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

 兰墨阁 2024-06-16 发布于吉林

5-羟色胺综合征(SS)是由血清素能药引起的一种药物诱导的医源性综合征。一些5-羟色胺能药物可用于治疗头痛,因此,头痛患者存在发生SS的可能性。本文报道了两名头痛的SS患者,在此与大家分享,以提高医生对SS的认识。

病例报告

病例1

49岁男性,有6年的丛集性头痛病史,发作期为4~5个月不等,缓解期约为7~8个月,头痛发作期间的频率为一天2~4次,一周2~4天,持续时间从3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存在夜间发作的情况。头痛发作时,绝大多数伴有同侧流泪、结膜充血、眼睑下垂、眼睑水肿和流涕,有时有躁动,偶有恶心,发作间期无不适。患者平时吸烟,未发现任何可能引发头痛的事件。

虽然患者符合ICHD-3β中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但此前患者并未得到过正式诊断,最常见的误诊疾病是偏头痛。多年来,患者接受了多种药物治疗,但并未得到很好的疗效,此前曾接受过的药物包括:阿米替林(75 mg/d),复方曲马多/对乙酰氨基酚(37.5 / 325mg bid)和氟桂利嗪(10 mg/d)。

本次就诊时,经治医生嘱患者停用所有此前的用药,并开始锂剂治疗。起始剂量为150mg bid,5天后增加到300 mg bid。接下来的4~5天,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但是同时患者注意到自己双手出现了震颤。治疗第6天,患者在起床时发现自己全身都出现了震颤,特别是四肢,难以持物,全身大汗,因而前往急诊就诊。

急诊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无法自主站立,并有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广泛性出汗,特别是前额和躯干。患者双手出现粗震颤,下肢也有震颤,四肢均存在动作不协调,有显著的反射亢进和膝盖及踝阵挛。

患者符合SS的诊断标准,给予其赛庚啶12mg,接着每2小时2mg。患者的生化指标均正常,8小时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震颤、动作不协调、出汗和阵挛完全消失,脉搏和血压也恢复正常,仅遗留有反射亢进的症状。24小时后评估,患者无显著异常。

此后,患者使用维拉帕米治疗丛集性头痛,疗效可。在15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未再出现SS。

病例2

37岁男性,慢性偏头痛超过7个月。患者此前6周使用的是阿米替林25 mg/d。由于头痛发作的频率没有太大改善,几天前加入了丙戊酸钠200mg bid,然而患者出现了烦躁、睡眠不佳和双手震颤。患者因此被转诊至神经科门诊,体格检查显示心动过速,双手震颤,四肢肌张力增高和踝阵挛。

本例患者同样满足SS的诊断标准。给予患者赛庚啶治疗,同时进行各类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液和生化学指标均正常。患者停用了阿米替林和丙戊酸钠,赛庚啶起始剂量为8mg,每日3次。患者的震颤症状在48小时内完全消失,肌张力增高持续了大约7天。

出人意料的是,赛庚啶使得患者的头痛同样得到了改善。7天后,患者的赛庚啶剂量降至4mg bid,持续3个月,作为偏头痛治疗,没有相关的副作用报道。

病例反思

本文中两个病例的患者都使用了阿米替林。第1例中,患者使用锂剂来代替其他药物,而第2例患者则是在阿米替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目前已知的是,阿米替林、丙戊酸钠、锂剂和曲马多都会诱导SS的发生,其中锂剂在丛集性头痛患者中经常使用,不过锂剂引发的SS此前尚无报道。

第1例患者因为头痛而服用两种5-羟色胺能药物(阿米替林和曲马多),停用这两种药物当天便开始了锂剂治疗,此时出现的SS症状较轻。当锂剂的剂量增加时,症状也变得更为明显,因此,SS的发展与药物的启动和增量之间存在时间关系。第2例患者则是在加用丙戊酸钠时出现SS的症状。

在第1例患者中,锂剂可能是引发SS的关键因素,随着剂量的增加,症状也加重。然而,由于阿米替林的消除半衰期长达36小时,并且在体内保留时间可长达2周,因此对SS的发生也起到了协同作用;阿米替林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来抑制曲马多降解,也可能会增加曲马多的5-羟色胺效应。

对于第2例患者,大量研究表明,摄入丙戊酸钠后,脑中5-羟色胺水平可增加,也有一些关于联合使用丙戊酸钠和其他5-羟色胺能药物导致SS的报道。因此推测在第2例患者中,阿米替林和丙戊酸钠产生了协同作用。

病例启示

SS的Hunter诊断标准要求患者在摄入5-羟色胺能药物的同时存在下列情况之一:

① 自发性阵挛;

② 震颤+反射亢进;

③ 诱发性阵挛/眼阵挛,伴出汗/激越/肌张力升高且体温超过38℃。

上述两例患者均满足这一诊断标准,其中病例2为轻度SS,而病例1症状更为严重。

SS主要是由于突触内的5-羟色胺浓度增加,特别是在脑干和脊髓中。药物可以通过增加5-羟色胺产生、增加释放和减少分解,来增加突触内5-羟色胺的水平。某些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对一些细胞色素P450酶的抑制作用,也会降低某些5-羟色胺能药物(包括曲马多)的代谢。

由于5-羟色胺升高的天花板效应,单一5-羟色胺能药物通常只会导致轻度或中度SS,而严重的SS则常发生在不同的5-羟色胺激动剂组合用药中。作用于5-羟色胺系统不同方面的药物可导致5-羟色胺升高,引起更为严重的SS。因此,两种或两种以上5-羟色胺能药物的联合应用更有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SS。

上述病例强调了医生在增加5-羟色胺能药物剂量或加用新的5-羟色胺能药物之前,应当小心SS的发展。SS的诊断通过良好的体格检查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虽然临床表现多样,但诊断依据主要是少数特定体征的识别,包括阵挛、反射亢进、震颤、眼阵挛、肌张力升高。因此在调整用药时,应当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这些异常。

除了阿米替林和锂剂之外,头痛患者还可能使用其他各种5-羟色胺能药物,在接诊头痛患者时,医生应该意识到与SS发展相关的临床特征。

要点总结

➤ 5-羟色胺综合征(SS)是一种药物诱导的临床综合征,医生对这种综合征的诊断仍然不足。

➤ 由于5-羟色胺能药物可被用作各种头痛疾病的预防措施,因此头痛患者有发生SS的风险。

➤ SS的临床表现多样,但诊断仅依赖少数特定体征,包括阵挛、反射亢进、震颤、眼阵挛、肌张力升高,应注意识别。

编译自:Prakash S, Adroja B, Parekh H. Serotonin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headache disorders[J]. Bmj Case Rep, 2017, 2017:bcr-2017-221383.

发布于:湖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