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姜,不幸也幸

 书香古韵 2024-06-17 发布于四川

现在才知道,历史上有两个宣姜。就像历史上同在一个地方的花蕊夫人。一个是卫襄公夫人,一个是卫宣公的夫人。为人众所周之的是卫宣公的夫人。后人都从道德高处的角度审视她,然而,历史都是男人写的,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纵使你是公主,命运还是不由自己安排。但即使如此,公子及是个品貌优秀的男子,宣姜嫁给他,也应该嫁的其所了。但是,及的父亲卫宣公又是个不正经的人,做太子的时候就同父亲的姬妾有关系,说到这里,肯定很多人会从伦理的角度去评判,但是想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虽然辈分差了,但是年貌相当,倘若他父亲的姬妾是个老太婆,想必他也不会有这个意思。并且还把两个人儿子立为太子,也算是至情至性了,也算是个有责任的人吧。后来,他夺了儿子的媳妇宣姜,这让人不禁想到唐玄宗。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认定卫宣公是个不顾人伦的坏人。加上,电视剧的演义,宣姜哭诉痛斥卫宣公。更加相信卫宣公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宣姜至卫时,卫宣公并不如《新台》诗中所说的如癞蛤蟆般又老又丑,据《史记·卫康叔世家》推断,此时卫宣公应该只有三十几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富有魅力的时候,又处在国家权力的巅峰,他对宣姜产生强烈的性和性以外的吸引力都是极为可能的。

,宣姜二子公子寿与公子朔的性情却极不相类:寿是至善,时刻不忘以兄弟之心推于急子;朔则至恶,构陷急子不惜致其于死地,毫不顾念手足之情。可是急子的存在又会对宣姜和朔构成什么样的威胁呢?左传》与《史记》均未记卫宣公的出生年,亦未记急子与寿和朔的出生年,但卫宣公十八年即有太子与寿争死,卫宣公十九年后便已经是惠公元年。且从《左传·闵公二年》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来看,惠公即位时最多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那么“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这一事件的主导者应该是宣姜而不是朔。

那么,宣姜为什么非要除掉急子而后快呢

无论宣姜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是否感到幸福和满意,她由子妇而至父妻的经历都是人们的笑柄,也都会是她自己每一次碰触时无法避免的心痛与屈辱。是卫宣公与急子这对父子的存在造成了她身份上的尴尬,只有他们当中的一个消失掉,她的心理压力才会得到稍稍的缓解。

卫宣公与急子这对父子的存在造成了她身份上的尴尬,只有他们当中的一个消失掉,她的心理压力才会得到稍稍的缓解,而卫宣公已经成了她的丈夫和她儿子的父亲,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段演绎,宣姜的二儿子想成为太子,于是向宣姜告发公子及说公子及说的他的父亲霸占了他的未婚妻。然而,宣姜并没有生气,请来了公子级,声泪俱下的哭诉,诉说她内心的苦楚和对他的倾慕。她希望打动公子及,夺位,可是,公子及是个至孝至忠之人。虽然也对宣姜动心,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拭父篡位的事,他拒绝了宣姜。于是,宣姜由爱生恨,去告发他。电视剧总是感情化的演义。带着恨去告发公子级。,那么她的目标就只能是急子。她的行为是一种对自我和尊严的找寻,只不过她找错了方向。从相关史书的记载上看,对卫宣公的新台之行,宣姜本人和她背后的齐国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也许是人们面对既成的事实实在也想不出比默认更好的办法,也许这只是春秋时代的惯例,与政治、军事相关,或者与民俗、文化相关。但我们绝没有理由相信宣姜是春秋历史上一个以隐忍而沉默的女性,构陷急子是其一,卫宣公死后的再嫁是其二。

被母国强行嫁给庶子

《左传·闵公二年》记:“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燕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亦是一例。昭伯是卫宣公的庶子,急子之弟,卫宣公死后,齐人强迫并不情愿的昭伯娶了宣姜。尚秉和先生认为,这次婚姻的成立是因为“齐人怜其女寡,以势力强使再嫁于昭伯,兼植党也”。“不可”是昭伯公子的态度,“强之”是齐人的态度。

但事实上,宣姜的儿子朔已经做了卫君,她完全可以不再嫁,春秋时夫死而不更嫁的君夫人亦比比皆是。即使再嫁,可选择的对象也并不唯一,所以此处齐人的态度应该就是宣姜的态度,齐人的“强之”应该就是宣姜的“强之”,昭伯就是她为自己的人生选定的理想归宿,所以她不但不会轻易放手,而且一定要借助母国的势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可见,宣姜早在混乱时期,就考量过了自己的归宿。她的眼光是没错的,这由他们日后的婚姻可以看出。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宣姜在个人的情感生活中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者,而是有着一定的主动性,或者说是占据着一定的强势地位。从育有五名子女的情形上看,昭伯最终还是从情感上接受了宣姜,使她充满波折的婚姻经历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