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 山海精舍

 保定市大医精诚 2024-06-17 发布于河北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症状详解】

“发汗后,身疼痛”

身疼痛是表证,发汗之后身体还疼痛,说明表证没解。表未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

但是,桂枝汤证的脉象应是浮脉,遇到脉沉迟者就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

“脉沉迟”

不能一见到脉迟就觉得是寒,它也可以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

《伤寒论》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不足,就是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

脉沉迟,是因为发汗使人丧失体液,夺汗就亡血,所以血少。

发汗之后身疼痛,说明表未解。可是人已经很虚了,此时就不能再大发汗。

所以如果出现里虚证兼有表证,就一定要先治里虚。

但是,本条的里虚并不严重,虽然血少,但仅仅表现为脉沉迟,没有其他的症候。这种情况下就不可再用桂枝汤原方,所以需要加减化裁。

【别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金匮玉函经》),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普济方》卷四十三),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医统》卷十四),桂枝人参芍药汤(《伤寒大白》卷一),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新加汤(《伤寒论方解》)

【歌诀】

桂枝加芍姜参新,一芍生姜三参充;

汗后身痛脉沉迟,营血虚亏余邪因。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人参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12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以水一斗二升(12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

【方药详解】

人参

桂枝汤是安中养液之方,能鼓舞胃气,里面的四味药都对胃有好处,但是脉沉迟的话,只用这几味药来鼓舞胃气就显得力量薄弱,必须用功卓力宏的人参健胃才可以。所以张仲景加了三两人参,这是一个很重的分量了。

生姜、芍药

仲景还把生姜和芍药各加一两。

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和人相伍,健胃之力更大。

芍药苦平微寒,能养阴,桂枝汤中用芍药也是此意。

所以古人用药讲究丝丝入扣,方药与病症需要精准对应。

如果这种情况下,用麻黄汤大发其汗,患者本就血少,这样非变为痉病不可,就成了更严重的误治。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健胃。

希恕老先生提示

通常情况下,对于津液虚、血虚患者,往往都是采用壮水之法。但张仲景就不一样,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是为了养阴,这就体现出辨证的重要性。

后世见到热就认为是阴虚,生地、麦冬之品;见到寒就认为是阳虚,举附子、肉桂之力,这是错的。

其实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写得很明白,对于真正的津液虚、血虚证,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是虚寒证,阴寒致虚最为厉害,对于这种情形下的津液虚,切不可用生地、麦冬,不然会有性命之忧。

对于这样的病人,最关键的就是要恢复胃气。胃气得健,便能化水谷而布津液,其他症状也就自然而然改善了。

然而,通过健胃而使津液自布这一点,在后世的医书中很少被提及。

张仲景已经在《伤寒论》里警示了,“一见阴虚就想办法滋阴”是错的,就是“脉沉迟”这三个字。

脉沉迟是虚寒,不然的话,不足之脉怎么现迟呢?所以不能用解热滋阴的药,而要用桂枝新加汤。

“发汗后,身疼痛”,就是表没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患者出现了“脉沉迟”,就是说,由于发汗,患者津虚血少,以至于出现了虚寒的反应,所以要对桂枝汤进行加味,不仅加人参,还要加生姜,因为生姜性温,能温中。

所以本方名为桂枝新加汤,意思就是,桂枝汤还是得用的,但是需要新加这几味药,健脾胃以滋津液。

【关于剂量】

桂枝、甘草、大枣就是桂枝汤原方的用量,再把芍药、生姜增一两,另外再加一味人参。

【隐藏症状】

这个方子针对的就是桂枝汤证兼有胃虚。生姜其实是因为,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出现恶心。

张仲景的写作习惯就是,众所周知的症状,他经常就省略不写了。所以其实这个汤证应该有呕的表现。

【功用】

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主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方义】

本方简称桂枝新加汤,功能调和营卫,益气养血,

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重芍药滋养营血,

加重生姜宣统阳气,

增加人参益气补虚。

【方解】

所谓“新加汤”,是指仲景在前人所创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芍药、生姜,又加人参而成。本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重白芍的用量以养营血,

加重生姜的量以使药力达表,专治营卫气血不足的身疼痛。

《金匮要略》中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而成。本方生姜用量最大,是因其辛而外达,能领药力走表而治身疼痛;再加上人参,可以补汗后之虚,以益气生津养营为急务。

【运用】

本方证是发汗太过,营气虚损,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的病证。症见身疼痛,脉沉迟,就临床来看,本证常见于妇人产后,其症还有四肢拘挛,恶风,舌淡等。

现代常用于虚人感冒或太阳表证过汗而致许多邪少者,也可以用于产后,或失血后身痛,脉见沉迟无力之产后身痛者。

【加减化裁】

血虚加当归;

头痛加川芎;

素体阳虚易汗,加玉屏风散(生芪、防风、白术)。

【使用注意】

《方机》:“发汗后,疼痛甚,脉沉迟,或

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桂枝加附子汤证均可见于发汗过多,但桂枝加附子汤阳虚卫外不固,以汗漏不止为特点。

本方营亏筋脉失养,身体疼痛较突出。

【重要文献摘要】

《尚论篇》:“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以去邪,用人参三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归法也。”

《金鉴》:“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古方选注》:“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丝不乱,桂枝、生姜和卫,芍药、大枣和营。今祖桂枝人参汤法,则偏于卫矣。妙在生姜加一两,佐桂枝以大通卫气,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尤妙芍药亦加一两,仍是和营卫法。名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

《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腾案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

【经方方剂解读】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加附子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人参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加葛根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加芍药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麻黄各半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二麻黄一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二越婢一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经方方剂解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证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人参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二越婢一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