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怎么在镇江建过“领事馆”的?曾有位领事翻译暗暗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镇江风情 2024-06-16 发布于江苏

两天前的6月14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来访镇江,除了赛珍珠故居,特别来到镇江博物馆拍了一张照片。

大使在行前必定是做过了功课,因为镇江博物馆的老建筑中,除了当年的英国领事馆,还有一座美国领事馆。

伯恩斯先生在此拍照留念,意味深长。

今天和大家一起,简单梳理和回顾一下,中美两国交往200多年(注意是交往不是建交)的历史,并且谈谈为什么当年美国在镇江建过领事馆的。

历史是鲜活的,在镇江的美国领事馆,曾有一名翻译,改变了历史进程。

01

美国原先不是一个国家,是大英帝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但这片殖民地的人民很刚,1776年宣称脱离英国独立,然后就和英国打仗,一直打到1783年,英国终于承认了美国独立,但英国心里是非常不爽,于是对新生的美国,实施了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

怎么制裁和封锁呢?

比如在某些海域,或者商港,不允许美国的商船通过,或者对美国商船,收取重税,收取很高很高的入港费,反正目的就是让美国商人赚不到钱。

美国为了打破经济封锁,到处找突破口,有议员建议,要不跟中国做生意吧,当时中国的大清,在美国人眼里还是很繁荣富裕的。

美国人打听到中国人的市场有两样东西最受欢迎:一个是人参,一个是毛皮,都是妥妥的奢侈品。

这两样确实是当时中国富人的刚需,吃人参进补,买毛皮大衣,冬天保暖、炫富,人参和毛皮在中国都稀缺,但在美国都很好找货源。

1784年,美国人赶紧组织了一艘船,装满了美国本土人参、毛皮等等之类的,把船起名叫“中国皇后号”,在海上跑了6个月,来到了中国广东。

在广州待了4个月,这批货全部卖光了,美国人参还被称作了“花旗参”(因为美国国旗花花绿绿的),然后美国商人从广州采购了茶叶,瓷器,丝绸,象牙制品等等,运回美国出售。

当时“中国皇后号”回到美国,还引起了小小的轰动,连美国总统华盛顿也从“中国皇后号”购买了不少中国产的瓷器和象牙制品。

“中国皇后号”之后,美国商船纷纷来中国贸易,从1786到1833年,先后有1000多艘美国商船来到广州,商船数量大概等于英国的40%,美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随着贸易量的增大,有些美国商人跟着英国人不学好,一起贩卖鸦片,最后林则徐虎门销烟,美国的海外护侨水平不够,商人们只得乖乖的上缴了鸦片。

02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之后,美国尾随在英国和法国的后面捡吃的,和大清签了1844年的《望厦条约》、1858年的《中美天津条约》。

1863年(同治二年),美国根据《中美天津条约》,派驻上海副领事管理美侨在镇江的通商交涉事宜。

1866年,美国在银山门南马路(现在的伯先路)建起了美国领事馆,并委派专职领事至镇,并兼代比利时领事,一度还兼了瑞典、挪威、日本的领事。

这座领事馆主楼两层,欧洲古典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四坡水铁皮瓦楞屋面,爱克奥尼弧拱立柱式门窗,内廊宽敞,台基较高。

1877年,《纽约时报》特约记者T.W.K因为镇江当时有美领事馆的原因,旅行过程中特别记载了一段关于镇江的报道:

汉口以下100英里的河岸是平坦的、芦苇丛生的沙洲,让人强烈地联想起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沼泽。连绵的芦苇往下一直延续了二三百英里,岸上不见人烟,这使得那些想在这里寻找村镇美景的游客们大失所望。

再往下150英里,河床开始变窄,矗立在河中央的一个江心岛凸现在眼前,据说它是远近闻名的“银岛”(Silver Island,即今镇江焦山)。

当时的焦山被称为银岛

岛沿河岸是陡峭的山岩,怕有300英尺高。岩上遍布树林、灌木和草丛,其中也不乏山间别墅和富人的寓所,山顶上有一座宝塔。

在不远的地方,我仿佛看见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维克斯堡或孟菲斯地区那逶迤的山脉,薄雾笼罩着一座座奇突峥嵘的山峰,把蔚蓝色的天空衬托得分外美丽。

但它们的名字不叫维克斯堡或孟菲斯,这儿叫“镇江”。

我们是从城墙四周的石牌坊上看到这个地名的。

那巍峨的宝塔、那水面上穿梭往返的舢船和典型清式风格的平底帆船都在无时无刻地提醒你,这儿是大清国,而不是美国。

我们离船上岸,在城内那狭窄和肮脏的街道上漫游了两个小时,纷繁闹市的喧嚣和难以尽数的恶臭包围着我们,给人以窒息的感觉。

一个陪我逛街的先生正患感冒,就连他有时也不得不用手绢捂住鼻子。而且,我们不时还会碰到一些提着刚收集起来的粪桶的搬运工。

老天,这可是一条只有四五英尺宽的街道啊!

从这些一百多年前的报道可以看出,清朝末年的的镇江水运繁忙,经济活跃的,但城市卫生方面很差。美国人跑到这里来猛做生意,赚了大把大把中国人的钱。

1900年,美国领事馆因辖芜湖、金陵及镇江等埠的通商交涉事务,迁往了江宁。

03

1886年10月,美国驻镇江领事馆聘用了一名叫温秉忠的香港青年,担任翻译工作。

当时的美国驻镇江的领事石米德,肯定不会想到,这个青年未来会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

那么,25岁的香港青年温秉忠是怎么到镇江来上班的呢?

原来,温秉忠的家庭受基督教伦敦会牧师的影响受洗入教,参与了很多香港教会的工作,1873年,12岁的温秉忠被家人安排进入第二批留美幼童名单,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就读,期间与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的表弟牛尚周关系很好。

部分幼童到美国合影,右一为牛尚周

温秉忠和牛尚周在美国人生地不熟,想买中国货也买不到,有一次到波士顿逛街时,发现了一家华人开的小商行。

这个商行老板的外甥(也是学徒),叫宋耀如。

宋耀如与温秉忠、牛尚周年龄相仿,很快熟悉起来。温秉忠、牛尚周经常来商行里购物,他俩跑过不少码头,跟宋耀如吹起将来要改造中国的远大抱负,宋耀如听得津津有味。

温秉忠和牛尚周劝宋耀如出去读书,学上知识,将来可以回去报效祖国。

宋耀如一听动了心思,于是回去跟堂舅商量,他说他不想在店里当学徒了,他想去读书,他要上大学。

堂舅听了觉得不可思议,读两年书,会记记账,算算账,就够了,上大学干什么?上了大学再回店里卖货,这不是浪费?

宋耀如也想不出他上了大学能做什么,但是在认识温秉忠牛尚周后,他心里有个强烈的愿望,像温秉忠和牛尚周那样去读书,这才是他向往的生活。

由于堂舅不同意宋耀如出去读书,宋耀如就逃了出去,辗转当了缉私船上的一名水手,在船长的帮助下,进入圣三一学院读书,后来转到万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读书,实现了他的大学梦。

宋耀如从神学院毕业以后,被派到中国当牧师。

青年宋耀如

回到中国后,宋耀如又遇到了牛尚周。

牛尚周与温秉忠早已学成回国,各自有了事业和家庭。牛尚周的妻子倪珪金,和温秉忠妻子的倪秀贞是亲姐妹,牛尚周和温秉忠由表兄弟变成连襟了。

牛尚周是宋耀如生命里的贵人,他看宋耀如这小伙子一表人才,于是把他妻子的妹妹倪珪贞介绍给了他。

倪桂珍年幼时,曾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这个孩子跟倪桂珍小时候一起在私塾里读书,谁知他不但不保护倪桂珍,还经常把倪桂珍欺负得哭着回家。倪桂珍父亲气得退了婚。

长大后的倪桂珍有才有貌,会说中文,也会说英文,能弹琴,会唱歌,在数学上很有天赋,但她没有裹脚,是一双天足,在人们眼里是大脚婆,很多人家不愿娶。

在美国长大的宋耀如不嫌弃倪桂珍一双大脚,于是,在牛尚周和温秉忠的牵线下,宋耀如与倪桂珍结了婚。

如果没有牛尚周和温秉忠,宋耀如可能还是一个小商行的伙计。

后来,宋耀如当牧师收入很低,又受美国传教士排挤,于是辞去牧师职务,当了一名商人。

倪桂珍为他生了三子三女,其中大女儿叫宋霭龄,二女儿叫宋庆龄,三女儿叫宋美龄。

温秉忠在镇江的美国驻中国领事馆工作过后,后来结识了两江总督端方。

端方人才引进温秉忠到两江总督府洋务局当总办,并且还让他担任自己的翻译和英文秘书。

1907年,温秉忠出国考察教育时,把外甥女宋庆龄和宋美龄带去美国留学。

宋庆龄和宋美龄踏上轮船的那一刻,中国历史进程的齿轮,“咔咔”的发生了转动。

温秉忠摄于在国外考察期间

点击分享:

郑板桥在镇江焦山写的家书,别峰庵中悟透了家国道理

镇江膏药,名气怎么那么大的?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解放后第一任镇江市长何冰皓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