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论证方法的拓展写法(9)——分析的拓展写法

 读写侠 2024-06-17 发布于江苏

今天周一,继续介绍议论文中论证的写法。

01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深讲课》中,关于分析论证(简称分析)的写法,算是比较有难度的写法。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与素材结合使用,即先描写素材,尔后对素材展开分析,从而论证观点,这是很多学生都喜欢使用的写法。

第二类,是分析的独立使用,即独立地展开分析剖析,从而论证观点,这是相对具有难度的。

针对每类分析的写法,又区分基本写法和拓展写法两种写法。因此,需要作进一步细分。

02

第一类,是与素材结合使用的分析论证

基本写法,也就是前面介绍的,先描写素材,尔后对素材展开分析,从而论证观点。这种写法的特点,是素材与分析之间泾渭分明、清楚明白。缺点是有点啰嗦、不够简洁。

拓展写法,就是素材与分析结合起来写,素材只是点到为止,分析才是要写的重点。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对素材的描写很少,重在基于素材的分析,从而使分析出来的信息能够更好论证观点,具有简洁、有力、不啰嗦的优点。

第二类,是分析的独立使用

基本写法,就是利用众所周知的基本常识、基本观念、基本道理等,来针对观点展开分析,从而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写法的特点,是相对简单、直观,但是针对有的新观点,展开使用基本常识、基本观念、基本道理来展开论证。

拓展写法,是自己定义一些新的概念来分析观点,从而论证观点。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对分析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这种写法,我们不建议学生去研究。

03

与素材结合使用的分析论证的基本写法例子

例文1

生而弱者,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而后可转弱为强。先天性脑瘫少年姚俊鹏,一出生便伴有运动障碍、感觉和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但他不甘示弱。他克服重重困难,发奋练习,在2020年高考中,考出了623分的好成绩,超过安徽省理科一本线108分。罹患先天脑瘫,姚俊鹏是弱者;能奋发练习考出佳绩,他已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这段文字中,标红的第1句为观点,其后是素材,最后标蓝的文字是对素材展开分析,从而论证观点。素材与分析之间泾渭分明、清楚明白,但是很显然,这种写法看起来有点稚嫩、不够老道。

与素材结合使用的分析论证的拓展写法例子

例文2

用毁坏身体来适应美,是对个体生命的残害。中国古代有“削足适履”的悲剧,鞋子不合适,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这种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是对个体生命的残害。无独有偶,安徒生笔下的王子依据落下的水晶鞋寻找灰姑娘时,就有爱慕虚荣的女孩为了证明自己合穿鞋子,而把脚削小去适应水晶鞋的大小,用毁坏身体来适应美,不仅没有了美,反而对个体生命造成伤害,成为一出悲剧

这段文字中,标红的第1句为观点,之后,针对“削足适履”的曲故展开分析,从而论证观点。这里并没有先介绍“削足适履”的典故具体是什么,而是直接对其展开分析。之后,针对安徒生笔下的水晶鞋的故事展开分析,进一步论证观点。这里也没有先具体介绍水晶鞋的故事,而是直接就对其展开分析。

试想,如果采用基本写法,先具体介绍“削足适履”的典故,再展开分析,然后再具体介绍水晶鞋的故事,再展开分析,则这段文字会写得很长。

事实上,当你要描写的素材,并不是原创的、创新的、非得让人详细了解的素材,那么,并没有多大的必要去详细具体描写这个素材。

04

写作,本质上是与人交流,写作文亦是如此。因此,如果你使用过多的文字写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写的文字就没有什么信息量了,尽是正确的废话。

事实上,稍微有层次的写作中,那些耳熟能详、众人皆知、陈旧古旧的素材是并不重要的,重点在于从素材中分析得出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信息。

比如,针对安徒生笔下的水晶鞋的故事,我们多数人并没有关注鞋子对人的残害,而是关注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去了,但这里却关注鞋子对人的残害,当然算是一种新意。

当然,从陈旧古旧的素材中分析出新意,是比较难的,需要我们平时多一点阅读思考。如果实在分析不出什么新意,也别去强行创新。

素材本身是耳熟能详、众人皆知、陈旧古旧的,那就从对素材的写法上写出一点新意,也就是我们在《高考议论文写作深讲课》中介绍的针对素材的拓展写法。就好像做饭一样,一样面食百样吃,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是向阅卷老师展示你娴熟、灵活的写作技巧。

05

最后,我们再回头看看,到底什么是“分析”。

“分”就是拆分、分开,“析”,一个“木”字,加一个代表斧子的“斤”字,即用斧子把木头劈开,也是拆分。总之,就是把原本自成一体的事物,拆分开来,从而在其中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大家看看例文2,是不是很好地体现了“分析”这个概念。“削足适履”的典故和水晶鞋的故事,其典故和故事本身的完整信息并不重要,考生只是从其中提取出想要的信息而已。

大家再看看例文1,真的有必要这样完整地描述姚俊鹏的素材吗?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素材拆开来进行描写,从而提取出更多信息。

修改:

生而弱者,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而后可转弱为强。先天性脑瘫少年姚俊鹏,在别人眼里是先天的弱者,但他本人却从未放弃。在别人不相信他能学好知识、取得成功的巨大怀疑之下,他坚定信心、自我激励。科学安排时间和自我练习,自己有运动障碍、感觉和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就比别人多练、勤练,别人练一遍,他就练十遍、百遍,以十倍、百倍的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不足。“有志者,事竟成”,最终以623分,超过安徽省理科一本线108分的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成为当之无愧的强者

修改之后,不但论证了观点,并且从素材中提取出了姚俊鹏由“先天的弱者”变成“当之无愧的强者”的深层原因:首先是“他本人却从未放弃”;其次,在别人巨大怀疑中,他“坚定信心、自我激励”;第三,“科学安排时间和自我练习”;最终,“有志者,事竟成”,“成为当之无愧的强者”。这样分析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显然大于例文1。

阅读到此,请随手点赞、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