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及大熊猫的谣言满天飞,谁是真爱谁在伤害

 闻旅 2024-06-17 发布于山西





最近,有关大熊猫的各种辟谣信息层出不穷。

在顶流大熊猫“福宝”正式展出前,有关其在熊猫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受到“虐待”,居住环境差,被非工作人员进入内舍触摸、投喂、拍摄视频等各类消息满天飞。

后虽有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布官方消息辟谣,并根据计划于6月12日开启了“福宝”归国后首次公开亮相的全球直播,但透过直播视频认为“福宝”过得不好的质疑声仍有存在,“吐槽”其生活场地小,毛色不如此前白等。

后又发生游客掉落镜头盖被“福宝”捡到啃食的意外情况,虽未对“福宝”造成实质性伤害,但园区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质疑又再次出现,不断有网友透过公开视频指出可能危害“福宝”的各种隐患。

不仅仅是“福宝”,每一只被圈养,有名字的大熊猫都深受国人喜爱,有关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和保护,也牵动着众多网友的心。但相较于能被公众看到的圈养大熊猫之外,更多的是自由自在生活在栖息地内的野生大熊猫。

事实上,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一直在不断加码,特别是在2021年正式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之后,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和种群发展更是成为第一要务,基于生存环境保护之下的生态旅游发展则是在重重限制和监管之下逐步摸索进行。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对于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要远远大于生态旅游开发。

01
亲密接触大熊猫还有机会吗?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独特的回忆,一张怀抱大熊猫的合影。曾几何时,游客还是有机会跟憨憨可爱的大熊猫“亲密”接触,合影留念的。以网友分享的照片背景为例,她怀抱大熊猫合影的时间大概在2011年左右。

后因种种原因,喜爱大熊猫的游客越来越多,近距离接触大熊猫的所有项目被叫停。

2018年10月份,四川省林业厅向川内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发出通知,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必须尽快建立近距离接触大熊猫的内部审查和监督管理机制,严禁组织开展投喂、合影等商业性近距离接触人工圈养大熊猫活动,也不得以“志愿者”之名,行商业性近距离接触人工圈养大熊猫之实。

自此之后,大众游客想要近距离接触大熊猫的可能性几乎就没有了,文明观看大熊猫的行为规范也在不断的细化完善,约定不能投食、携带宠物、喧哗、拍打玻璃、向圈舍抛物、泼水等,对于违规游客,被园区“拉黑”终身禁入的也不在少数。

且相较于圈养大熊猫,中国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更为庞大,根据国家林草局今年初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已增长至近1900只;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为728只。且早在2016年,我国大熊猫已经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由“濒危”改为“易危”。

数量的增长并没有让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放松警惕,反而更进一步升级。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专门针对大熊猫的保护项目。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由四川省岷山片区、四川省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甘肃省白水江片区组成,规划面积达2713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72.07%,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打通了13个大熊猫区域的种群生态廊道。

来源于网络
而在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之后,对于所设区域内的开发活动更是被严格监管,以最主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四川省为例,其已经正式发布《关于禁止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核心区和一般控制区内未开放未开发区域开展户外徒步和穿越探险活动的公告》。

根据公告要求,未经批准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内未开放未开发区域开展非法的户外徒步、观光旅游、登山滑雪、野炊露营、穿越探险或其他人为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将被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官方发布的《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也严格规定,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特殊情况中不包含生态旅游行为;一般控制区内同样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但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生态体验、文化展示等活动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被允许的。

其中发展与共享部分第四十二条提到,管理机构应当在一般控制区内科学合理划定自然教育、生态科普、森林康养、休闲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等活动的区域、线路,建设科研科普、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基地,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

这也意味着,观赏大熊猫依然有可能成为成熟的旅游项目,不过观赏方式方法,能够接触的距离和形式,目前并没有特别明晰和成熟的产品被推广到市场,更多还是包含大熊猫元素常规观赏方式下的的线路产品,未来还有没有可能近距离接触大熊猫,也还是个未知数。

02
野生动物旅游的探索与边界

提及野生动物观光旅游,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够亲密接触野生动物的当属于非洲。每年动物大迁徙以及动物追踪之旅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游客前往旅行。

以南非为例,南非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国家之一,拥有24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涵盖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海洋保护、森林生态保护等类型。

较为知名的如克鲁格国家公园、好望角自然保护区、桌山国家公园、企鹅滩保护区等,在这些保护区内,不仅多样性野生动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为游客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看到各种野生动物,成为了南非旅游最特色标签之一。

比如克鲁格国家公园,作为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园,管辖区域内分布着大象、狮子、犀牛、羚羊、长颈鹿、猎豹等,在保护自然生态与野生动物栖息的基础上,这里也允许旅游观光活动。不仅可以自驾,还可以住宿过夜,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追踪观赏野生动物。

据不完全统计,克鲁格国家公园内有16个宿营地,游客既可在此短暂休整用餐,也可长期居住,游客可以通过自驾车或者公园内带向导的游览车近距离观看野生动物,公园内的游览车并没有玻璃阻隔,体验感上,游客肉眼看到的动物会更加真切和沉浸。


但游客也需要遵守园区内的游览规定,不能擅自下车挑逗动物,违反规定不仅会遭到驱逐出园的处罚,还会被列上黑名单,在未来几年失去再次进入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权利。

这样的野生动物追踪形式,不仅深受游客的喜爱,可以体验到顶级的野奢产品,对于国家公园管理方来说,也可以更好的实现收益,用于更急需资金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动物追踪之旅也不仅仅是在南非,非洲其他国家也都发展的较为成熟,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可以观赏的动物大迁徙也更加震撼人心。追踪野生动物的旅游拥有一个专业名词“Safari”,以前专指狩猎旅行,如今随着环保和动物保护观念的进步,演化成为野生动物的观赏与摄影。

有研究数据证明,适度的观光开发对于提升动物保护的积极性也有显著成效,还是以南非为例,其保护区为游客提供野生动物观光、荒野体验、宿营等服务赚取的利润是经营农场时的3倍至5倍。

基于不同国情,在南非也有很多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但不论是私人还是国家公园,对于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都是第一位。相较而言,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可以商业化操作的空间则更大。

以闻旅此前在开普敦体验过的拉奎拉私人自然保护度假村(Aquila Private Game Reserve & Spa)为例,该保护区距离开普敦仅2小时车程,位于西开普省的朗格贝格和奥特尼夸山脉之间,保护区内栖息着狮子、长颈鹿、犀牛、河马、大象等不同种类野生动物,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来预订半天、一天和过夜的Safari之旅,不同类别产品价格也都多有差异,而且不仅可以坐车游览,还可以选择四轮摩托、骑马等形式。


就在不久前,2024年非洲INDABA旅游展在南非德班举办,期间南非旅游部长帕特里夏·德利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2024年一季度南非入境游客总数为240万人次,其中亚洲地区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5.4%,而中国市场是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这也说明,近距离观赏野生动物的旅行体验对于中国游客的吸引力在持续提升。

03
可借鉴的经验与中国式挑战

相较于南非等国外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经验,既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需要坚守的中国国家公园发展原则。

就在不久前,国家林草原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心印发《中国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工作方案(2024—2026年)》,其中明确提到了推动传播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国国家公园理念,积极培育国家公园文化品牌和传播体系。

这也意味着,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必然会是以保护为第一要务。不仅仅是涉及大熊猫保护,就在今年5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资源环境执法局也已经发布相关公告,明确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禁止开展旅游、探险、穿越等活动,一切组织或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

而严格保护管理之下,一些有益形式还是值得中国国家公园后续发展借鉴参考,比如南非设立每年9月第二周为“国家公园周”,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家公园,展示国家公园的优越环境,鼓励民众将国家公园作为度假目的地,增强保护动物意识,普及动物保护知识。

而涉及到特别的动物保护,也可以拥有更灵活的方式。还是以南非的企鹅滩为例,这里生活着非洲特有的企鹅种类,成年后身高只有60厘米至70厘米,自1982年被发现后,被当地居民自发保护起来,后被政府纳入到开普敦桌山国家公园内,不仅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区供企鹅繁殖,还在斜坡上乃至海边房屋的附近花园里为企鹅筑巢。


人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企鹅,也是基于观景台的设立,管理方用木板搭建了一条长长的走廊,深入到企鹅们栖息的海滩,让游客近距离观赏企鹅,并尽量避免打扰企鹅产卵和休息。而观景栈道架空在沙滩上,企鹅无论是出海游泳、冲浪嬉戏或是觅食归巢,都可以毫无障碍地从游客脚下的中空部分穿过。

目前中国观赏大熊猫还是以圈养熊猫为主,室内区域有玻璃围挡,室外则是远距离围观,这也是由于国情决定的。如以南非企鹅滩那样以适当方式与允许游客们近距离观看大熊猫,庞大的游客量以及现阶段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危害大熊猫的行为,风险极为不可控,这也是为什么近距离接触人工圈养大熊猫活动被禁止的原因之一。

而在互联网传播更为发达的现在,喜爱熊猫的“猫粉”对于大熊猫的关注和引流能力无疑是确保大熊猫被更好保护的强有力监督,但也让涉及大熊猫合理合法符合大众期待的各类相关活动变得更具挑战。

比如近期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集中辟谣的几类消息, “大熊猫送给外国做黑实验”、“旅外大熊猫生活条件差”,藏匿、虐待“美香”一家、“美香”被定期抽血抽骨髓、“美香”“添添”监控查看中外有别以及“林惠”是被殴打致死、“爽爽”被安排做生化实验等,屡屡把相关大熊猫基地和管理方送上热搜,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更是“辟谣跑断腿”。

并表示针对此类行为,熊猫中心已报警处理,并提醒广大网友,罔顾事实、造谣、传谣、网暴均需承担法律责任。


可以想象,如果是将大熊猫纳入到相关旅行产品,相关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会遭遇的谣言将会更多,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具备条件或者计划展开商业化探索时,面临的网络舆情挑战也会更猛烈。


但也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国家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既是本地居民的生存家园,也是各类动植物的生长乐土,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要突出“生态为民”“生态共富”的价值导向。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实现旅游项目的科学化、合理化,探索特许经营权制度,促使生态旅游满足国家公园保护目标和公众需求,也会是未来的大趋势。

但不论如何,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态建立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的纽带,才能真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才能实现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人类旅游活动的和谐发展,旅游也永远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此次“福宝”事件也值得进一步思考,来自网友的舆论监督没有错,如何更加开放的发布大熊猫保护信息、普及大熊猫保护知识,是眼下相关机构需要不断去探索加强的,毕竟只有及时有效的官方信息才是打击谣言最有效的“武器”,更多人了解和知晓大熊猫的相关科普知识,才不会让无厘头的谣言有扩散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