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力十倍提升的秘密

 xianfengdui111 2024-06-18 发布于河北

大脑帮 2020-11-11 15:57

图片

如果真正能够按照我说的指导方法,去建立起自己的专业体系,以后在任何一个你聚焦的领域里,你都有很高的概率成为牛人、专家。

给我15分钟,这篇回答会改变你对学习的全新认识。本文1W多字,纯手打,从构思到成文用时将近1个月。如果时间充裕,可以从头到尾逐字阅读,但我希望你能认真看完,帮你提升数倍的学习能力。

因为这是我汇集了学习领域经典书籍等数十本,站在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效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的肩膀上去学习,这就是高效学习力的秘密。

“低水平的勤奋”

从学生时代读书开始,我们上课认认真真,每本书上都记满了听课笔记,还用各种各样的荧光笔画满了重点,看起来五光十色赏心悦目,满满的笔记充满着自豪感。

到离开母校毕业出来工作以后,我们给自己布置读书计划,制定年度读书计划-一年5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1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一定要在临睡前读完书,只要完成目标,就算是给今天读书计划一个交代。

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是书,看书的顺序永远都是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我们就心满意足的认为这本书的精华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为我们所用。

与此同时,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

只要看到美文,好课,大家都下意识的动作就是点击“收藏”,在各种学习平台和APP,琳琅满目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为了缓解我们内心的压力,我们囤积了大量的课程,想着某一天有时间我们或许可以用得上。

摘抄了好几大本的名人警句,自认为一直保持着好好学习的态度,可是就应了那句“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依然没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难道自己是真的比别人蠢吗?”亦或是“自己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是反人性的。人性是趋利避害的,长期进化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收藏屯课这种行为在古代是为了防止我们不被饿肚子在洞里多储存多点食物,要知道出去打猎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会被猎物吃掉,这么做是规避风险。放在深度思考占主体而非体力的今天,很明显这种基因在我们身上烙下的痕迹是不适宜的,会阻碍我们的成长。

其次,我们书本上画线的重点,摘抄的笔记,反复阅读课本和集中练习,其实都是轻松地学习,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也分浅层次和深层次,轻松的学习是属于浅层次,它是非常机械,就好像死记硬背,可以说是“阅后即焚”。而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效果也更持久,它会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不轻易会遗忘

学习这个过程,恰恰是最需要消耗大量脑力,对于它来说,一点也不轻松,反而会很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一天做家务体力活动,而写文章,计算数学题脑力活动,几个小时就会让我们筋疲力尽,头晕脑胀,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出去转悠几圈呼吸新鲜空气来好好放松我们的大脑。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呢?我将会从道法术三个层次来依次阐述。

图片

首先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在《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书中写到: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

换句话来说,整体理论就是我们潜意识里默认,学习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的天赋。既然是天赋,那么便是天生的,是不可能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升的。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莫扎特的完美音高。仅仅只有7岁,身材矮小的莫扎特演奏小提琴及各种键盘乐器的技能,让在座的每一位观众深深着迷和惊叹,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莫扎特拥有“绝对音高”异常罕见的天赋。要知道,大约在每一万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也无法与莫扎特匹敌。

然而,“整体理论”这个假设完全是错误的!近现代以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大量所谓的天赋,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

在2014年,日本一个心理学家Ayako Sakakibara通过一项研究彻底颠覆了认知--她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训练,将24个普通小孩全部训练成了具有绝对音高的人。

与之相对的学习方法假设,就是渐进理论。

渐进理论

它相信的是: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一样也可以成为大师。

24个普通小孩只要在专业的训练下,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学习效能。而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整体理论”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急躁不安,甚至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选择逃避甚至放弃;而“渐进理论”的孩子,则更有可能直视挑战,选择坚持与努力。

所以智力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也不迟,无论你是已经出来工作很久也没什么特别出色技能或者你是一名学生党此时在班上倒数都没关系,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可以一直改进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智力会得到提升。

想要高效学习,具备的两种底层认知

底层认知一:绿灯思维

还是举我们智力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因素比较重要的例子吧。如果你之前不知道两种理论,那有人说智力是后天的因素更重要时,你第一直觉就反驳:“拉倒吧,你看《最强大脑》的选手,他们是上天被亲吻的孩子,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在这里补充一下,是不是只要具备“渐进理论”的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看到了吧,当与你当前的认知不符的时候,你会举出各种反例来告诉对方,你是错误的,而我才是正确的。

其实,这就涉及到影响学习效能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样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或者尊严受到挑战时,我们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绿灯思维则相反,它第一反应是:“它里面肯定有我不知道的原理和逻辑,也有它存在的意义,我愿闻其详。”

那如何做到绿灯思维,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是好的,别人对我的质疑,其实是对“我的观点/行为”,并不是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很坦然面对,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别人提出的质疑和挑战其实都是针对“我的观点/行为”,我愿意为我的成长接受他们。

图片

底层认知二:以慢为快

环顾这几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电子科技这块,更新迭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以前上百年来进化速度,自从进入信息时代,都以5年甚至一年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周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紧跟步伐,有时恨不得把自己武装的十八般武艺,才能不被落后挨打。

是啊,在这个时代,太慢你是要被淘汰的。可问题是你怎样才能快起来呢?看更多的书?报更多的课程?扪心自问下,你知道你真正学进去有多少吗?量化的结果就是有没有给你工作和生活带来实质上的变化,如果没有,那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过是自我感动的勤奋。一味地追快,反而让自己的思考越来越肤浅。所以我们必须要慢下来。

那是不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去看书呢?那倒不是,我们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什么是真问题?就是那些知识阻塞的地方,书中的基本概念,对你有启发的观点还有你一直弄不明白的地方。就好比下水道,如果你只是不断地在表面清洁,收效甚微。

不要小看基本概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就得地基要打牢,不然台风或者地震到来,随时崩塌地风险。做选择题,纠结着选哪一个,也就是你的概念没有牢牢掌握。做压轴题也都是由公式一步一步的推导做出来,公式我都认识,可为什么用这个公式不用那个公式,他是怎么想到用这个公式的?这里面内在的逻辑我真的搞明白了吗?比如公式是在什么前提下适用的?这个公式是什么?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公式为什么用在这道题是可以的?这个公式与其他公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当你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一个公式被你在多个角度去拆解,其实是就是在深度思考的情况下去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看,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用非常严谨的句子去表达组成了基本概念,里面涉及到的知识量其实是非常大的,,如果你能弄明白,那么题目千变万化,你也不会弄混淆。所以基本概念是一定要慢下来花时间好好琢磨。

所以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去追求看起来很花俏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层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学的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

术是从技术层面的我们可以操作方法。

一、超级人脉

遇到问题,你第一反应是向谁请教呢?

大部分人的条件反射都是拿起手机直接百度百度下。这应该是我们时下最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了。网上丰富的信息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但与此同时,也会让人淹没在一片良莠不齐的信息里,如果不仔细甄别,还真的容易上当受骗。在这里说明的是网上搜索这种联机方式是值得我们提倡的,但是搜索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以后我会填上这个坑)

除了在网上问,我们日常还可以从身边的人或者书籍去寻找答案。

身边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工作里,肯定会有在某方面特别出色的小伙伴,我们肯定就会想着如何抱上这个大腿呢?如果对方在比较有空的时候,他或许有可能会指点你一二。但如果碰到他不愿意或者没空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这里引出一个概念,比较优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本来在某件事上同事小A做的不如你,但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把这件事交给小A,其实对你对小A都是好事。这是,小A就拥有了这件事情上的比较优势。

在工作中,你想想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多观察你厉害的小伙伴有没有对于他来说很消耗他时间但又是低产值的工作,你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这样你就获得比较优势。或许他为此对你心存感激,从而顺利的抱上大腿,有厉害的师傅带入门,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向身边的大神学习,其实里面隐含了一个内在的思维方式:注重积累超级人脉。除了我们平时可以从同一个公司的同事或者一栋办公楼的陌生人请教之外,或许有小伙伴会说,我身边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人或者是我怎么知道办公楼的牛人,那该怎么办?

在行

“在行”是一个付费链接牛人的APP,在这里,你可以通过用金钱买牛人的经验和指导,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积累超级人脉的方式。如果想要进阶的话,在得到超级人脉的帮助下,努力让自己成为节点的那个人。

二、书籍

说到看书,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是从第一页从头开始看,一看这种操作就是新手,其实看书还真的有窍门的。我在这里推荐2种读书方法和1种工作笔记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下。

读书方法:查字典法+不读书法 与 关键词法

(1)查字典法+不读书法

一本书可以当做新华字典来用?这是什么操作?

首先,什么样的书籍是可以当做字典来看呢?是工具类和畅销的商业书。文学类的书籍是不涵盖在此。

其次,为什么要这样看书呢?因为可以大大缩减我们时间,提高我们的效率,当我们把一本厚厚的书籍当成字典,在心理上可以减轻我们心理负担,不然我们会觉得一本厚厚的书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这种方法不要求读完,只需摘取我们想要的解决问题的章节即可。

然后,怎么看书呢?

那究竟该怎么看呢?我们看一本书,先从封面+封底+书腰+序言+目录。封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书名,书腰和封底有些会带有很多其他人的推荐,如果都是这个领域牛人推荐,那么这本书十之八九都可以放心入手的书。如果您拿捏不准,去豆瓣看书评或者微信读书APP去看,从人数和评分两个维度综合评判。

序言很多人都不会去看,这也难怪,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看教材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看,也不需要看序言,所以我们很自然的会忽略。但其实序言部分也是了解这本书的前提,因为这部分是作者或者推荐人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高度浓缩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看看里面是否有你一直以来存在困惑的地方或者我们的误区有新的认知发现。

目录,其实就是作者的思路,也可以当做思维导图。如果时间比较紧张,你只需看你感兴趣或者急需解决问题的章节阅读即可。

主题阅读+碎片阅读+知识体系

在我们用查字典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概5-10本的同类型的书籍,一个人的想法毕竟是有限的,寻找几本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作者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解决办法。

在挑书的时候,要挑与我们认知相匹配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区域选择书籍,在大家都说这本书很好,而你却看不出好在哪里,问题有可能出在这里。要是挑选得当的话,或许会为你打开新的一扇门从而深深地爱上了这门领域。所以如果是新手,那么我们可以从入门的书籍看起。

把你找到的解决方案可以做成小卡片,而这些小卡片也就是在一个问题(主题)得出来的精华,就是主题阅读。平时只要看到某一领域主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书籍还是在网络,你都可以在你的小卡片上再继续增加新内容。渐渐地,你就会对这个领域有了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你学习起来有了知识框架的帮助,再遇到新信息,反而多了一份从容,越学越快。就好像你手中有一份房屋构造图,知道现在看到的信息属于哪个区域,你往哪里放就好了。

这就是查字典法的步骤。

不读书法

查字典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理解、记忆掌握的不牢固,我们就可以配套使用不读书法。

不读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旦我们看书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我们就合上书,停止阅读。

这又是什么操作?前所未闻啊!

因为读书不一定都要花时间在“读”上,如果你是想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而非“阅读”。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你虽然完整的看完一本书,看似完成了目标,按道理来说你应该很开心,但实际上你什么都没收获,反而充满了失落感。

这就要回到一开始看书上面问题,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所以我们看书一定是要带着问题去看书,也就是功利性的看书。带着问题去看书也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

有人会说,不会提问啊?有方法有步骤吗?

步骤如下:

在你拿到一本书/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和段落;

一旦读到自己有用/有趣的地方,就停下来合上书;

思考提问环节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很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

不要小看这几个问题,其实深度的思考才是我们大脑记忆的方式,当启发点和你的生活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原来知识真的有用,甚至很多年你都不会忘记。

(2)关键词法

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是在时间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但是难免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关键词法就是解决如何理解作者的整体思想。如果查字典法和不读书法是一本书里的微观角度去解决问题,那么关键词法就是从宏观角度去掌握作者在这本书的的思想,不失偏颇。那我们是不是逐字逐句读完呢?未必。

有什么解决的套路吗?我们可以用2W1H模型。

什么是2W1H呢?就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

在这里我推荐彭小六的九宫格笔记辅助工具。

图片

读书笔记:

九宫格笔记

第一步问题区域:1.2.3就是用2W1H提问方式,然后围绕2W1H把书中和问题相关的关键词都找出来,

第二步:在看书找关键词的过程中,可以用折页,圈出关键词,贴便利贴等方式标注你认为的重点。

第三步:把你认为九个关键词填到下面九宫格里的主题1.2.3里,搞清楚它们是如何回答核心问题的内在逻辑

AHA!是你认为对你有启发的点,或者是你认为很经典的字词句可以作为你日后的写作素材。

这样,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PS:在我们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的内容标注出来:

如果是特别重要的,画★;

例如是核心概念,在这句话旁标注★,标注“HX”,(核心的拼音简称)

如果是金句,在句子下面画横线或者波浪线都可以,并把这句摘抄到你的AHA!

如果是案例,把这段圈起来,并且标注“AL”二字,可以用作写作素材。

如果是好的方法,也是圈起来,标注“how”,因为方法是属于怎么做的层次。这段可以放在总结那一栏。

总结:就是你看完这本书你的行动,行动要符合SMART原则。

SMART原则

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

比如说:临近数学第二章的阶段考试。那么我们的范围就是第二章,再把这张所有的知识点都用思维导图罗列出来。

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

如何衡量呢?那就是你的成绩可以衡量你这次的复习的策略是否有效。如果取得高分,说明此次你复习的方法行之有效的,看能不能把它作为流程作为下次复习的方法。

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

可实现性:你的目标是90分,是建立在你这学期考试对自我的水平的认知。为了达到这个分数,你需要在哪一方面下功夫可以踮起脚就能达到的目标,而不是订低分数自我放纵又或者是高分数的遥不可及。

SMART原则四 R(Relevant)——相关性

相关性:每个知识串联起来。他们的相同以及不同点。

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

就快考试的前一周,把大目标拆分成每一天要复习的点,直至到考试那天。

从认知大脑学习规律到如何练习,学习力十倍提升的秘密(二)

大脑帮 2020-11-12 16:01

图片

工作中的笔记:

“五星笔记法”,用笔记挖掘隐性知识

只要身在职场,肯定会遇到开会做会议纪要或者工作笔记。大部分人都是在开会时做笔记,散会就看下哪些重点事项跟自己有关的工作职责,仅此而已。

而真正的高手不仅记录领导说了些什么,当场梳理出思维导图,有逻辑有结构,还能提炼出领导这次真正背后开会的原因的思维模型。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开会做笔记?

①做笔记的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别人的想法或观点,更多是的是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②别人说出来的的东西进行整理、提炼、反思、深度思考二次深加工,把别人的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把那些启发和收获与自己的经历、接下来的行动相联系,才能真正从别人的做法中提取精华,从而让自己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怎么做工作笔记呢?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可以想想,如果我是这次的演讲人或者是这次的负责人,我会如何讨论这个话题?我把自己大概的想法用2W1H的模型罗列下。

2.记录对方讲的逻辑是什么?

推理逻辑比具体结论更重要。

在做笔记的时候,不仅留心他说了什么,而且关注他讲述的逻辑,在对方讲的时候,就尝试画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图,推测对方的思考过程。

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对方讲的内容我有疑问吗?他的想法有什么局限吗?有哪些观点给自己很大启发?

在这次讨论中,我还联想到哪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

……

这些灵光一现的启发点,疑问点,要及时记录下来,之后要在花时间加工分析。

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顺着启发点继续追问:这个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要尽可能把获得的新启发点与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其他原理联系起来,用新原理解释旧道理,这样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启发点。这份工作是要专门花时间的。

5.这次讨论中能够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们要如何把他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启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想法中,还有变成自己日程表中的行动计划,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整理笔记的时间里,我会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源,思考对比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问题的角度和逻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别人思维方式背后可能有哪些更底层的思维模型,我如何把这些启发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如果我们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形成更准确的决策判断力,那么,花时间在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上,就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1.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一个知识点,检验方法就是对着其他人讲解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对方也懂了,说明你是真正弄懂了。

为什么教别人也是高效学习方法呢?

教别人,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的知识

读书期间,大家都有过教别人的经历。当你在给别人讲解一道题是怎么解答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人就会说:“这一步我不会,给我讲讲。”要是在这时候,你被问住了,说明其实你也还是存在知识盲区,你会回去继续查找资料,直至弄明白为止。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复述知识其实就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复述是通过重复来一个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长期记忆的特点是记忆时间很长,而且容量很大。

在复述的过程中,我们调用相关的认知,比如你的逻辑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等各种能力。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你之前给同学讨论过的题目,你一定会欣喜若狂,不止是因为你记住这道题怎么做,而且你还有可能都会记得跟同学在哪个位置,什么时候的场景讨论过这个问题。脑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在记忆信息的时候,不仅记住了事情的本身,还会把和事件相关的环境,乃至自己的情绪一并记录下来。所以当有人请教我们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去教别人哦。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复盘

什么是复盘?

所谓复盘,就是在头脑中对过去所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它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找出原因,找出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解决问题,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对于复盘来说,回顾、反思、探究、提升,一个都不能少。

为什么要复盘?

为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

为了总结规律和固化流程

怎么做复盘?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逐步优化改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决策能力,可以采用PDCA。

所谓“PDCA”,又称戴明环,它可以适用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都是非常不错的流程。通过制定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

Plan(计划)

在做事之前,你需要一个清晰的计划,计划内包含你要做的事情,什么时间完成,要打成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哪些资源支持;

Do(执行)

根据计划,开始执行;

Check(检查)

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与最初计划对比,发现问题,比如原计划拖延了,或者某个计划没实施;

Action(调整)

针对没能达成的目标,探究其原因,迅速采取措施,

然后,上一次未被处理的Action,又会成为下一次活动的Plan,构成一个环,所以这个环就叫做戴明环。

Plan 如何为这次目标做好规划

1.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确认目标)

2.我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

3.为了达成目标,我需要做那些事?(任务分解)

Do 如何顺利的推动这件事

1.这件事有哪些关键节点?

2.我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Check 总结项目的结果

3.1哪些地方超出预期,或之前没有想到?

3.2出现了哪些延期,或动作没能达成效果?

Act 对总结的结果进行处理

4.1针对上述不足的问题,如何补足?

4.2 是否发现了一些可以优化的点?如何优化?图片

3.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所谓的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史蒂夫奥尔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导师试图搞懂为什么年轻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谈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这不就是很多人一直找不到原因的地方,很努力去练习,不管三七二十一,语文老师说背诵资料,拿起就背,;一拿到应用题,想也没想,就试图解答。

有目的的练习四个特点

1)有目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举个例子:

目标是这个月输出多篇文章,希望有人愿意有耐心全部看完我这篇文章并能真的帮到他们,并留言告诉我,但还不是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

定义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

在这里,我们必须得把上面的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能够帮助到他们,首先我得清晰地表达我的观点,那么必须得写得好。

一篇文章写得好,我要做哪些工作呢?其中的一个小目标是上下文衔接方式。这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目标,但必须得将它进一步分解:上下文衔接方式,我到底要怎样做呢?平时碎片时间去找出排名较前的作者,那我要去哪里找厉害的作者呢?去百度下。然后大概是10人左右,然后把10个人每人最高分数的一篇文章组合10篇文章。重点研究他们是怎么衔接上下文。然后把他们上下文衔接方式用红线标注出来。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些套路出来。

所以目标一定要拆解,要具体,可实施,按照SMART原则

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致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专注力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关键的所在。练习的时候必须是专注的,有2大原则。

A. 规定某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正事,全力以赴的去解决目前你要完成的任务。如果你突然想起其他事情,比如刷淘宝,微信来信息,你都不要转换任务。此时要做的就是在旁边便利贴上写下来,这样会给我们大脑提示:我已经记下来了,我不会忘记这件事。我不用再去想这件事。

为什么不能转换任务呢?因为我们从上一个任务进入到下一个任务,是需要花费15分钟之后才算是真正进入做这件事的状态,非常耗浪费时间。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保持劳逸结合呢?我用的方法就是番茄钟工作法,根据我一天需要花费的番茄钟数设置,通常是5-6个左右,每25分钟休息5分钟,休息的时候出去走动,喝水聊天放松。

B. 琐事全部集中到一个整块时间去处理。打扫桌面、水壶装满水、刷淘宝、拖地、折衣服,出去遛狗等等。找到你效率不高的时间段安排这些所有的琐事集中处理。

图片

在这里分享专注的2种具体方法。

A. 提升专注力的第一个要点:互动非常重要

听课场景:我们上课听讲,比如线上训练营,默念老师的关键词;选择性的记关键词/重点笔记,听完课整理笔记的时候问自己:这个知识点是什么?它在解决什么问题?我要怎么用呢?

职场场景:工作的时候,主动参与项目,设身处地的想:要是你是经理或者部门负责人,你会怎么做?你同事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你的想法和他的做法呈现出来的结果相比照,找出差异。并做好复盘。

B. 一定要带着问题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高效学习都是带着问题,因为调用大脑的认知资源也就是注意力集中在寻求答案上面。就好比你看一本书,有的时候,你全部翻完,也不记得说了些什么,而你看这本书是为了解决你某项问题的时候,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换着场景,举一反三,你对这项技能才有可能熟练于心。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在天真练习的例子,音乐学生在学校的表演测试上得了个C,这是一种迟到的反馈,似乎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而这位学生看起来根本不知道他的练习是不是出了错。(“你有多少次正确的弹奏了曲子?”“唔,我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

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现在离现实你的目标有多远。

图片

4)有目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天真的训练那位学生并没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适的区间。相反,学生的话似乎表明,他在练习中,只是毫无条理地进行一些尝试,并没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仅仅是做那些他已经感到很容易的事情。而这种方法是不管用的。

轻松地学习是无效的

这跟我们多么像啊。学习的时候,笔记本上都记满了老师在黑板上的笔记,还用各种颜色荧光笔画满了重点。然后拿到书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进行集中练习意味着我们在机械地、快速的重复一些东西,想把它们烙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熟能生巧。一个例子就是考试前的“填鸭”。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滩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考试令人不快的了。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研究人员还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安排八年级的学生做两部分实验,看哪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一部分是不重要的的小测验的知识点(测完会有同时安排反馈,),另一部分是安排学生复习3遍的知识点。结果出人意料,在考察小测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复习的知识点,却是”C+”。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项非常重要发现成果: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所花费的心思越多,收益就越多。你在考试的时候,比如语文选择题,锄禾日当午,A.汗滴禾下土B.欲穷千里目

这个时候,选A,这是识别模式,并不需要太多的脑力就可以选出来,是轻松地学习,记忆过几天就会遗忘,但如果不是选择题,换成填空题,那么我们开始主动在你的长时记忆库里去检索知识,难度就有点上升,选择题可能你并不会,但你感觉有个印象,有个关键字,就侥幸选对了,选择题做对,不能代表你就会了。而填空题即使你知道下一句,但不会写,所以每种题型的难度都是不一样的。填空题难度是选择题的难度“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区域,为什么填空题作为入口点呢?

因为在这里面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考完试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里,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识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所以如果你感觉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把知识堵塞打通了,记忆才会为长久,牢固,以后想忘都忘不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花大力气亲自去实践去弄明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当你彻底弄明白了原理然后把考试最后一道大题都能解出来,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懂得。而且,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这种记忆有可能会跟随者你一辈子,或许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是一件小事,你都会有一阵暖流涌上心头。

从认知大脑学习规律到如何练习,学习力十倍提升的秘密(三)

 长沙7喜  2020-11-24   |  129阅读  |  2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打印复制全文分享

续接:

从认知大脑学习规律到如何练习,学习力十倍提升的秘密(一)

从认知大脑学习规律到如何练习,学习力十倍提升的秘密(二)

遇到瓶颈怎么办

当你看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并实践,发现进步神速,你会更有动力去坚持做这件事。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发现好像失效了,你按照这个方法,始终在原地不动好长一段时间,就好比你没学好的学习方法是70分,后来学习了之后变成80分,但后面你发现怎么努力都不行的时候,你开始气馁,开始怀疑,开始寻求更好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是因为,当你稳定下来的时候,你拿着这个你自认为的“葵花宝典”能行走天下,妄图打遍天下无敌手时,其实你已经在舒适区了,因为你满足现状,你以不变应万变,然而真正不变的是变。遇到瓶颈区,意味着我们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1)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比如你学习写作,你发现你已经知道写书评的一些套路的时候,但问题是质量不高啊,内容干瘪无趣,要么是照搬全书,要么是自己写的词不达意。我现在也是一名新手刚进这个行业,那我该怎么办呢?既然我内容干瘪无趣,是不是可以从新浪微博那个方向,因为新浪微博偏娱乐性,我个人爱好是高效学习干货类的领域,每个人看我的知识层面都不一样,写的太干,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我就试图用通俗易懂,再用些比较经典著作里的唯美的励志的金句或者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这样每个过来能看到我文章的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顾及到,因为语言诙谐,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心神,但是又能改变大家认知的事情,我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我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想着学习自己去写唯美的字词,比如古风诗词。难道中华五千年的古诗词还不够优美吗?级别不够,别硬杠。

所以不管什么障碍,跨过它最好的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但事实证明,有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障碍。比如你总认为写作是作家才做的事。在我们的刻板印象,写作=作家。自己根本就不是写作的料。一开始你就给自己预设了我不会写,那么你后面学习技巧和方法时,当你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时,你就立即放弃,殊不知,不管你学习什么,都是会遇到困难,关键看你动机够不够。如果这是你喜欢的事情,拿我来说,我爱读书,尤其是有关怎么高效学习的书籍,输入完我就想输出一些文章,因为输出才会有更好地输入,但发现一段时间发现我写的文章阅读量上不去。在某些时刻,我感觉不可能在取得任何进步了,或者,至少我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提高水平。但是我也不是特别看重,因为读书写作在我眼里就是很私人的事情,而且这是我热爱的事情。归根结底,我认为写作是一件输出倒逼输入的事情,而输入也就是读书是一件终生学习的事,这是多么划算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肚子里没有墨水是不可能能够持续成功,连巴菲特已经是最有钱的人,他都每天都保持着阅读习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阅读。

所以,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定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但是有目的的练习还远远不够,人们通常忽略了训练与练习中的其他一些同等重要的方面。学术界对一种特定的练习与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已被证明是提高人们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的能力的最强大和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本质

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重要能力。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和本质。

刻意练习的特点

(1)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技能。

(2)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的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3)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者教练将制定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些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得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

(4)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之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的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5) 刻意练习包括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作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6) 刻意练习即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善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工作中做的怎么样。他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做法,并使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

(7)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得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的提高哪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造就卓越的表现。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书中提到进行刻意练习的行业或者领域是音乐表演、国际象棋、芭蕾、体操以及其他一些行业或领域。

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那就最大可能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怎么办?

在实践中,在有目的的练习基础上还得进一步升级。

1.确定你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物:根据你自己的工作,你认为本职工作杰出的表现有哪些特点,然后去寻找你所在行业或领域中口碑很好,评分最高的人。推荐大家一个App:在行。

2.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并坚持管用好方法:接下来针对性的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使自己从同一个行业或领域中那些成就不太卓著的人之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如果你发现某种方法有用,继续做下去,如果不管用,立即停下来。你越是能调整自己的练习法方法,模仿你所在行业或领域中的最杰出人物,而你的练习也可能是越有效的。

3.最佳方法是找到优秀导师:高效的指导者懂的成功的训练体制一定还包含些什么,而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调整它,以满足单个学生的需要。

比如,我感觉我写作能力不好,我完全摸不到头脑,像个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效率极其低下。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去请教高手,所以我就想到参加线上写作训练营,如果我们写的文章有专业人士的在线答疑解惑,还有助教老师一对一点评,再加上优秀学员同学的分享,那么我直接实践老师和优秀学员说的高频小套路,多看优秀学员的的作业,探索他们的心理表征,建立起正向的反馈机制,相互启迪,彼此增益。

在生活在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首先,找位好导师。

为什么要找位好导师呢?

因为自己练习时,你必须依靠你自己的心理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自己在某些地方做的不对。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你须得得精准你的问题所在。其实单凭自己的力量来练习,不但艰难的多,而且效果差得多。

其次,在学习过程的早期尤其艰难,这个时候,你的心理表征依然是初步的、不准确的。

如果你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他会观察你,再根据你的现有的情况提供方案并向你提供反馈,准确率大大提升。在好导师的指导下,你能感觉到进步飞速,犹如坐火箭般。成家老师也提到过的超一流的超就是链接牛人。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我们有可能犯两种错误。

长时间伏案:我们现在都知道长时间做一件事,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是非常不合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面对一件事毫无头绪,要是出去走一走,跑一跑,再回来解决问题,你发现突然灵感涌现。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太有序、太单调其实会降低大脑的创造力,适度混乱、交错多样,反而有助于高效学习。

那就会有人说:那既然如此,那我就缩短时间好了,那我也用番茄钟工作法,用4个25分钟作为我一个周期是我的工作时间。但我们发现即使贯彻了番茄钟,可依然没什么太大改变,水平依然还是维持在低水平的勤奋罢了。

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目标思维。

什么是目标思维?目标思维就是,有工作量也要有结果,不能百忙一天啥都没有。要以结果为目标,不要用工作量来感动你自己。就好比其实我们并不是怕苦,怕的是苦的没价值,没结果。所以只有当你看到了结果,你才会更加有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究竟关键地方在哪里,因为关键地方会影响着全局的走势。我们可以做完之后一定需要复盘。

在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专注与投入。不专注,练习是没效果的。

但是有人会说我专注力也不好,是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书中提到用更短的练习,更好的注意力方法。即使开展过多年练习的专家,也都难以做到像小提琴那些领域它们所要求的专注程度,也的确难为我们这些普通人了,但是我们可以把练习课程的时间压缩的短些,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是一种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

一旦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有效的专注于练习,那就休息下,别再死磕。尤其是熬夜通宵到天亮,只会让你陷入白天没精神好好听课,晚上不会做的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确保每天都保持足够的睡眠,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精力练习。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看不懂对吧,那就对了,那我来举个例子:

美国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在《如何做出正确决策》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消防队长在一次救火行动中,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出来。在第六感驱使下,他命令消防队员迅速撤离火场。结果,队员们刚出门,房屋就倒塌了。他自己都不敢置信,自己的第六感居然如此应验。

答案就是:大量经验产生的心理表征。

在消防队队长进入火场之时,他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对以往类似火场情况有了预判。正是他把大量理性思考和经验判断下,内化成模式识别的直觉判断力,才能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将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

所以有些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你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极有可能闪着无辜的大眼睛说道:”我也不知道,感觉通顺,就选这个”,专业的术语叫“语感”,大白话就是“第六感”。真相是她们在大量练习产生了英语语感产生了心理表征起了作用。所以很多牛娃在很小的时候就每天浸泡在大量的经典儿歌,耳濡目染内化于心。

本文大约1万7千多字,结合了大量前人伟大的智慧,我从道法术里面还夹杂着工具,全面概述了高效学习的方法。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帮到您。

(完)

从认知大脑学习规律到如何练习,学习力十倍提升的秘密(一)

从认知大脑学习规律到如何练习,学习力十倍提升的秘密(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