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简牍博物馆

 独角戏jlahw6jw 2024-06-18 发布于江西

甘肃简牍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是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设立的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2012年12月批准成立甘肃简牍博物馆。2023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0129件(组),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1943件(组)。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

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丝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1万余件。甘肃简牍博物馆展馆有“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基本陈列。

01

场馆概况

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兰州老街东侧),总建筑面积37987.75平方米,展厅面积近万平方米。

狭长者为“简”,短而宽者为“牍”,甘肃简牍博物馆建筑外型设计,汲取了左“简”右“牍”的设计理念,从象形文字、汉代建筑、传统空间模式等元素中提取文化符号,加以创新运用,以现代简洁的建筑形态表现“简以承典,牍以载道”的立意。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02

基本陈列

--- 简牍时代 ---

“简牍时代”展厅从“何为简牍”“简出甘肃”“书于竹帛”以及“甘肃简牍发现整理研究大事年表”四个方面介绍了简牍文书类别、艺文典籍、简牍形制和制作工艺;西北汉简的考古发掘史,以及有代表性的简牍学研究成果。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展厅以敦煌汉简的发现为起点,从居延到金关,全景式展现河西边塞地区简牍考古的历史纪实,探寻简牍考古出土时的情境,发掘简牍考古的历史源头,展示自殷商到魏晋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简牍时代”。‍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 简述丝路 ---

“简述丝路”展厅通过“路在何处”“向西而行”“塞防千里”“东来西往”以及“见证丝路”五个部分,以探寻“丝路”为主线内容,通过对话式的提问,揭开丝绸之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丝绸之路的“路”在何处、沿途的塞防是怎样的、这条路上往来的到底是哪些人,向观众清晰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原貌。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 边塞人家 ---

“边塞人家”展厅以一封家书作为主线展开通,一个个边塞故事,解开尘封千年的河西边塞岁月记忆,还原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们如何开创波澜壮阔的时代,绘就绚烂生活的画卷。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 书于简帛 ---

“书于简帛”展厅从书法的视角展现了简牍遗墨的艺术之美,通过“汉字流变”“诸体之源”“一笔千年”3个部分梳理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流变与时代经典。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03

馆藏珍品

--- 四时月令诏条 ---

1992年,在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一段坞内北组房屋倒塌的残垣躺在地上无人问津。起初考古人员都认为这里不可能挖掘出文物,后来发现,这段残垣的背面竟然写有《四时月令诏条》,如今它已成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甘肃简牍博物馆

《四时月令诏条》又被称为写在墙上的“环境保护法”——春季禁掏鸟窝、夏季禁伐木、秋季宜修房屋、冬季禁掘土地。

《四时月令诏条》由3个部分组成,题记开头说明了朝廷下达诏令的缘由:“太皇太后诏曰:往者阴阳不调,风雨不时……”表明颁布此诏目的在于让人们的生产生活遵循自然时序。随后将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宜忌逐条列出,上半部分写着“法条”,下半部分对“法条”作出进一步解释。

甘肃简牍博物馆

《四时月令诏条》在继承传统“月令”思想的基础上,以法律“诏书”的形式确立了以“四时”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准则。其中“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的生态保护理念,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甘肃简牍博物馆

--- 过长罗侯费用簿 ---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过长罗侯费用簿》简册,记载了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时,悬泉置接待其使团一行人所消耗物品的明细。《过长罗侯费用簿》由18枚木简组成,每简长23厘米,宽0.8厘米。简文记载了悬泉置为招待长罗侯常惠一行384人,置办牛、羊、鸡、鱼、鱼、豉、粟、米等各种食品,极为丰盛。

甘肃简牍博物馆

根据《汉书》记载,长罗侯常惠曾4次出使西域,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乌孙王通过常惠上书汉宣帝,希望与大汉再度和亲。在此之前,大汉的解忧公主已与乌孙王子和亲,乌孙王欲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太子,并让元贵靡也迎娶一位大汉公主为妻。于是,汉宣帝特意选了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为公主,命常惠负责送亲。

从时间上看,《过长罗侯费用簿》应写在常惠送相夫公主前往乌孙和亲之际,它不仅为研究悬泉置的功能和经费物品收支提供了一手资料,更为研究西汉王朝的西域政治,特别是与乌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

甘肃简牍博物馆

--- 候粟君所责寇恩册 ---

《候粟君所责寇恩册 》包括题签一枚,长9、宽2.5厘米,木简21枚,长22.8.宽1.2厘米,两行14枚,长22.5、宽2厘米,木质:汉: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内容是东汉建武初年甲渠候官粟君和客民寇恩之间发生的一宗经济纠纷案的案卷材料,内容涉及军事、民政、法律、经济等各方面内容,是研究东汉初年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甘肃简牍博物馆

--- 劳边使者过界中费 ---

《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简册,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全册9简,编绳两道,完好无缺,每简长23厘米,宽1厘米,全文276字,原简编号为73EJT21:2-10。

此简册记录的是肩水金关的27名官吏均摊招待费之事。从简册记录知,朝廷派遣到边塞的使者一行吃了粱米、即米若干,宰了两只羊,喝了二石酒,此外还有盐、豉等调味品若干,一共花费了1470钱,肩水金关共有27名官吏,平均每人大概摊了55钱。由此简册记载知,基层官吏之不易。该册的出土为研究汉人的饮食构成、接待规格、劳边制度以及册书编联形式提供了实物依据。

甘肃简牍博物馆

--- 羊头石六百 ---

其代表之一《羊头石六百》1986年出土于汉地湾城。原始编号86EDHT:10,木质,长10.1厘米,宽6.6厘米,厚0.5厘米。此简名称为“楬”,用于标记所存放器物的名称、数量、所有者等,推测其使用方式应是悬挂于器物或置架之上。此楬所记“羊头石六百”应属肩水候官所备置的守御器。羊头石,体积如羊头大小,白色石质,置于障坞之上,用于投掷杀敌之用。

甘肃简牍博物馆

--- 元致子方书 ---

甘肃简牍博物馆有一件考古编号II01143:611的帛书,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元”写给“子方”的书信,故取名《元致子方书》,帛长23.2厘米,宽10.7厘米,10行,319字。

帛书详细记载了“元”托好友“子方”代办的四件事:

第一件事,元在敦煌戍边值守,请子方代为购买一双尺码为27厘米(43码)的鞋,并对鞋子的质量做了要求,即鞋子应为质地如丝绢柔软一样的牛皮鞋,且鞋底要厚、耐穿,鞋买好以后请来敦煌出差的同事捎来即可,同时元还请子方代买五支上好的毛笔;第二件事,元请子方代为问候次孺,如次孺不在,烦请问候次孺妻子容君;第三件事,吕子度想请子方刻一方印章,但不好意思自己开口,故请元代为转达,元请子方定给自己面子,为吕子度刻一方规格为“御史七分”,有龟钮,印文为“吕安之印”的印章;第四件事,郭营尉寄了200钱,请子方代其购买一条响鞭。

《元致子方书》看似是朋友之间简单的书信往来,但其深切地反映了汉代日常用品的供给问题。从帛文推出,元是一名敦煌的基层吏员,因鞋、笔、鞭三个物件不属于朝廷供给范围,所以需自己置办。再者,汉代西北边塞交通极为不便,此封书信不可能寄往内陆,又因酒泉郡较敦煌郡距离内陆近,物资较敦煌丰富,故可以推断子方有可能在酒泉。

甘肃简牍博物馆

--- 死驹劾状 ---

居延新简《死驹劾状》简册,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共16简,木质,长21.2-23厘米、宽0.9-1.1厘米。除一枚略有残蚀外,其余各简均清晰如初。全篇章草,一气呵成,潇洒飘逸,既是一篇重要文献,又是一幅书法珍品。可释读409字。文义连贯,内容完整。第一枚为题签,第二简以下为正文,简背有书吏之签署。内容是一份追查死驹责任的文书。该册书具体生动,宛然一幅戍边士卒月夜巡行图。册书内容对研究汉代的马政、边塞行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

甘肃简牍博物馆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局、兰州发布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