授介绍,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的最大区别是:

  • 肝内胆管癌的症状表现不明显,易延误就诊,因此一经发现,肿瘤往往已经比较大,病期较晚,手术可能性低。

  • 肝外胆管癌容易引起胆管堵塞,胆汁淤积引发黄疸,一旦出现症状,患者更容易注意到,临床发现时病期相对较早。

“一旦不能手术,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可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种种原因导致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很差。”张教授认为前面所说的这位教师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所患胆管癌的类型为肝内胆管癌的可能性较高。

在康爱公社,三十几岁因胆管癌去世的案例,也多次发生。

39岁,确诊到去世,一个月

这是康爱公社几年前的一个病例,当时,刘先生的互助报案,是哥哥为他提交的。后台关于疾病详情里,时间脉络上,情况是这样的:

5月24日,因腹部不适和黄疸加重前往医院检查,结果考虑胆管癌

5月25日,确诊胆管癌,住院治疗至6月14日。

6月21日,去世。

也就是说,刘先生从发现疾病端倪决定上医院,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家人似乎都处在与胆管癌抗争中,然而最终没能战胜病魔,死神还是快了一步。

38岁,肩膀酸痛,查出胆管癌

这是今年三月份的一起互助公示,申请社员更年轻,只有38岁。同样不幸的是,提交互助申请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妻子。

年轻的何先生已疾病身故,也是(肝内)胆管癌。发病过程同样凶险,一场与死神的较量,仓促到仅一个月的时间。

当时,联系上何先生的妻子,她这么聊起丈夫的病情:

2023年10月初的某一天早晨,丈夫睡醒后感觉肩膀酸痛,整个人非常不舒服。丈夫随后去看了中医,医生判断可能是肩周炎。

按肩周炎治疗一周后,未见好转,还出现胃痛症状,决定前往市人民医院看看。验血、CT、增强CT,一系列检查之后,被怀疑肝内胆管细胞癌。

考虑到医疗条件有限,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几天后奔赴广州求医,最终于10月26日住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某医院。

何先生在广州最终确诊肝内胆管细胞癌,只是,谁也没料到的是,病情的进展远远超出了夫妻俩和医生的想象。

接下来,每天检查指标持续恶化,癌细胞正迅速转移至腹腔、淋巴,甚至全身。

病情很急,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最后,医生几乎是含着泪对她说“对不起”,一切都来不及了。接下来,如我们在互助公示所能看到的,2023年11月中旬,何先生离开了。

妻子的眼中,丈夫一贯身体健康,可谁知道,原本只是“肩膀酸痛”,竟成了最致命的一击。

在我们生活中,胆管癌应该属于较少听到的那一类。确实,相比肺癌、肝癌,人们对于胆管癌所知甚少,以至于当不幸降临在自己或亲人身上时,大多数人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相关信息而手足无措。

胆管癌发病以老年人为主,多发于50—70岁,高发于60—65岁,男性发病率稍高,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近年来,胆管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率在30年内上升了84%,死亡率上升44%。

胆管结石

是胆管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但要注意辨别“真假”

张*武教授表示,胆管癌的发生主要和年龄与性别(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家族遗传史、胆道相关疾病史(慢性胆管炎、胆管结石)等有关,其中,尤其要注意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本身不会变成癌,但它的存在对于胆管黏膜来说就是一种机械性刺激,在长期持续刺激下,易引发胆管壁慢性炎症,胆管壁出现增生,继发感染。长此以往,便可能引发胆管癌。而且,胆管内结石往往是多发性的,不只有一处。”

很多患者的B超报告单上写着“肝内胆管结石”,张成武提醒:“肝内胆管结石”在体检报告里出现频率很高,但其中很多都不是真正的肝内胆管结石,而是肝内钙化灶。他进一步解释,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在B超影像上非常相似,大多时候仅靠肉眼观察没办法准确区分开来。

一般情况下,如果真的是肝内胆管结石,往往检查报告还会同时提示胆管有扩张,如果没有胆管扩张,很可能就是肝内钙化灶。所谓肝内钙化灶,就是钙质在肝脏内的沉积,不会自行消失,但它的存在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影响。“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做个磁共振明确。”

如果明确是胆管结石,就应当引起重视。张成武介绍,胆管结石发作时和大部分胆囊结石发作时那种死去活来的腹部绞痛不同,会有腹痛,但不会那么强烈,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严重的可能出现寒战高热、感染性休克、黄疸等

胆囊结石也是胆囊癌发病因素之一

胆结石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除了前文说的胆管结石诱发的胆管癌,胆囊结石也可能诱发胆囊癌。

张教授提到,一般来说胆囊结石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

  • 2厘米是一个“分水岭”,结石越大,癌变的风险越高;

  • 结石存在的时间越长,对胆囊的刺激时间越长,癌变的风险也就越高。

几乎80%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且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超过正常人近30倍。

(文中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专家提醒

胆囊结石很常见,但不能因此轻视它,相比起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无痛性胆囊结石反而更可怕,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患者不会想到就诊,一旦有症状,病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

因此,发现后及时至正规医院专科就诊,遵医嘱治疗或复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